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彝族博士开展2014年年度交流联谊活动
作者
《彝博通讯》编辑部
2014-12-01
原出处:《彝博通讯》 彝族人网
2014年9月13日,彝族博士联合会北京分会在中央民族大学举行2014年年度交流联谊活动,活动分为交流联谊座谈会和 聚餐联谊活动两部分组成,彝族在京博士研究生安康(中央民族大学)、兰正群(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叶康杰(中央民族大学)、周廷升(中央民族大学)、杨万山(清华大学)、李绍华(中央民族大学)、阿木布打(西南大学)参加了活 动,中央民族大学彝族博士生导师及教师代表朱崇先教授、朱文旭教授、阿里瓦萨教授、木乃热哈教授、罗洪•依乌嫫教授、巫达教授、陈国光教授、岭福祥教授、李林森副教授出席了活动,中国社科院普驰达岭教授和中国军事科学院马富英老师参加了活动。现将交流座谈会纪要如下。
交流联谊座谈会在中央民族大学文化楼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1441会议室召开,中央民族大学阿里瓦萨教授和中国社科院普驰达岭教授分别主持了上下半场会议。会议首先听取了彝族博士联合会筹备工作及《彝博通讯》电子刊物创办工作汇报,听取了参会彝族博士生导师及教师代表就科研、学术、工作等方面做的经验交流发言,听取了参会彝族博士研究生学习、工作情况汇报,会议对新时期彝族博士研 究生及博士学术、工作、生活等话题开展了研讨。在交流发言和工作研讨中,木乃热哈老师指出,彝族博士联合会和《彝博通讯》是很有意义的事情,能为广大彝族知识分子提供一个交流互动联谊的平台,推动年轻一代彝族同胞对民族文化的了解、认识和认可。同时,木乃热哈老师也指出现阶段彝族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彝族人口众多,民族整体文化水平还不高,高级知识分子群体规模还不大,在少数民族中与教育发展水平较好的朝鲜族、白族、纳西族等兄弟民族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二是彝族北部方言300万人口重教育程度还有待提高,北部方言地区彝族同胞存在重消费轻教育的问题,对教育的投入不足,中小学生辍学率较高,北部方言地区中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的教育发展值得其他地方和其他地区彝族同胞学习。最后,热哈老师勉励在京彝族博士万事开头难,做好平台建设,为彝族知识分子和彝族、彝乡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巫达老师向参会人员回顾介绍了民国时期四川凉山彝族的杰出人物曲木藏尧、岭光电等人在上世纪20-30年代在南京创办的《新星彝族》,并以自身求学和学术研究的经验勉励彝族博士研究生学术研究不应局限于彝族选题,民族身份与研究本民族不能等同,青年学者首当其冲应该是扎实功底、提升能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应该放眼世界,回头再 专注和深化自己的研究。巫达老师指出彝族博士群体规模偏小,影响力不足,可以将彝族硕士纳入进博士联合会工作中来,扩大影响力。此外,《彝博通讯》可实时发布彝族学者相关科研课题和招生情况,为学生和导师之间的信息沟通牵线搭桥。巫达老师介绍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多样性研究中心与德国马普宗教与族群多样性研究所合作关于宗教多样性研究部招收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员的情况。
朱文旭老师反思了上一代彝族知识分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其中学位意识薄弱,攻读博士学位积极性不高等情况较突出。朱老师认为学术研究要多交流、多互通,博士联谊会要定期、不定期举行,每次会议应确定议题和主题,提高交流谈论的效率。朱老师勉励彝族青年学者学习要能学尽学,机会要积极争取。朱老师对近年来四川凉山地区不断出现的童工外出打工现象和文化滑坡情况表示了担忧,对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负面冲击影响也表达了担忧。朱老师介绍了作为中国三大自创文字之一的彝文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并以丽江东巴文字的旅游市场开发为对比,阐述了彝族文化、彝族文字等资源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空间。
罗洪•依乌嫫老师积极评价了本次博士交流联谊会的召开,向与会人员介绍了自己在传承彝族文化时家庭教育方面的一些实践经验,回顾了导师马学良教授的严谨治学和跟随 马学良老师求学的经历,分析探讨了彝族核心精神价值包含的内容,依乌嫫老师认为彝族的核心精神价值主要体现为自我认同和哲学思想。依乌嫫老师对西昌公交汽车开展彝语播音表示了赞赏,但对于其中一些播音内容中的彝语表达的准确性和严谨性提出了质疑,依乌嫫老师指出彝语播音要结合彝族语言、文字、文化的实际特点,在地名、站名和乘车语的翻译时要兼顾“信”、”达”、“雅”,要避免翻译时彝语成为汉语的一个方言语种。依乌嫫老师寄语彝族青年学者,学科是世界性的,小的学科只有放在大的学科背景下才能体现价值,跨学科的研究是很有必要和很有价值的。
朱崇先老师寄语彝族博士联合会聚焦彝族精英阶层,协同推进彝族、彝乡、彝学发展。朱老师也反思了上一代彝族知识分子对于学位、学历的认识不足,导致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境。朱老师勉励大家,彝族人口基数不小,知识分子所占比例不高,青年人要有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新一代彝族青年学人眼界要宽、眼光要高,脚踏实地打牢基础,扎扎实实搞好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