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县五街最古老的火草麻布手工技艺
作者 李银娟 2018-01-15
原出处:​楚雄微旅游 云南楚雄网

  居住在南华五街的彝族同胞,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纺织火草麻布,这是一种集麻的柔韧性与火草的保暖性为一身的植物纤维布料。
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40.webp (1)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自古至今,这种传统的火草麻布纺织技术,就在南华五街代代相传,成为了家庭成员耳熟能详的一种手工技艺。这一特色纺织工艺文化,在南华五街的彝家山寨保留得较为完整。当地彝族的火草麻布纺织技艺,已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40.webp (5)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40.webp (4)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草麻布的原料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南华五街镇海拔较高,境内山峦起伏,山谷纵横,森林密布,植被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十分适宜火草植物的生长。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40.webp (2)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草是一种野生草本植物,生长在1800-2600米的高湿松树林和灌木丛间,耐寒、喜湿,4月份发芽,7至8月为生长旺季,是采摘的最佳季节。叶长约15厘米,背面有一层薄如蝉翼的白丝,有大叶火草和细叶火草之分,细叶火草主要用来取火,大叶火草用来织布。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40.webp (3)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南诏通记》对火草布有如此描述:“有火草布,草叶三四寸,塌地而生。叶背有棉,取其端而抽之,成丝,织以为布,宽七寸许。以为可以为火,燧取火,故曰火草。”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草麻布的纺织技术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史料记载,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制作使用 “火草布”的历史已有500多年,这种利用野生植物的叶子为纺织原料的纺织方法,在中国纺织史上较为独特罕见,是西南少数民族在纺织技术上,一项重要的创作和发明。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40.webp (8)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地彝族妇女每年的6—8月份就上山采摘火草,用水洗净后趁鲜活撕下火草,同时搓捻成线,每个线团约重二、三公两。织火草布时使用织线木榔头、木梭刀、提线竹棍、拧线棍等工具,用这些简单的工具能织出一幅幅的火草布,每幅宽15公分。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40.webp (7)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40.webp (8)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织布的时候,在织布机上排理好经线和纬线,经线用麻线、纬线用火草线,织者坐在织布架的起始一端,手拿织压具器,脚蹬踏板,进行缓慢而有序的操作。织一匹七尺长、七寸宽的麻布需要15个小时才能完成,织成的布就叫火草麻布。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织出来的火草麻布只能算生麻布,如果缝制成衣服,则要经过泡洗后才能成为常用服。新缝制的火草麻布衣服为淡黄色,保暖效果极好,越洗越白,越洗越好看。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草麻布纺织技艺传承人罗应琴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南华五街镇村民罗应琴,今年50岁,是省级火草麻布纺织技艺传承人。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40.webp (9)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罗应琴告诉记者,自己的火草麻布纺织技术是和妈妈学的,妈妈是和外婆学的,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制作火草麻布,从原料加工到出成品,工序复杂,据统计有72道工序。过去,这是每位彝家妇女必须掌握纺织技术,它是衡量一个妇女是否能干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且出嫁时必须给婆家带一匹自己亲手纺织的麻布。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40.webp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了解,在南华五街,目前大多数家庭都有纺织机,35岁以上的妇女绝大多数掌握纺织技术,老年人尤为熟练。主要的目的是制作孝服,根据当地习俗,老人去世,亲属成员必须穿火草麻布孝服凭吊。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解决日常穿衣问题,80年代以后,无论男女老幼都备置火草麻布衣服,作为孝服,多在丧葬仪式上穿用。同时也顺应时代发展步伐,通过不同的裁缝和刺绣方式作为礼服在喜庆仪式上穿戴。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来源:楚雄微旅游 文:李银娟)kj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