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倮倮”、“ 罗罗”即是乌蛮,指的是现代彝族的先民。元朝时期西南地区乌蛮彝族诸部落仍大多数都有各自的部名,而“倮倮”则是对彝族的统称。南诏国乌蛮七部落中有号“鹿卢”的彝族首领,这即是“倮倮”一名的来源。蒙古人又在这个名称之后加上复数后缀-S,汉语音译为罗罗斯,专门用来指集中居住在今四川凉山自治州和西昌地区的彝族人;元置宣慰司于其地,称罗罗斯宣慰司。
兴仁县巴铃镇营盘山倮倮营北门遗址
元朝担任礼部侍郎管理安南的李京在《云南志略》一书中记载元代彝族风俗说: 男子椎髻,摘去须髯,或髡其发。左右佩双刀,喜斗好杀。……以轻死为勇。马贵折尾,鞍无,剜木为镫,状如鱼口,微容足趾。妇人披发,衣布衣,贵者锦,贱者披羊皮,乘马并足横坐。室女耳穿大环,剪发齐眉,裙不过膝。男女无贵贱皆披毡跣足。……虽贵,床无褥,松花铺地 。……有疾不识医药,惟用男巫,号大奚婆,以鸡骨占吉凶,酋长左右斯须不可阙,事无巨细皆决之。……每岁以腊月春节,竖长杆,横设一木,左右各坐一人,以互相起落为戏。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重要的一员,据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彝族人口有830多万,在全国56个民族中人口居第八位。大分散、小聚居是彝族分布的基本特点,居住在北起大渡河流域,南到云南国境线,东自乌江,西抵澜沧江,约50余万平方公里广袤的土地上,主要聚居在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族支系繁多,自称有诺苏、纳苏、聂苏、罗武等30多种,他称有黑彝、白彝、红彝、倮倮、罗罗等40多种称谓。关于彝族的起源,有“北来说”、“土著说”、“南来说”等等,但人类学界、民族学界和考古学界的观点是基本统一的,认为彝族是以西南土著民族——昆明族为主体,在与其他部族相互交往、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而来的。
古代彝族先民在西南地区留下了很多的遗迹,如今在兴仁县巴铃镇百卡村 、屯脚镇屯上村、屯脚镇坪寨村三村结合部的营盘山上,就有一处被人们称为“裸倮营”的古兵营遗址。布依语称为“榭蛮”,当地人称为“鸟榭”。榭是“木”与“射”联合在一起,表示“一种四面开放的木亭子,在其中可以向四方射箭”,古代指的是讲军习武的处所。“蛮”是“蛮夷”的简称,指的就是“彝族”。所以“榭蛮”和“鸟榭”的意思实际上都是——彝族军队驻扎训练的地方!营盘山原来实际叫做“三菱坡”,因为后来彝族土司修建城墙战壕,设置兵营驻扎军队才逐渐被称为营盘山。驻扎的军队是彝族人统领,其他民族称彝族为“倮倮”,所以就被称为了“倮倮营”。
营盘山距离兴仁县城大约36公里,四周是以数重小山脉组成。海拔1721米,和龙头大山的达斗山相望。山顶的倮倮营现在仍然有残缺石墙500多米,高大约7米,底宽2米,顶宽1米,有东、南、西3座营门,南门下100米处有一座独立的关口叫剪洞门,地势十分险要。就是当年的“九步十三梯”(门外原来有十三级石头铺成的台阶直下,每一级台阶都至少要走九步才能走完。)所在的位置,现在已经被公路覆盖了。从东门进入营盘是一片平坦的草坪,大约50米处曾经有泉水自然流出。东、南门外大约60米处有壕沟环绕,宽大约3米,深大约4米。西门外面是一片森林,古树参天,刺竹如羽,地势也十分险要。北面是悬崖峭壁。
营盘山地区和兴仁县放马坪草场上的马乃兵营遗址同为原来彝族者哀家族后裔龙姓土司封地,属于普安彝族12营之一马乃营的辖区。“马”彝语的意思是“士兵”,“乃”是“者”的谐音演变而来,彝语的意思是“非常集中”,“马乃”的意思就可以理解为“部队特别多”。马乃营在明朝洪武二十二年(1389)建营,首任土司为龙阿佑。到清朝顺治年间,时任土司龙吉兆因不满安南卫清军屯军首领王回子强行侵占马乃营封地和欺压佃户。于是便联合鼠场营土司龙吉佐、楼下营土司龙吉祥在放马坪兵营歃血为盟,发动封地内的各族各寨“把事”(寨主)率领各族民众共同反清。封地内的民众积极响应,特别是营盘山周边的卡嘎寨毛把事、曾家庄寨曾把事、送瓦寨黄把事、坪寨甘把事、石板河寨贺把事、白岔寨康把事等各寨头领自筹粮草,亲率本寨青壮年投身反清队伍。龙吉兆首先以今兴仁县下山镇放马坪、马乃屯为根据地,由将领文元(又名文阉牯)负责训练马兵(骑兵)。在营盘山及其东门外的咔呷寨(今巴铃镇百卡村,彝语地名,意思是水塘上方生产铁用具的寨子。)、果母寨(今巴铃镇母冲村,彝语地名,意思是老人和孩子居住的寨子。)一带设步兵营,由将领苏刚保(又名苏缸钵)统领训练和制造兵器。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准备和谋划,终于迎来了暗中早就定下的起义日子。
兴仁县巴铃镇营盘山倮倮营遗址
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农历4月的第一个“申日(猴场天,按照彝族的十月太阳历,以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这十二兽相轮回纪日,逢申猴日赶集。)”,各路大军云集在营盘山,在平时逢申日赶集的坝子里举行了誓师大会。由彝族统领,有布依族、苗族、彝族、汉族共同参加的反封建、反剥削、反压迫的斗争拉开了帷幕。由于白岔寨离营盘山较远,部队集结时白岔寨的人只到了一半。三道石门坎外散居的苗族青壮年到了一部分,于是便把他们补充到白岔寨的队伍当中。后来三道石门坎外散居的苗族寨子便被人们称为了“补齐”。
义军首先向安南卫管辖的阿计屯、水桥、麻衣冲、下三阿、白屯等处进攻,席卷了安南卫管辖的大部分地区后立即向广西泗城州(今广西的西北地区凌云县一带)推进,占领了很多的屯寨。安南卫将军情火速传送到驻扎贵阳的云贵总督赵廷臣处,赵立即安排特使前往联系龙吉兆劝降,龙吉兆亲手斩杀了清军派来的特使。
清朝顺治十七年(1660)冬月初,清朝云贵总督赵廷臣上书朝廷,请求派兵镇压。得到许可后立即命令贵州巡抚卞三元率兵征剿,驻扎云南昆明的平西王吴三桂同时派遣手下总兵马宝、赵良栋带兵助剿。得到消息后龙吉兆立即率兵班师回到马乃营,苏刚保率领营盘山一带五个寨子的义军及白岔半寨义军回营盘山固守,龙吉佐、龙吉祥分别率兵回防鼠场、楼下营盘。清军分别从今晴隆、普安、兴义三个方向进军围剿。鼠场营、楼下营被攻破后龙吉佐、龙吉祥带领残部转移到马乃营与龙吉兆部会合。清军一路追剿过来,马乃营、马乃屯、放马坪等多处要塞在十多天之内全部被攻破。数千将士不幸在放马坪草场流尽了最后一滴血。龙吉兆和龙吉佐、龙吉祥带领少量彝族骑兵部队突围回到果母寨。
冬月19日,清军攻破果母寨,文元、胡世昌、况荣还战死,龙吉兆儿子、龙吉佐妻子被擒。龙吉兆带领残存兵马先退守咔呷寨,咔呷寨被赵廷臣指挥用火攻破后,最后被迫退守到营盘山上。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营盘内的树皮草根都用碓冲后吃得一干二净,唯一的一头每天用木棒打击让它叫唤以迷惑敌人却舍不得杀掉的母猪最后也活活饿死。数千将士宁死不当俘虏,在饥寒难耐的情况下,每天都有人在营盘北面的悬崖峭壁处高呼“杀鞑子”后纵身跳下。
坚守了三个多月后,终于在次年二月的第一个“申日”因为弹尽粮绝被清军攻破。清军将龙吉兆儿子、龙吉佐夫妇、龙吉祥等龙氏300多口和苏刚保及各寨的“把事”,全部押到东门外斩首后推下深山沟,至今人们一直把那里称为“人头湾”。
清军放火焚烧了营盘和卡嘎寨、曾家庄寨、送瓦寨、坪寨、石板河寨,白岔寨因为有半个寨子人没有参加义军而得以幸存半个寨子。贵州巡抚卞三元将身受重伤的龙吉兆用脚镣枷锁控制后,交给马宝、赵良栋押解到云南,后被吴三桂杀死在昆明。在清军围困营盘山兵营期间,在龙吉兆的精心安排下,其幼子被胆大而且因经常上山采药练就了一身攀岩功夫的丫环阿琴捆在身上,从营盘北面依靠藤枝顺悬崖峭壁而下得以逃生。逃到阿计营彝族土司家,被安排躲藏在那鲁刘家生活。长大后投奔了云南昭通舅舅安氏彝族土司家。康氏彝族7弟兄逃出营盘山后,有2个没有了音信,有一个逃到了现在的安龙县戈塘镇鲁沟磨角山居住;有2个逃到现在的兴仁县民建乡哨上田坝躲藏,后有一房搬到了者纳河彭家寨;有2个先躲到屯脚镇坡脚落伍李姓“贡爷”家,几年后通过李贡爷出面斡旋才回到坪寨居住。因为人员被清军几乎杀光了,人少地广,于是到现在的兴仁县潘家庄镇野木大石板去邀请了一房车姓彝族亲戚前来共同生活定居,现在坪寨村共有康、车二姓彝族13户76人。甘氏彝族侥幸活下一个男孩,逃到了阿计营土司衙门驻地(今新马场乡营上村)生存繁衍下来。
清军对彝族民众实施了大屠杀式的“三光”政策,放火焚烧了马乃营、鼠场营、楼下营辖地的很多房屋。三个营的封地后来被清廷收回,和阿计营、安逸营及朝廷流官管辖的兴仁、兴让两个里共同合在一起设置成为普安县(县衙驻今黔西南州兴仁县县城)。马乃营、鼠场营、楼下营彝族土司统治下的彝族人从那时起就基本消失殆尽了。赵廷臣因征剿有功,被清廷加封兵部尚书,从正二品升任从一品加衔总督,担任云贵总督兼兵部尚书。数以万计义军各族将士的鲜血染红了他的富贵荣袍。
清军不仅焚烧了营盘山上所有的房屋建筑,而且还用了77口铁锅和缴获的武器浇注填埋了营盘内的水井。从此营盘山上再也没有了人烟。但是住在山脚的“五寨半”( 卡嘎寨、曾家庄寨、送瓦寨、坪寨、石板河寨、白岔半寨)各族人民为了悼念为了反封建、反剥削、反压迫而牺牲的亲人,每年农历四月的第一个申日(猴场天),都要集中到山上来杀牛祭祀。如今每当彝族聚会,不认识的问及“谱碟喽益”(相当于汉族的家谱),只要说出“三道石门坎,九步十三梯!”,就知道是当年马乃营彝族或营民的后裔。
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的今天,营盘山也渐渐的从几百年的沉睡中醒来了。黄廷益,兴仁县富益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兴仁县工商联合会副主席、兴仁县农特产品商会会长、贵州省茶叶协会理事。一位优秀的布依族企业家,承包了营盘山地区8000亩荒山,先后贷款400多万元,用于整治土地、修筑道路。承包100亩土地,投入80万元建立自己的茶叶优质品种育苗基地。他用一位优秀企业家特有的超前眼光,清晰的看准了茶产业的发展和乡村旅游的内在联系。在2010年农历4月牵头承办了第一届营盘山‘五寨半’祈雨节,收到了预期的效果。2011年,他投资近20万元,在营盘山倮倮营山门脚下修筑了一个舞台和广场。
2012年农历四月初的第一个申日(4月29日),由县布依学会、县工商联主办,富益茶园有限公司、营盘山“五寨半”组委会承办的庆祝建州三十周年暨2012第三届贵州•兴仁营盘山“五寨半”祈雨节在营盘山倮倮营下面的广场上举行,当地的布依族、彝族、苗族等各族同胞及来宾上万人欢聚在一起。
笔者有幸在当天在百德镇政府镇长王宇(布依族,家住五寨之一的曾家庄)、县文联副主席甘明元(彝族,马乃营甘氏彝族后裔)的陪同下,沿着残垣断壁爬上了倮倮营的最高峰。山顶最高处的小坝子内繁草丛生,垒石陈横,原来有3棵大杉树早已经荡然无存,但是彝族祭祀时用的石头堆积的祭坛仍然依稀可辨。从山顶往下看营盘山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满山飘扬的古式彩旗,350多年前那段血雨腥风、刀光剑影的悲壮场景恍若就在眼前。从山顶下来后去观看宰牛祭祀仪式,老摩低沉的诵经声仿佛唤来了三百五十多年前战马的一声声哀鸣和“人头湾”里各族英雄长长的叹息,清脆地传到了我的耳边。
临别时了解到,黄廷益一边在竭尽全力在营盘山开创茶文化旅游产业。一边正积极地寻求各方协调,准备出资恢复倮倮营的概貌,修建一个祭祀大厅。我们坚信350多年前的英魂们一定会永远庇护这位优秀的民族企业精英,让营盘山焕发出远远超越350多年前的青春活力!将会把350 多年前“五寨半”各族英雄的后裔们带上幸福的小康之路!350多年前的各族英烈们将不再孤寂!营盘山永远是一座民族团结山!
倮倮营:贵州普安州彝族土司十二营之一,位于今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县巴铃镇境内。
参考书目及资料来源:
《龙腾盘江》熊建森著
《兴仁县志》1991郭礼中主编
营盘山下坪寨村康吉明(彝族)、车昌华(彝族)口述回忆
作者简介:刘金松 男 彝族 彝名尼几诺松 现黔西南州彝学研究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