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新闻网讯(文/图 记者 鲁力)在凉山彝族的服饰文化中,最有象征暨典型意义的莫过于银饰。
自古以来,对彝族女性来说,精美的银饰就是时尚的必备饰品。银,也被认为具有驱魔的作用。
据了解,在市场中,一对彝族耳环用银不过几克乃至几十克,成本不过几十、数百元。不过,经过能工巧匠的巧妙构思和数天时间的敲敲打打之后,一对成品耳环就可以卖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一件华贵的银饰有的高达上万元、十万元。一件件银饰真可谓白银变“黄金”了。
加工银饰工序繁杂,是一个细致的技术活。
很早以前,彝族地区就以银锭为货币,银子成为身份、地位、富贵的象征和标志。据考古发现,彝族也是最早冶炼、铸造银器的民族之一。
凉山彝族有以佩戴金银为时尚的习俗。尤以崇尚银饰为最。布拖县还享有“彝族银饰之乡”的美称。每年火把节,给彝族银饰的展示、营销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人们成群结队,身着盛装,佩戴银饰,笑逐颜开,来参加节日盛典。来赛靓,来展现,来比拼幸福感,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这种习俗流传至今,成为彝族文化中积淀厚重的文化之一。
制作成形要经过铸炼、吹烧、锻打、焊接、编结、洗涤、雕镂、镶嵌、吊缀等20余道工序。
这些传统习俗还造就了一大批手工艺者。加工银饰工序繁杂,是一个细致的技术活,仅使用的工具就需要200多种。每件银器制作前要精心设计,制作成形要经过铸炼、吹烧、锻打、焊接、编结、洗涤、雕镂、镶嵌、吊缀等20余道工序。经过历代手工艺人的积累,彝族民间银饰制作工艺日益精湛,目前这一制作技艺已入选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让彝家银匠的生活水平,就业率都有着显著而直观的提高。
越西县乐青地乡青地村的威色热古、尼苦阿正莫是一对“银匠”夫妻,夫妻俩从越西到西昌饶有兴致地操业银饰,靠着自身的手艺,一家六口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越西县乐青地乡青地村的威色热古、尼苦阿正莫便是一对“银匠”夫妻。从威色热古的老祖宗涉手银工艺制作,到他这代,已传承了8代。而妻子尼苦阿正莫家更是祖祖辈辈的银匠世家,到了她这年华,已经传承了17代了。夫妻俩从越西到西昌饶有兴致地操业银饰,正是因为如此,威色热古一家也成为村里率先走向福裕的农户,靠着自身的手艺,一家六口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顾客正在店内挑选合适自己的耳环。
据了解,在凉山彝族奴隶博物馆和西南大学博物馆的收藏中,就有很多数千年前的彝族银饰用品,包括银耳环,银戒指,银马鞍等。相信随着时代的步伐,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彝族银饰将更好的青睐于市,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