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族自治州以彝族众多而得名,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的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彝族人口约占全国彝族总人口的二分之一,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绚丽多姿,堪称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
这里群山铿锵,拨响天籁之音,澎湃着天人合一之梦。楚雄的红土地记载着的是灵动飘逸、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远古的时候没有天,是我们来造天;远古的时候没有地,是我们来造地”,彝族、傣族、白族、苗族、回族、哈尼族、傈僳族等世居民族,延续着楚雄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的先民矢志不渝的心愿,在血与火的磨难中,以坚韧的意志开拓出辽阔广大的疆域,历练出不屈的民族魂脉,创造出不朽的民族文化,抒写出无可替代的文化诗篇。
彝族的六大方言区、所有的支系在楚雄彝州都有分布,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毕摩文化、梅葛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歌舞文化博大精深,在楚雄的群山河流之中神奇悠远、源远流长。
考古发掘的大量史料证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彝文,是人类目前所知的最古老的文字,很可能是一切文字的祖先。其后诞生的甲骨文、苏美尔文、埃及文、玛雅文、哈拉般文等,都有古彝文的痕迹。
彝族口传史诗——《梅葛》
楚雄彝族大型创世史诗《梅葛》《查姆》,一代又一代传唱至今,表达着彝族先民对世界和人类起源的记忆以及劳动生产、爱情婚姻、生老病死、彝族与其他民族的往来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历史文化,更是彝族先民对万事万物起源的浪漫想象。
彝族文化中的神秘人物——毕摩
彝族毕摩
数千年以来,彝族毕摩始终在撰写和传抄经文的过程中,不断整理、规范、传授着彝族的文字和文化。毕摩是彝语音译,“毕”就是“诵读经文”,“摩”就是“有知识的长者”。在彝族人的心目中,毕摩能与各路神灵对话,能测算和改善每个人的命运。正是他们的世代传承,使得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留存至今。
一批又一批的彝族毕摩从民间的口口相传中,将记录整理的自然科学和与实践中积累的精华,写在毕摩经中。毕摩还创造了许多仪式感和神秘感很强烈的活动方式,祭祀和傩舞,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彝人在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祈福祝愿、祛邪驱恶等重大活动中,表演傩舞是重要的内容,时至今日一直沿袭着。
彝族“三笙”文化
笙,是彝族民间傩舞的表现形式,是现存最古老的图腾舞蹈,寄托了彝族人民渴望风调雨顺、无病无灾、生活幸福的朴素愿望。楚雄双柏名扬海内外的“三笙”文化,古朴、神奇,原生态的彝族祭祀舞蹈——老虎笙、大锣笙和小豹子笙,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界定为彝族古傩仪的“珍存”,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
豹子笙
大锣笙
老虎笙
彝族虎文化
彝族人民崇拜虎,自诩是虎的民族、虎的后代。虎是万物之灵,彝人之神。在久远的洪荒时代,是虎的神灵保护,使彝人从漂泊的葫芦中走出来,成长为一个英勇无畏的民族。
古老而科学的彝族太阳十月历
楚雄十月太阳历广场
彝族十月太阳历,始自彝族原始先民虎伏羲氏族部落时代,约有上万年的历史。因不按月亮盈亏为周期,而是以地球绕太阳为周期,故称“太阳历”。“太阳历”把一年等分为五季十个月,每个季度两个月,每月三十六天,合计360天,余下的5-6天为过年日,它精确的计算出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为365.25天,现代科技测算的太阳回归周期与“彝族十月太阳历”的误差细微到小数点以后,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任何一种古历法的科学性都无法与之相比。
彝医彝药
彝族药物是彝族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书于16世纪中叶的双柏彝文医药书《彝医典籍齐苏书》,又名《找药书》,比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要早十二年,共记录了56个病种,87个处方,324味药物,涉及临床各科的内容。此外,楚雄境内还相继发掘出了《医病书》《医病好药书》《造药治病书》等二十多部彝文医书。清朝雍正年间,云南彝族药就已经形成了“拨云锭”等知名品牌。驰名中外的云南白药,也源于清代云南著名彝医曲焕章的祖传秘方,在上个世纪初被认定为彝药。
彝族火把节
在楚雄,流传于民间的民族文艺形式灿若星河,能歌善舞者更是信手拈来,这里的人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
如果能有一个让彝家儿女彻夜狂欢的理由,那一定是一年一度盛大的“火把节”;如果能让这块土地上生长于斯的各族兄弟姐妹有一个共同欢庆的机会,那还是“火把节”。和汉族传统的春节一样,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是彝族人最重要的火把节。
楚雄的火把节一般进行三天,从农历六月二十四开始,人们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赶往州府楚雄市共赴盛会,与海内外的游客一起感受这个来自东方最原始的狂欢节。几万人欢聚在一起,看斗牛、看斗羊、看选美,人群像潮水在涌动,整个世界犹如万花筒般展现出绚丽的姿态。
火把节期间,白天大家笑语盈盈,举杯欢庆。夜晚来临,德高望重的老毕摩披甲拄杖颂经祈福,从大火盆取火点燃巨型火把,随后,四海宾客与彝族兄弟姐妹随着音乐欢快的节奏翩翩起舞。在星空下,在火光中,万人左脚舞振颤大地,万人欢歌响彻云霄。
火把节期间的彝人古镇,热闹非凡
千年彝绣——非物遗产
彝绣是楚雄彝族的另一重要文化符号,因其瑰丽便诞生了与其直接相连的千年彝族服饰乡村展演T台秀——一年一度的楚雄永仁直苴彝族赛装节。这个神秘古老的节庆活动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赛装之源”“世界最大的山野赛装T台”,是一张有代表性的彝族“名片”。千百年来,生活在永仁的彝族女人们在帽子、衣服、围腰、挎包、鞋子、鞋垫上绣上各种图案,搭配夸张鲜艳的颜色,穷极一切强烈饱和的色调,将花鸟鱼虫乃至整个山林,犹如万花筒般呈现在裙摆飘摇之间。
彝绣在民间无处不在
2016年,楚雄彝绣亮相北京国际时装周
彝族赛装节
赛装节前夜的楚雄永仁
远眺永仁直苴赛装村
每年正月十五清晨,梳洗罢,永仁直苴附近的彝族同胞们便会穿上平时舍不得穿的手工制作的五彩斑斓的盛装,自发的从四面八方涌向直苴大村旁的这个千年赛装台。上至近百岁高龄的老妈妈,下至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孩。男女老幼都会拿出看家衣服和歌舞本领在这一天尽情的展现风采,赛装欢舞,通宵达旦。
赛装现场鸟瞰
赛装台依山而成,山下一块平地便是T台,整个山坡沿着T台向上和左右两旁展开,犹如古罗马大剧院,形成天然的看台。看台可容纳上万人,且有数十株数百年的参天古树自然而然分布期间,形成了天然的“华盖”,正好给观众们挡住日晒,真是一绝佳T台。每年这天到这来的参赛者和观众都多达万余人。
精心穿戴 准备赛装
前往赛装场
赛装之路
30
路上小景
赛装场一撇
呼朋引伴忙赛装
各赛队就位
外国人也来参加赛装
缤纷盛况
外国记者现场采访
赛装节开幕,电视台现场直播
这一天,彝家儿女把夕阳当做聚光灯,一队接一队出场,在唢呐、芦笙的伴奏中翩翩起舞,展示各自漂亮的服装服饰和优美的舞姿。蓝天白云,漫山遍野绣满花红叶绿的衣裤鞋帽,刺绣针针细腻,线线密匝,放眼望去,令人震撼又沉醉。
毕摩祭祀祈福
老太太队上场,激情迸发
彝族伙子队,须眉不让巾帼
妈妈队
清纯美丽
青春美少女队
赛装节涵盖了彝族的歌、舞、乐、绣等几乎所有门类的艺术,大量原始农耕祭祀的礼仪、民族信仰、文化创造在赛装节活动中被保留下来。对研究彝族传统音乐、舞蹈、说唱、刺绣等艺术发展史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可以毫不惭愧的说,永仁赛装节代表的是彝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脉络。
现场人山人海,观众过万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楚雄永仁直苴赛装节作为规模化的,具有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的代表,以及承载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的代表,已经通过服饰文化的发扬,将楚雄彝族刺绣和服饰元素与国际时装相结合,2016年在北京国际时装周走上北京国际T台,一时艳惊四座,受到各方青睐。楚雄彝族文化也随之走出深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随着彝族文化的进一步打造传扬,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彝族刺绣、服饰、旅游产业正在规模化兴起,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为深山脱贫致富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个古老、传奇的楚雄彝族自治州正在换发新的力量和希望。
楚雄彝族姑娘向外推介楚雄
2016年,永仁直苴彝族群众走上北京国际时装周T台
秀出彝族服饰无穷魅力,楚雄彝族服饰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本文图片由中共楚雄州委宣传部、云南画报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