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马龙咨卡彝族摔跤
作者 云南公共文化云 2022-05-19
原出处:微信公众号

咨卡彝族摔跤

马龙咨卡彝族摔跤起源于唐朝天宝年间,那时的部落首领为挑选“大力士”来守护部落安全,抵御外侵之敌,便组织了徒手的“比武”活动。随时间推移,这种“比武”逐步演变成了摔跤。eP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eP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传说中的支格阿龙、惹丁豪星等英雄和传奇人物都是摔跤高手。彝族有谚语:“请客没有酒不行,快乐离不开摔跤”。eP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到了清朝末期,在马龙咨卡的彝族村落已经形成了摔跤的传统。当地彝族长者规定“三年两头摔”,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摔跤,称为“抬风水跤”。eP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咨卡彝族村

“咨卡”是彝语的译音地名,咨为姓、卡为村,全意为:咨姓的村庄。咨卡彝族自然村70%是彝族,全村有193户,人口680人。于2013年被国家列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的咨卡,传统体育摔跤闻名方圆几百里。eP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eP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沿袭彝族祖宗的摔跤习俗中,他们又规定三年两头跤,中间隔一年,农历二月初二是男子摔跤,初三是女子摔跤。意为二月初二龙抬头,意为有龙脉,有阳刚之性,初三是龙摆尾,是阴性,有孕育之意。阳与阴结合,摔跤才会有一个完整的世界,彝家摔跤才会长久。eP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摔跤前的抽签准备

摔跤时间一般都在中午十二点左右,这时四面八方的跤手或观众都来到咨卡了。经验老道且能胜任摔跤裁判的村民走进跤场,大声呼喊:“各位大力气,请进跤场了。”eP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eP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听到裁判的叫喊,参加摔跤的跤手走进跤场抽签,并听从主裁判宣布摔跤规则。一般规定摔跤年龄都在二十至四十岁之间,年小或年老的不允许参加,专业跤手不能参加。eP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男子摔跤的跤手可有三四百,第二天女子可有两三百。场面非常热闹,十分感人。比赛时跤手必须把对方摔倒双肩落地方才取胜。摔过之后由裁判带到主席台,见过长者,不管输赢均要喝一碗彝家泡缸酒,以示友好,赢者再次参加下轮角逐。eP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晚上,经过几轮的摔跤比赛,赛出了拔头杆、二杆、三杆,也就是荣获一、二、三等奖的跤手。拔着杆子的跤手领了奖品或奖金后,抬着跤杆绕着跤场转三转,跟随毕摩来到密枝山“回熟”,感谢山神的保佑,彝家摔跤平安无事,圆满成功。eP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eP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具有“滇地宝藏”美誉的咨卡彝族传统体育摔跤,今年7月已被马龙区人民政府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在当地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马鸣乡咨卡彝族传统摔跤这颗南高原上的绿色明珠,将会更加光彩夺目。eP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咨卡摔跤赢得了商机,让不少人赚了钱,还拉动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以跤会友”美誉的咨卡彝族摔跤,在沿袭彝家古老传统体育的摔跤习俗中,更多的是传承一种文明健康美德。eP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云南公共文化云” 2022-04-24;图文转自:网易“民俗观察研究”。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
本文相关专题更多专题 >
曲靖彝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