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蒗,这个很具特色的地名,最初出现在官方文献里是在民国六年(1917年),设立宁蒗县佐(分县)时,各取永宁土知府和蒗蕖土知州两地一字之合称。
民族大团结 (姚金林摄)
当我们顺着历史的足迹追根溯源时,我们不难发现,宁蒗这片神奇美丽富饶的土地早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就已经纳入中国封建王朝的版图,永宁和蒗蕖地域属白国地。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大帝开发经营大西南时,设立郡县制,永宁、蒗蕖属于越嶲郡遂久县地。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平定南中后,越嶲、永昌、益州三俊中划出七县,置云南郡,遂久县改属云南郡,至此,宁蒗开始属于云南的一部分。
唐初,据史书记载,在唐王朝和吐蕃的不断发生战争的历史背景下,磨些酋泥月乌率部逐出永宁吐蕃,遂居永宁,南诏时期,永宁名探览,为楼头赕地,蒗蕖为罗共赕地,先后属于铁桥、剑川节度。从此,宁蒗县最古老的原住民摩梭人开始出现在有关宁蒗的史书记载中,摩梭人开始走上了宁蒗的历史舞台,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元宪宗三年(1253年),忽必烈率师进攻大理,从六盘山经临洮进入四川西北,到松藩后兵分三路,忽必烈率领中路军过永宁,驻兵永宁日月和,磨些酋泥月乌之后裔和字内附。元九年(1272年),罗共赕内附。元十四年(1277年),永宁设答兰管民官,元十六年(1279年),置永宁州,罗共赕改为蒗蕖州。从元代开始,在全国统一的建制下,宁蒗县在今永宁、新营盘设置世袭土司永宁土司、蒗蕖土司,在今宁蒗县域实行土司制度。永宁土司和蒗蕖土司都是摩梭人,至民国,永宁土司共传26代,历时670余年,蒗蕖土司共传24代,历时670年。清雍正年间,云南各地实行改土归流,但宁蒗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仍然保留了土司制度,直到1956年,进行民主改革后,土司制度才彻底废除。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时局动荡,清中后期迁移到宁蒗县域的彝族日益增多,彝族奴隶制在宁蒗县凉山地区迅速发展,并形成了余、张、米、胡、刘黑彝奴隶主各霸一方的政治局面。开办东升银矿后,大量汉族慕名而来,在银矿周围向蒗蕖土司租借土地,以工商谋利致富,逐渐发展成为新兴地主,民国年间,邰、卢、潘、张成为四大地主,形成政治统治势力。金沙江边龙通傈僳族地区,由于长期与外界隔绝,民主改革前,仍处于原始共耕制。由于历代封建王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建国前,特别是民国时期30、40年代,宁蒗境内民族矛盾错综复杂,土司、黑彝奴隶主、地主残酷统治剥削各族人民,各族统治者常常打着维护本民族利益的旗号,将阶级矛盾转移为民族矛盾,或以公报私仇,或寻仇压榨劫掠其他民族,致使宁蒗县各族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和复杂。国民党反动分子利用民族矛盾,进行挑拨离间,导致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各民族之间冤家械斗更加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在宁蒗县北部,西康省稻城东义本色组织藏族反动武装劫掠尤为突出,宁蒗县西北部与当时的西康省交界的无量河流域的百姓深受其害,反动民族上层和土匪相互勾结,狼狈为奸,土匪劫掠后,腐朽没落的封建领主借机增派苛捐杂税,变着办法搜刮百姓,民不聊生,在这样正义得不到伸张邪恶黑暗力量猖獗的年代,淳朴勤劳的人民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在生死的边缘。即使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也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保卫家园不顾生死的英雄人物,也留下了许多催人泪下让人热血沸腾的英雄故事,英雄的祖先们和东义本色、中甸藏族反动土司汪学鼎等反动势力展开了生死较量。在一次抗击中甸藏族反动土司汪学鼎的战役中,我外公的爸爸阿促爷爷为了保全乡亲们的财产,在无量河边冲锋陷阵,冲到没有障碍物光秃的沙滩上,砍断匪徒渡江用的溜索,匪徒们的子弹密集地射向他时,居然打不着阿促爷爷,连匪徒们都惊呼摩梭人的队伍中有刀枪不入的勇士。正是有阿促爷爷这样成百上千勇敢不屈的勇士和战士,才一次次打退了匪徒的进攻,一次次粉碎了匪徒的阴谋,保全了族人和村庄,故乡的山山水水见证了太多的流血牺牲,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那时候无量河流域到处弥漫着硝烟,人心惶惶,朝不保夕。
然而,历史告诉我们,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随着国民党腐朽反动政府的分崩离析,蒋家王朝的覆灭,革命潮流涌向了滇西北川西南交界的宁蒗这片古老的土地,一切腐朽,落后的东西瞬间化为乌有,明媚的阳光照耀在宁蒗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春风扑面,万物复苏。1950年1月21日,宁蒗县临时政务委员会在永宁成立,阿少云任主席,阿少符、易少白任副主席,宣布宁蒗和平解放。同月,凉山彝务办事处在羊坪成立,主任胡丹,副主任余海清、余国栋、胡金山、余崇龙。1950年5月20日,宁蒗县人民政府在永宁成立,和冠伍任县长,阿少云任副县长。同时,中共宁蒗县工作委员会成立,杨凤呜任书记。1951年6月,凉山彝务办事处属丽江专员公署,同月,中共凉山工作委员会成立,胡丹任书记。1956年4月6日,极少数上层头人为维护奴隶制和封建制领主制,挟持裹胁部分群众挑起武装叛乱,叛乱武装围攻羊坪、战河、跑马坪、永宁、红桥、新营盘等区乡驻地,杀害民族工作队员,抢劫国库粮食。同月,省军区、丽江军分区组织军事力量奔赴宁蒗进行平叛,在县工委领导下,成立剿匪指挥部、平叛委员会,实行“政治瓦解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平叛方针。1956年5月,宁蒗县人民政府与凉山彝务办事处合署办公。1956年9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宁蒗县人民政府与凉山彝务办事处合并,成立宁蒗彝族自治县。9月16日至9月20日,宁蒗彝族自治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在大村街召开,与会代表170人。余海清当选为县长,阿少云、张天祥、刘阿鲁子、余国栋、胡万清、余中南、章思孝、张阿各、朱军如、刘云龙当选为副县长。同时,中共宁蒗彝族自治县工作委员会等成立。9月20日,在县城召开庆祝大会。从此,宁蒗,这块古老,神奇,多彩,美丽,富饶的土地,重新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从此,宁蒗县各族人民告别落后,追求先进,消除隔阂,互尊互爱,一起携手共同创造新宁蒗。
宁蒗县有世居民族有12种,分别为彝族、汉族、摩梭人、普米族、傈僳族、纳西族、壮族、白族、藏族、苗族、傣族、回族。从地理位置看,宁蒗属于横断山脉地区,位于藏彝走廊的腹心地带,藏彝走廊是费孝通先生1980年前后提出的一个历史-民族区域概念,主要指今川、滇、藏三省区毗邻地区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系、河流所构成的高山峡谷区域。在横断山脉地区主要有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六条由北而南的大河,纵贯其间,故习惯上又称这片区域名“六江区域”。但它并非六江流域的全部,主要是这几条江的下游不在此区之内。具体而言,这一区域,包括藏东高山峡谷区、川西北高原区、滇西北横断山高山峡谷区以及部分滇西高原区。就行政区域而言,藏彝走廊主要包括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云南省的迪庆藏族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丽江市;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地区等地。按语言语种来划分,宁蒗的少数民族多数属于藏缅语族彝语支和藏语支。宁蒗境内多大山大河,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生活在宁蒗县的每个民族都创造和保留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这里有彝族的毕摩文化,汉族的明清文化和佛教文化,摩梭人的达巴文化和纳日东巴文化、藏传佛教文化,普米族的韩规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傈僳族的比帕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白族的本主文化,藏族的藏传佛教文化等等。每一个民族都有丰富内涵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又以宗教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生生不息,世代传承,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有一块地方是留给传统文化的,正因为如此,传统文化才会传承至今。摩梭人作为宁蒗县最古老的民族,历史上的永宁土司和蒗蕖土司都是摩梭人,在县域北部、中部、南部均有分布,但是宁蒗县境内的摩梭人在语言、宗教信仰、婚俗等方面都有各有差异。在语言方面,宁蒗县境内的摩梭人有永宁摩梭语、蒗蕖摩梭语、拉伯摩梭语、加泽摩梭语、翠玉摩梭语、金棉摩梭语等。在宗教方面,永宁乡一带的摩梭人信仰藏传佛教和本土宗教达巴教,现在婚丧嫁娶大多数都由喇嘛主持;拉伯乡拉伯村委会、格瓦村委会、田坝村村委会一带的摩梭人信仰本土宗教达巴教和藏传佛教,现在婚丧嫁娶大多数由达巴主持,也有部分由喇嘛主持;拉伯乡加泽村委会、拉伯乡托甸村委会无量河一带的摩梭人信仰本民族的宗教东巴教和藏传佛教格鲁派,婚丧嫁娶等一切宗教活动均由纳日东巴主持,据民间传说,民国时期,永宁土司及总管大力推行喇嘛教,喇嘛教在永宁土司管辖的其他领地内十分盛行,唯有无量河流域的加泽一带不肯学习喇嘛教,土司总管召集加泽一带的总伙头、伙头进行训斥,施加压力,改信喇嘛教,学习喇嘛文,由于这些总伙头、伙头都是大东巴,东巴教在无量河流域信仰基础很牢固,最终不了了之,顺其自然,直到今天,加泽一带的摩梭人虽然信仰藏传佛教格鲁派,但一切宗教活动都由纳日东巴主持。纳日东巴文化作为世界记忆遗产纳西族古籍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到各级政府部门的关心和照顾,也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云南纳西族东巴文化与西藏苯教文化是同一或同源文化,苯教曾在一定历史时期对东巴教产生过深远影响。”西藏自治区社科院原副院长、藏学家巴桑罗布的这项研究成果,印证了古代西藏与周边地区文化交融的历史,这个研究成果对研究古代摩梭文化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研究古代摩梭迁徙历史开拓了视野,指明了方向。宁蒗县摩梭人在婚姻方面因地域不同,也有所差异:无量河加泽一带,蒗蕖,拉伯等地的父系制;永宁坝及泸沽湖一带的母系制(阿夏异居婚,阿夏同居婚为主,少数父系制)。宁蒗作为藏彝走廊的一部分,在这条走廊峰峦重叠、河谷深邃的群山峡谷中,不仅居住着若干少数民族,而且至今还保存着即将消失的被某一民族语言淹没的许多基层语言,同时还积淀着许多至今还起作用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保留在他们的信仰、文艺、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从石器时代起直至现在,众多民族都在此留下了自己活动的实物证据,其内容之丰富丝毫不亚于中原地区。这些宝贵资料,对于研究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我国西南地区乃至中南半岛各民族的起源与迁徙、融和与分化,以及各民族的历史、语言、社会、经济、宗教、文化诸方面均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而这一研究同时对于我国边防的巩固、边区的开发、民族团结的增进和实现当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亦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民族学家李绍明认为,数千年来,“藏彝走廊”一直通过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与外界密切联系,不同的文明得以交流,促进了多民族的发展。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石硕介绍,“藏彝走廊”是目前中国民族种类最多、支系最复杂、民族文化原生形态保留最好的地区。如区域内的藏族群众就使用尔苏语、纳木依语、木雅语、嘉绒语等11种支系语言,如宁蒗摩梭人的语言,同一个县都有6种支系语言。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片多姿多彩的土地上,和党的光辉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贯彻落实是分不开的,正是有了和平安宁的环境,才了解到过去的历史,我们才会彼此了解,彼此尊重,彼此珍惜,最终才会展望未来。
宁蒗,藏彝走廊一道靓丽的风景,因为包容,才会多姿,因为交融,才会多彩,唯有多姿多彩,就会拥有灿烂的明天!祝福我们共同的家园—宁蒗彝族自治县,平安,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