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小调”激活千年古城——红河州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速记
作者
李聪华
2014-04-24
原出处:红河日报
每天晚上8点30分,在建水金临安茶苑,随着悦耳动听的原生态歌曲《妥底玛依》的响起,“金临安”民族民俗风情歌舞晚会准时开始,晚会主要以建水民间小调为主,通过歌舞形式向观众讲述千年临安古城的点点滴滴。独特的演绎形式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的光顾,他们通过这一窗口更加形象地了解到临安古城的更多文化。
多年来,我州一直致力于加快旅游文化融合发展步伐,进一步突出全州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观等旅游特色,以提升我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建水小调的蓬勃发展,既激活了这座千年临安古城,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我州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的代表。
建水小调,是一种由汉族文化和彝族文化融合而成的民间音乐,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也涵盖了建水彝族花灯音乐,音调质朴流畅、含蓄细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建水小调吸收了汉族小调的唱词格律,并结合建水彝族民间音乐的传统音调而成为特有的歌种,其唱词为汉语,句式押韵,篇幅长短不一,包含了滇南彝族的四大唱腔,即“沙悠腔”、“海菜腔”、“五三腔”、“四腔”。建水地区以“沙悠腔”最为流行,《西厢坝子一窝雀》、《青菜白菜两小盘儿》等已经成为当地乃至全州广泛传唱的曲目。
建水小调虽然在建水县本地广泛流传,但数百年来,它仅仅作为一种“乡村音乐”存在着,一直登不了大雅之堂。
建水小调的发展,与这座城市的旅游业的快速兴起无法分开。多年来,建水县委、县政府一直注重发挥千年古临安的文化底蕴优势,竭力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景区进行规划建设,实现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让城市的旅游功能得以凸显。看到建水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已经不满足于仅仅看看风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展演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游客的增多,一些民间音乐爱好者开始关注起当地的民间小调,并逐步进行包装提升,原生态的民间小调开始登堂入室,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后,建水金临安民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杨兴看到了建水小调的潜力所在,他随即决定包装提升原生态小调,为众多游客了解建水提供一个窗口。经过精心筹备,2005年春节,位于朱家花园门口的金临安茶苑正式开业,并以“妥底玛依”为主题演出建水小调,即后来的“金临安”民族民俗风情歌舞晚会。
杨兴介绍,晚会节目经过更多设计和包装,使用伴奏带,并利用灯光、音效、烟雾等加强舞台效果,注重对民族服饰的展示和舞蹈的运用,以及与观众的互动,让演出看起来更为时尚,满足了游客的欣赏需求,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民间小调忽然之间“登堂入室”,成为了传播建水民间文化的重要平台,深受各地游客的欢迎。
杨兴说,金临安民族民俗风情歌舞晚会的推广有助于推动建水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它改变了游客“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状态,逐渐转变为“白天看庙,晚上听小调”。
201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打造"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是立足滇中经济圈,面向"中国-东盟经济圈"提出的重大发展部署,着力建设产品丰富、业态多样、体系健全、带动明显、环境优良的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力争打造滇中经济圈发展的新亮点和全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我州的建水、蒙自、弥勒、个旧、开远、石屏、泸西、元阳、金平、河口10县市纳入该产业带建设,全州旅游业再次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
在全州旅游业发展整体看好的趋势下,具有传统优势的建水旅游业赢得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杨兴再次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机遇,决定对建水小调进行创新和完善,把金临安茶苑从朱家花园门口搬到临安春秋商业区,扩大了规模,扩宽了场地,以便容纳更多游客。
“著名的旅游城市都有其标志性演出节目,昆明的《云南映象》、丽江的《丽水金沙》、大理的《希夷之大理》等都取得了成功,随着建水旅游市场的不断升温,建水也需要一个代表地方民族特色的标志性节目,今后将要进一步提升小调的品质,力争搬上更大舞台,让其在全省全国都有影响力,更好地传播建水民间文化,提升城市形象。”谈到今后的发展,杨兴这样说。
去年,州委、州政府提出在全省打造“一个中心、五个示范”的战略目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就是其中之一,我州决定进一步发挥“梯田魂、古城韵、福地灵、异域情”等优势,深度挖掘红河文化资源,进一步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一个建水民间小调即能激活千年古城,凭借全州丰富的各类资源,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