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山灵魂──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巍山彝族打歌
作者 茶灵秀 杨 燕 2010-10-21
原出处:大理日报

  巍山彝族打歌是彝族民间歌舞艺术的活化石,但随着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已濒临消失,面对这一危机,巍山县对打歌进行了全力拯救,让这一民族民间珍贵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Kl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巍山彝族男女老幼都会打歌,年节、庙会、婚丧嫁娶、老人成福百日(去世后百日)、三年脱孝、建房竖柱乃至开会前后都要打歌。从《松下踏歌图》中所描绘的打歌场景来看,打歌这种歌舞的表现形式直到今天都较为完整地传承了下来。今天巍山彝族打歌的场面仍然与这幅画中的情景相当地接近。打歌又名“踏歌”,在彝语中称为“阿克”,多在晚上进行,开始时先在舞场中央烧上一堆大火,以火为圆中,自然围成一圈或数圈,尽情展现优美的舞姿和响亮的歌喉。随着打歌进入高潮,打歌的人群欢喜若狂,如醉如痴,承办打歌的村寨和东道主不断向人群敬酒献茶,歌场越热闹,主人越高兴,一场好的打歌,总是通宵达旦,舞不停,歌不止,“打歌打到太阳出,一块豆腐两块肉”等名句,正是打歌欢乐场景的真实写照。Kl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巍山打歌的传统套路及称谓各有特色,有“三步一踮”、“六步一花”、“半翻半转”、“三翻三转”等节奏鲜明的称谓,还有着有趣鲜活的舞步名称,可看出是从仿动物动作而来:如“斑鸠饮水”、“金凤亮翅”、“孔雀开屏”、“苍蝇搓脚”、“小鸡啄米”、“蓑衣滴水”等称谓,生动活泼,雅致有趣。整个打歌过程中,舞者边舞边唱彝族打歌调,其中穿插有领歌者、呼应者,男女对唱等形式。各地区又依唱腔、舞步、节奏等的不同,而有大同小异的表现,有的热情洋溢,有的激情高亢,有的轻快活泼,有的古典大方,有的节奏舒缓,有的节奏狂烈欢快。Kl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巍山彝族打歌以地区性和各自特定环境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种典型:巍宝山打歌、东山打歌、西山打歌、五印打歌、马鞍山打歌。巍山彝族打歌的艺术的表现手段,荟萃了彝族音乐、舞蹈、口传文学(诗歌)、民俗、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的精粹,集中成为涵盖彝族多种非物质文化的一个庞大载体。Kl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打歌时芦笙和笛子是不可少的乐器,有的地方还有三弦和月琴作为陪衬乐器,打歌时还有手中的春秋刀、棍棒等。在民间习俗上使用的乐器还有小九点、小闷笛、小三弦、口弦、树叶、长号、筒号、海螺、锁呐、鼓、锣、芒、钗等。Kl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打歌调是打歌活动中彝族人民用自己丰富独特的语言创造的诗歌,是彝族民间的口头文学,格律言句押韵对仗,明比暗寓,形象有力,歌声优雅动听,歌调郁然而生,歌词情真意切,情景交融,生动感人,表现出彝族的民族气质、理想、美德,同时也表现了个人的聪明才智,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传统的打歌调中常以宣讲历史、强调美德、传承风俗,表达爱情及喜怒哀乐等内容,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思想感情、文化艺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的情况,是研究彝族文化艺术的极有价值的口头文献资料。Kl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巍山彝族打歌凝聚了彝族艺术优秀传统精华,集中了彝族人民的创造才华,积淀着彝族和其他民族古老的文化历史内涵,是民族歌舞艺术的活化石,也是彝族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这种民间自娱性的歌舞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Kl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但由于现代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正在被一步一步地同化,导致传统的语言及风俗生活习惯在渐渐消亡。现在巍山彝族地区能打歌的年轻民间艺人在减少。在彝族打歌队伍中,许多民间艺人由于生活原因没有闲余时间组织打歌活动,也没有时间“口传心授”,打歌的传承受到间断,加之打歌队伍出现年龄老化,年轻一代的彝族群众有些已不会打歌,以及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意识淡薄,彝族打歌这一文化正面临着种种危机,针对这一状况,巍山县组织专人对彝族打歌进行了拯救,挖掘文化传承人,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在彝族地区的歌头造册登记,让他们以身相传,彝族打歌又再次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山山寨寨又响起了踏歌声。巍山县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彝族打歌之乡”,彝族打歌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茶春梅被命名为“国家级民族歌舞传承人”。Kl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l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茅草人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
本文相关专题更多专题 >
大理彝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