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飞雷”是云南哀牢山彝族独创的一种火药武器,它是用手投掷的一种小型炸弹,也就是用葫芦作为弹体的手榴弹。
手榴弹是现代战争中在迫近白刃格斗前使用的一种有力武器。无论防守或进攻,它都能发挥威力。这种火器,外国是在本世纪初日俄战争中才开始使用的,我国云南哀牢山彝族创制的兜脑葫芦飞雷,却早在十八世纪已经用在狩猎生产上了。清代咸丰年间,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哀牢山爆发了响应太平天国的各族农民大起义,彝族农民军便把打野兽的兜抛葫芦飞雷改变成手投葫芦飞雷,用来打清军,使这种上法制造的新型火器首次使用于革命战争,由兜抛式发展出更便于掌握的手投式,在一些战役中发挥了克敌制胜的威力。
我国是火药和火炮、突火枪等火器的故乡,这已经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但是从十五世纪以后,火药和火器的改进、发明,似乎已经转向西方,中国被认为再没有什么创造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我国哀牢山彝族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领先创造的手投葫芦飞雷,就比西方国家出现的手榴弹早了半个世纪。这里介绍的情况,是在调查哀牢山区各族农民反清起义的过程中访问到的。
葫芦飞雷是彝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项科技成果,是哀牢山彝族为发展狩猎、牧畜和农业生产而进行反覆实验制造成功的。
哀牢山出产火药的重要原料火硝、硫黄、木炭,以及铅、铁等矿物,当地又种植葫芦,这就为制造葫芦飞雷提供了物质条件。
哀牢山脉全长八百多公里,纵贯云南省西南部,东侧和礼社江平行。在礼社江岸的岩穴中,盛产天然火硝,岩谷间又产天然硫黄。彝族传说,他们的祖先在从事狩猎和牧畜的时期,已经认识了火硝和硫黄的效用。在狩猎生产中,他们注意到有些野兽身上长寄生虫,偶尔也有皮肤病,但是在岩羊身上,却从未发现这种情况。彝族猎手对活跃在悬岩峭壁间的岩羊的习性是早已熟知了的。他们为了弄清岩羊身上不长寄生虫和不息皮肤病的原因,曾经作了细致的观察,发现岩羊经常在有火硝和硫黄的地方打滚、摩擦。于是,他们就把火硝和硫黄混合调剂,用来治疗家畜的皮肤病和杀灭寄生虫,果然有效。他们接着又把这种调剂用来治疗人的皮肤病,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据说,为了加强这种药物的疗效,有的人进一步加工炼制,把火硝和硫黄一起放人锅里,加水熬炼,所用燃料是各种于树枝。在历代相传的熬炼过程中,有人偶尔用带炭的柴棒当作搅棒,无意中就把炭未混人锅里。当炼锅的水熬干的时候,便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剧烈爆炸。这种情况不止一次地发生,虽然多次伤了人,却由此认识到了火药。经过反覆实验,逐渐掌握了火硝、硫黄和某种木炭配制成火药的比例。
彝族人民独立发明火药,虽属传说,但是它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这个实践出科学的原理。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各族的历史发展不平衡。哀牢山僻处边区,交通闭塞;因此,这里的彝族独立发明火药也是可能的。但是更有可能的是十三、十四世纪元、明之际,由汉族传人,经过彝族人民的学习制造出来的。
到十八世纪,彝族已经把火药用在狩猎生产上,改进了原来的抛掷猎器。
彝族原来的抛掷猎器是一种用竹皮或麻绳编织成的敞口网兜,沿边系着三条大约一米长的绳索。使用的时候把三条绳索的绳头合束,网兜里放置若干石子,然后手执绳头,旋转三五周,便可把兜里的石头抛出四五十米,用来打击地面或树上的乌群,有时一次能打中四五只乃至十几只鸟。如果用它打鹿、麂、狐、狼等野兽’就在兜里放置比较大的石头。如果再把抛兜的绳头系在两尺多长的木棒上,手执木棒旋转几周再抛出去,那么石头就被抛得更远。
后来,人们为了提高这种原始猎器的效能,又改用火药,就是用“火药葫芦”代替了石头。这种“火药葫芦”的制造方法是,把火药和铅块(或铅球)、铁旷石碴或铁锅碎片等物,放入掏尽籽实的干葫芦里,在葫芦颈里塞入火草作为引火物,就是寻火线。这种火草是当地的一种野生植物,有大叶和细叶两种,人们把叶背上的一层白色皮绵剥下晒干,揉成绵绒,然后投入木炭热灰中,炮制成为一点即燃的火草。当使用火药葫芦的时候,先把葫芦放在网兜中,点燃火草,就很快抛掷出去。葫芦抛达目标,火草燃及火药,就发生爆炸,导致铅块(或铅球)、铁矿石碴、铁锅碎片等四溅,具有相当的杀伤力。彝族把它叫做“葫芦飞雷”。
使用葫芦飞雷,须经一番苦练,关键在于掌握火草燃烧的速度,以达到命中爆炸的目的,点燃葫芦飞雷,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原先是用火镰打火石,点燃火草绒球,再去点燃葫芦飞雷的引火草。后来改用一种用树皮纤维制的火绳,它的燃烧速度比火草慢,比一般的绳索又快。人们把火绳绕成一卷带在身边,进人猎区以后把它点燃,以备随时点燃葫芦飞雷,抛向目标。
到十九世纪,葫芦飞雷成为彝族起义军反清斗争中的有力武器。清成丰六年(公元1856年),哀牢山区以彝族雇农李文学为首的彝、汉、白、傣、苗、哈尼等各族农民联合起义,手中只有刀、叉、戈、矛、弓筋等原始武器;而敌方的清军和地主武装却拥有火炮和火枪。彝军为了改变在武器上的劣势,便决定制造大量的葫芦飞雷。于是发动各族农民在房前屋后、田头地脚多种葫芦,并且大量采集野生火草,剥积绵层,储备军用。同时调集火药匠师,集中在产火硝的几个大岩穴,由专人负责监制葫芦飞雷;又另由专人负责训练一批战士使用葫芦飞雷。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秋未的?嘉战役中首次使用,就发挥了威力。
嘉位于哀牢山中段东麓,是滇西双柏县属的一个分县首邑。这里出产铁、铅、铜等旷,有宫绅地主经营的矿场。它是哀牢山的经济中心和军事要塞,彝军决心夺取。
当时,进攻的彝军只有二三千人,防守的情军却有六七千人。清军人多势众,又拥有火枪、火炮,不把只有刀矛的彝军放在眼里。彝军进据?嘉城西和城北外围三四十里,迟迟不进攻。清军就误认为彝军畏惧他们的枪炮,不敢靠近,于是守备逐渐懈怠。不料在一天的黎明前,葫芦飞雷向西、北两门漫天飞来,铅块、铅球、铁矿石碴、铁片横飞四射,护城的土筑碉堡被突破,守城炮手和护炮的枪手被炸死、炸伤。清军闹不清彝军使用的是什么奇妙武器,惊惶万状,不战自乱。城里又有内应开门,彝军一拥而人,清军弃械溃逃。彝军速战速决,日出的时候已经基本结束战斗,占领了?嘉,缴获了火炮、火枪和其他物资,加强了自己的武器装备。
清军意想不到彝军会创用葫芦飞雷。在?嘉战役前,清军曾经偶然看到彝至中有腰系葫芦的战士,却不知道它里边装的什么东西,正如俗话所说:“不知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有的猜说,彝军爱喝酒,身边带的葫芦像平常一样是装酒喝的。谁知装的却是火药和铅块、铅球、铁矿石碴、铁锅碎片。所以当这些葫芦自天而降,在清军中爆炸的时候,清军猝不及防,晕头转向,火炮和火枪的优势都失去了作用,哪敢再进行顽抗,惟恐跑得不快,丢了性命。
彝军首次采用葫芦飞雷战术,出敌不意,以少击众,取得了重大胜利。在此后的多次战役中,葫芦飞雷也发挥了它的威力。
彝军在反清战争中,除了使用兜抛短颈葫芦飞雷外,又创造了一种直接用手投掷的长颈葫芦飞雷。兜抛葫芦飞雷多集中用来摧击近百米的碉堡。在敌人逼近将要使用刀矛进行肉搏格斗之前,彝军就使用更简易的手投长颈葫芦飞雷,把部分敌人炸死炸伤,来减弱敌人的格斗力。后来,清军捡到了葫芦飞雷,他们想仿制,感到困难的是炮制飞雷用的引火草:炮制不好,燃烧太慢,不能及时引起爆炸;如果在引火草上掺人火药,又燃烧太快,不及抛出就爆炸。而山区各族军民又实行坚壁清野,使清军终因缺乏物资,未能仿制这种近战的有力火器“葫芦飞雷”。
显然,哀牢山彝族独创的手投长颈葫芦飞雷,就是手榴弹的前身,是近战火器的前驱,在兵器史上应有一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