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西南这片有众多族群栖息的神奇的版图上,自然世界神奇无边、文化世界神秘无穷、心灵世界神妙无尽,环境、遗物、生态的文化多元性特质始终吸引着众多国内外墨人骚客探寻的目光。云南武定县高桥镇就是镶嵌在大西南罗婺故地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明正统十年(1445年),武定军民府土知府在老街通往新街的河面上建一座石拱桥,当时显得高大,人们称“高桥”得名。而“龙街”是过去属龙日为高桥赶街天,历史上乡村集市都是用十二属相来赶集,高桥街是属龙日,属狗日赶集,恰好是七天两头街,这样周而复始的轮回,历法上这种相冲的属相刚好是七天一轮回。如:本县猫街是属虎日、属猴日赶。插甸是属鸡日、属兔日赶。还有其他地方,鼠街、牛街、虎街、兔街、龙街等等,这种用属相轮回赶集的习俗直到解放后才用星期制赶集来取代。
高桥位于武定西边,距县政府所在地40公里,老108国道贯通全境,高速路延长线连通镇内,是出滇入川的必经之地,属于典型的西南边陲小城。这里物产丰富,人杰地灵,依山傍水、丛林苍翠、民风淳朴。时光的颜色从峰峦间匆匆掠过,四时美景,世间万象,千万年自然笔墨在此留下传世奇景。天高地迥、生物繁茂,物华天宝、山川秀美,梵音袅袅、古韵悠长,流传千年的彝族文化在这里孕育生长,南高原的空旷、古彝文化的瑰丽,古滇、罗婺部等大西南古老部族、邦国的神文化因子无不令人神往。
高桥还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在红军长征过云南90周年之际,我们受邀来这里重走长征路,在高桥这片红军播洒过革命火种的热土上,我们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变化。集镇越变越大,高楼越来越高,政府办公楼、部分居民拥有电梯房,这是全县其他乡镇所没有的,水泥路通村达户,小洋楼如雨后春笋般崛起,高稳农田路相连,渠相通,沪滇协作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蔬菜种植基地带动全镇11个自然村农户1200余户7300余人直接增收,解决农村剩余动力856人,务工年收入将突破1000万元。每年可流动土地实现地租收入264万元,实现群众年增收1651万元、户均年增收5283元。产业园区不断崛起,村民足不出户就可务工就业,镇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实施“万亩绿菜万亩栗、万亩荷塘万亩茭”、“万亩蚕桑万亩烟、万羽雄鸡万棵柿”的发展目标”,按照“一村一品、一组一业”产业发展规划,培强支柱、扶持新兴,激活产业发展“源头活水”,擘画高桥“村美、民富、产业兴”的乡村振兴蓝图。
在离镇十多公里的老滔村,深藏着一个146户,570人的彝族村落,拥有400多年历史,其名源于彝语“老滔”谐音,意为箐底的村庄。建筑独特: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汉彝合璧古建村落之一,保留古建筑100多栋,“三间两耳”的古民居建筑独具特色。这些建筑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如老屋、古树、牌坊等,仿佛一幅诗意山居图,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并且已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原始风貌保留完整:石板院子、青灰瓦片、剥落的土墙坯等,都展现出古村落的原始韵味。这里还保留着完整的彝族服饰、彝语、各种习俗、特别是从未间段地举行“彝族赶鸟节”而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座阔绰的杨家大院,古香古色,它就是彝族老滔杨氏家族的大宅院。庄园依山而建,前低后高,像是安放在山间的一张太师椅,大院为三间两耳一照壁,两道院、大门,二门,边上还耸立着大碉堡。青砖炮楼,三层高,炮楼与住宅侧门相通,于每层均设有枪眼,第三层的枪眼就有12个之多。炮楼主要用于站岗放哨,在过去兵荒马乱的年代炮楼显得尤其重要。当年有头扎英雄结、身披“擦尔瓦”(披毡)的武士守卫,戒备极其森严。
这个彝族杨家豪宅,已有400多年历史,据彝族非遗传承人杨忠祥介绍:“此宅是当时武定8个贡员之一的杨超海所建,房屋结构全部为罗婺彝族风格,只是内部装修、雕龙画凤,是请大理州剑川县的木雕艺人来装饰,当时其长子杨天一在剑川县任县长,于把大理的雕刻技术引过来。其次子杨天浩,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在滇军任职,后来回武定平息匪乱有功,曾任江防大队长,长备队长等职。”
偌大一个院落,由左、中、右三列房组成,每列各有三进,它们各自独立而又互相连通,宛如一座城堡。堡中的建筑,类似江南庭院,房屋错落有致,回廊勾通,有天井、花园、鱼池,又像是一个书香人家的宅院。正厅门是三进,中间是达官贵人进,左边是家门、亲戚进,右边是下人进。彝族自来尚武,兵强马壮,一时间威震四方震,杨家大院记录了其家族几百年的沧桑,反映了杨氏家族的兴衰起伏,演绎出许多故事,是彝族社会从明末到民国年间急剧变化的历史见证,值得到这里一游。
杨家大院解放后归给当地人民政府,1952年在此设立田心乡,1958年为田心人民公社,1960年为田心管理区,1962为田心大队,1982年为了不与田心公社重名,改名老滔大队。1984年4月成立老滔乡,1989年改为老滔办事处,2000年改为老滔村委会;2014年老滔自然村拿出土地,老滔村委会搬迁新址,杨家大院直换给老滔自然村,现在通过申报国家级彝族传统古村落,投资修缮,全面还原了旧貌。
高桥镇在建设红军路、红军桥、挖掘红军长征的历史故事,传统古村落、杨家大院、彝族赶鸟节等民族文化为切入点,全面探索红色乡愁,绿色产业,特色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打造集吃住宿玩为一体的“红色文化园区”,体验行玩得开心,吃得放心,游得舒心的田园综合体等体验景观。让罗婺故地上的明珠绽放出更加璀璨的风采。(李绍德,武定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