彝族的远古先民,在发展过程中同样经历过采集、狩猎、游牧、农业等阶段。为了生活和生产的目的,就得仰观星象辨别方向;俯察草木荣枯、水涨潮落,以区分节令气候。一要生存二要发展,是人类本能的功利目标,可以说任何民族概莫能外。由此而努力观天察地,确定季节年月,以便提高生产生活的能力。时令观念的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产生并完善历法。在世界各国各民族中,彝族十月太阳历是比较古老而完善的一套历法。如果说历法是人类文明史的主要标志,那么彝族先民的时令观念曾在历史上占据过领先的地位。
远古时期彝族先民曾根据自然现象,总结并使用过“十八月太阳历”。至今云南省武定彝族尚有人凭传承保存十八月太阳历:一个月20天,一年18个月360天;18个月终了,另加5天(作为祭祀日)。这一历法与受世界评价极高的玛雅人的历法惊人地一致,其历史文化价值由此可见一斑。历法是以节令观念为基础的,与农牧业生产的关系特别密切,把20天定为一个月,肯定与耕种、收获等农事有关,乃至月份名称往往就是对各种农牧业劳动的指示,如播种月、火烧地月等等。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彝族先民历经艰辛的观察研究,把太阳运动到达最南点时定为冬至,到达最北点时定为夏至,傍晚观察北斗星的斗柄正下指(南)为大寒,正上指(北)为大暑。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彝族十月太阳历:一年10个月,一个月36日,一年360日,另加5~6天的“过年日”置于岁末。即常年为365天,闰年为366天,平均每年为365.25天,与回归年迩近。再以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等12属相轮回纪日,一个月恰女孔是3个属相周。后来为了生产的需要,又把10个月依次分成5个季,以木、火、土、铜、水5种元素再各分雌雄来表示,即一年共10个月分5季,每季包括雌雄两个月。季节与轮回纪日相互搭配,与物候和生产密切相关,这就是节令观念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价值。
有彝谚日:水母兔日变,大雁回南方;木母羊日变,耕牛始下地;火母鸡日变,蜻蜓下沟飞;土母猪日变,树叶始变黄;铜母牛日变,老鹰回南方。太阳历独具的特点在于准确地表达了冬夏寒暑等季节及其与生产密切联系的物候。由于它能按节令反映彝族畜牧和农耕的生活,因而时至今日,仍为许多地区彝族所信赖,其科学价值更为世界所瞩目。据有关专家研究,简明科学的十月太阳历产生于远古伏羲母系氏族部落时代,历经数千年的完善,内容极其丰富,单就用来观测天文的向天坟而论,其地势、方向、功能等均有丰富的内涵。时令习俗的特点大致有下列几点:
第一是有准确的时令观念。彝历是根据观测冬至、夏至、大寒、大暑等天文点定季节,因而元日、节日等都在天文点上,没有权力、宗教等因素的人为干扰。节令对农事的指导性极强。大寒附近国“十月年”,大暑附近过“火把节”,与十月历相对应,有其科学根据。若平均以农历十二月十六日为十月历过年的开端,则农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十月太阳历的元月一日,而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恰在十月太阳历的六月一日。有些地区,虽可在几天之内移动,但均可作出科学的解释。第二便是每月的日数整齐,便于记忆。
习惯于12属相纪日,3个属相周为一个月,30个属相周为一年;一年10个月,每月恒为36日。只需当年属相既定,则该年每月首日属相与元日属相一致。第二年元日属相只需往后推5或6个属相日即可。彝谚日:“日子不用算。”赶在过年的第三天出嫁姑娘,必为吉日,六月二十四过火把节,最具节令特征。第三是有利用物候和候鸟的习惯。
冰雪消融、春潮萌动,彝乡就会筹划各种春事活动。男女青年既感到催耕,又要忙于参加各种花会花节。“马樱花一年绽开一回,有情人快来祭花歌舞。”可见物候催春的势头。彝族除了选准参照系终年观察太阳落点的变化而外,还十分注意候鸟的提醒,喜欢把一种叫做“姿仔控掌”的鸟和布谷鸟的鸣叫作为农事时节的参谋。布谷鸟来到彝乡不准孩子们追打,认为它是来帮助彝族人民干农活的益鸟,伤害它是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