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贵|浅谈越西彝族文化
作者 ​李平贵 2020-04-30
原出处:彝族人网 越西彝学

越西,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约占78%),汉、藏、回、苗、布依等十多个民族杂居的农业大县。
Qh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由于与我交往甚密的彝族朋友耿直、勇敢、善良、一诺千金等优点,让我产生了了解彝族文化的愿望。通过查阅资料、到彝族群众中采访,有了一定收获,我在本文中“浅谈”一下彝族文化。Qh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西,是文昌帝君的诞生地,博大精深的文昌文化对越西境内的各民族均有较大的影响。在彝族中,信仰文昌的人所占比例不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文化与文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产生了不少积极的思想和道德规范。譬如彝族毕摩文化中的“人在做,天在看”“善良的心比金子贵重”“一诺千金”“修阴功”“做好事”“讲诚信”“人要忠心,火要空心”“不欺弱小,不畏强暴”“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朴素思想和道德规范,均与文昌文化异曲同工、不谋而合,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Qh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5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凉山废除奴隶制度,彻底解放百万奴隶。“民主改革”让每一位奴隶获得了自由之翼,让千百年来当牛做马的广大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和当家做主的权利。翻身奴隶激情澎湃地从奴隶制度的废墟上站了起来!Qh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sss.jpgQh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和平彝寨展风情Qh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今,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越西的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兄弟”!出现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境况,各民族互相帮扶,一同信心满怀地迈向脱贫奔康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民族大团结盛景。Qh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嶲厅全志》卷六之五《土司志》载:“唐时有勿邓,地方千里,为邛部[今越嶲]六姓,一姓白蛮,五姓乌蛮;又有初裹五姓,皆乌蛮,居邛部、台登之间,妇人衣黑缯,其长曳地;又有钦蛮二姓,皆白蛮,居北谷,妇人衣白缯,长不过膝;又有粟蛮二姓、雷蛮三姓,散处黎、嶲、戎数州之鄙,皆隶勿邓。勿邓南七十里有两林部落,有十低三姓,阿屯三姓,亏望三姓隶焉,其南有丰琶部落、阿诺二姓隶焉。两林地虽狭,而诸部推为‘长号都大鬼主’。勿邓、丰琶、两林皆谓之东蛮,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742年-756年。编者注)中,皆受封爵,及至德(至德是唐肃宗的年号,756年-758年,共计3年。编者注)初,南诏陷嶲州,勿邓、两林遂羁属吐蕃……”Qh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嶲厅全志》卷十之二《夷俗志》载:“《总志》唐懿宗时,郡为蒙诏所据,改曰‘建昌府’,以乌白二蛮实之……本志云:‘东门十部蛮,群居竹篱板舍,不事修饰,刻木为信,裙不过胫,或时乘马,则并坐横足。酋长死、无子,则妻女继之。俗尚火葬,而乐送以鼓吹为送终’……《寰宇记》云:‘夷人于大水之上置藤为桥,谓之为筰’。史记筰都,古西南夷,自越嶲以东北,君长以十数,筰都(今汉源,编者注)最大……饮之器用木碗、木勺,箸用竹签,婚姻以牛马为聘,死葬不用棺椁,以锦帛缠之烧化,以土掩之,乃刻木以牛羊毛线缠絷为祖宗。”Qh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嶲厅全志》卷十之二《夷俗志》又载:“婚姻,以牛、马、羊、豕为聘,十四五岁时过门。迎法:婿偕媒至岳家,岳族家人伺门,将近门,以水交扑,媒婿逃去,更追扑里许,然后请入为宴。至嫁期,女衣五彩,首饰金银,蒙毡斗篷,跨马徐行,数十夷人围绕跟随,嫁奁折银,使女若干,娃子若干,女至婿门三日,私奔回家,婿家择期又迎,三迎三返而后定。妇不轻与夫,同处必婿到岳家偷宿,生子女乃归……案曰:越嶲,夷疆也。官名‘同知’,而别之曰‘抚夷’,其夷之宜抚不宜剿,明矣。今之官斯土者,或以其夷俗而轻之,支分派别,既莫能详,语言不通,舌人舞弊斯固然已,夫知州知县职重,能明府设同知法亦。犹是越嶲,夷多汉少,夷即民也,有地方之责者,其可不识夷情耶?……附《戈鸡支夷派家谱》……。附《释夷言(邛部宣抚司头目张启文释)》:天[摸迷]、日[合布]、月[六布]、星[莫箕]……”Qh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嶲厅全志》卷十之二《夷俗志》对彝族和西番(今称尔苏藏族)的生产、生活、风俗等作了较为全面的记载,有些风俗被继承了下来;有些风俗正在改进。现在越西县委、政府正大力开展“移风易俗”运动,革除陈规陋习。越西县彝学会自2000年成立以来,一直在大力遏制高额婚、丧彩礼,倡导勤俭节约的婚嫁与丧葬方式。彝学会还为越西彝族统一过火把节和彝族年而耗尽心血。现,通过县委政府和彝学会的共同努力,越西彝族火把节的统一日期是每年公历7月20日;彝族年的过节时间统一为公历11月20日,彻底改变了以前每个寨子过节日期不同的历史,最终与全州合拍。Qh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文化犹如璀璨的星星,在越西文化星空中尽情闪烁。Qh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嶲厅全志》卷二之一《沿革志》载:“道光十五年(1835年),奉文改通判为越嶲抚彝同知,与参将、守备同城”。在这段记载中,史官没有写“抚夷同知”,而写的是“抚彝同知”。毛主席给夷族取名为“彝族”,是在1956年。两件历史事件,相差整整121年。这应该是一种难得的历史巧合,也体现了越嶲古人的睿智。“彝”字用来称呼“彝族”,最先出现在《越嶲厅全志》中,这可以算是关于古越嶲的一段精彩的历史佳话。Qh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嶲厅全志》卷十之二《夷俗志》载:“每岁六月二十四日,宰牛羊祭之,夜燃炬聚饮。”这就是古越嶲的火把节盛况。Qh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开始,历时三天。火把节是越西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彝族火把节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覆盖面广,影响深远。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彝族火把节是最具魅力的节日之一,享有“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东方狂欢夜”之美誉。Qh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传统音乐、舞蹈、诗歌、饮食、服饰、农耕、天文等文化要素的载体,是彝族与各民族交流的重要平台,对促进民族大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Qh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佳节之前,各家都要准备丰富的食品;以备节日里纵情欢聚,开怀畅饮。各村寨把用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的大火把竖立于寨中,各家门前竖起小火把(用青蒿杆做成),入夜点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时,人们手持小型火把,成群结队行进在村边地头、山岭田埂间,将火把、松明子插于田间地角。远处望去,火龙映天,蜿蜒起伏,十分动人。最后青年男女会聚广场,将许多火把堆成火塔,火焰熊熊,人们围成一圈,唱歌跳舞,一片欢腾,彻夜不息。节日期间,还有赛马、斗牛、射箭、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娱乐活动,并开设贸易集市。Qh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天为“都载”,意为迎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杀猪宰羊,以酒肉迎接火神。在外乡的人都要回家吃团圆饭,一起围着火塘喝自酿的酒,吃坨坨肉,共同分享幸福和欢乐。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打燧石点燃圣火,由毕摩(祭司)诵经祭火。然后,由老人从火塘里接点用蒿杆扎成的火把,让儿孙们从老人手里接过火把,先照遍屋里的每个角落,再到田边地角,以寓用火光驱除病魔灾难。Qh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天为“都格”,意为颂火,是火把节的高潮。天刚亮,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欢聚在祭台圣火下,观看赛马、摔跤、唱歌、选美、爬杆、射击、斗牛、斗羊、斗鸡等活动。在这一天,最热闹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彝族火把节的重要节目之一是选“俊男靓女”,评委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组成,评选结果公开、公正。俊美的条件不仅要看外形,还要看言行举止,是否彬彬有礼属于分值较重的一项指标。Qh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夜幕降临,成千上万的火把,形成长长的火龙,从四面八方涌向同一的地方,最后形成无数的篝火,烧红天空。人们围着篝火尽情地唱歌跳舞,一直闹到深夜。场面盛大,喜气洋洋,由此,被誉为“东方狂欢节”。篝火即将熄灭,一对对有情男女青年悄然走进树丛,拨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所以,彝族火把节又被誉为“东方情人节”。Qh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天,彝语叫“朵哈”或“都沙”,意思是送火。这是整个彝族火把节的尾声。这天,在夜幕降临时,祭过火神,吃罢晚饭,各家各户陆续点燃火把,手持火把,走到约定的地方,聚在一起,举行送火仪式,由毕摩念经祈祷火神,祈求祖先和神灵赐给子孙安康和幸福,赐给人间丰收和欢乐。Qh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