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的朋友点点红心,加个关注……”2月23日下午,在某视频直播间,58岁的口弦匠人俄的拉色坐在自家新房中,手拿口弦,学着年轻人,笑眯眯地对着一百多位网友如此喊道。
俄的拉色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还能用手机直播、能把口弦从2.5元卖到100元,能把这门祖传技艺带到北京、上海。
巨变,缘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8年脱贫攻坚。
尤其是交通的巨变,让世居在布托县大山间的村民走出大山,也让彝族传统文化产物之一的口弦,抵达大城市——以基只乡尔布村为例,8年前,从这里徒步前往县城卖口弦,53公里路程,天不亮就出发,要花两天时间才能往返;而现在,穿过山间凿出的412个弯道,坐车去县城只要2.5小时。
从尔布村到“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建制村”阿布洛哈村,8年时间,布拖县新修800余公里扶贫路,全县通车公路超1845公里,全县190个村100%通车;全县累计脱贫2.1万户、9.1万人,163个贫困村退出……
尔布村正在向好。而远眺早春的布拖,花儿也已怒放。
口弦匠人俄的拉色
“苦”
吃穿:玉米饭吃得想吐,两月不见荤腥
提起过去的日子,俄的拉色直摇头。
三四十年前,布拖县基只乡尔布村的一切,在他的印象中,“是难以想象的”。“我们住的是草房,墙壁是泥土围起来的,下雨的时候漏雨,落雪的时候漏雪;人住一边,牲畜住另一边,一口大锅,既煮饭,也煮猪食”。
尔布村位于布拖县东北的基只乡,距离县城53公里,属于半高寒地带,海拔约2300米。这里的土地算不上肥沃,出产土豆、玉米、荞麦、燕麦。经济农作物,主要是核桃和花椒。
俄的拉色在家中排行老三,兄弟姐妹4人,加上两位老人,全家不足3亩土地,“每年距离秋收还有一个多月,粮食就吃光了,要背着背篓到村里四处借”。
童年和少年时期,俄的拉色最深的印象就是饿。家中的主食,除了玉米饭就是土豆。“有时候连续2个月不见荤腥,每天都期盼有亲戚来家里,因为亲戚来了,就有水果糖吃,家里也会宰猪。”
兄弟几人的衣服,大的穿了小的穿;一双凉鞋,后跟坏了,“自己烧火用铁钳将它烙上,四处都是布丁”。
出行:徒步到县城要1天,到州府西昌要4天
小学二年级结束后,俄的拉色辍学,成为家中的劳力之一。长到十六七岁,他便跟着村里人学做生意,买狗、买牛、买中药,运到州府西昌去销售。
这门营生,贯穿了他的青年和中年,“那种苦,现在的年轻人吃不起”。
俄的拉色回忆,尔布村和周围的其他村庄,村民们一年四季奔忙,到了冬季或火把节时,想出售一些牲畜来补贴家用。俄的拉色在村里人的带领下,向亲戚借钱,购买牛羊,赶到西昌去卖。
“最早的时候,西昌到布托县城没有柏油路,只有一条土路,偶尔有几辆车经过;从布托县城到乡上,是一条破旧的土路,遇到塌方下雨,搞得一身泥浆不说,几天都走不出去。”俄的拉色和村里人买了牛羊,只能赶着牲畜,走小路前往西昌。
“去一趟西昌,单边要花4天4夜。白天,牲畜边吃边走;到了晚上,人畜就在路边休息,烧一堆火,要么煮洋芋、要么烧洋芋。”一趟下来,脚上穿的胶鞋走破,一头牛大约能赚到70元钱。出售了牲口,几个人会开开心心地下一趟馆子,花8角钱买一份回锅肉,2角钱买米饭,饱饱地吃一顿。剩下的带回家,给家人买衣服,买粮食。
日常,劳作之余或不做生意的时候,俄的拉色就跟着堂哥学做竹口弦。“我的爷爷就是做口弦的,后来教会了我堂哥,堂哥又教我。”
俄的拉色介绍,从破竹开始,到一个成品,大约要花3小时左右,一天能做好两三副口弦。待到每月5日、10日,布拖县城赶集,他就会背着口弦到县城去卖,一副两片的口弦可以卖到1元钱,4片的,可以卖2.5元。
“变”
交通:山崖上凿出412个弯,公路修到家门口
没有路,尔布村要想发展,实在太难了。
地边种植的核桃、花椒运不出去,山上挖下来的野生中药,背一趟到县城,要花一天。来自凉山州政府官网数据显示,2014年,布拖县公路总里程1050公里,其中县道194公里,乡道214公里,村组道路390公里,油路里程仅为120公里,有10个行政村完全不通公路。通村公路建设投资少、等级低、路况差、晴通雨阻现象十分严重,群众出行艰辛,正常通行难以保障。
要致富,先修路。从2015年开始,布托县便下大力气,组织人手和工程机械,从扩建通乡公路,到规划建设通村公路,一步一个脚印,埋头向大山要财富。
俄的拉色回忆,通村公路开建时,村里人很激动,除了外出打工的,留在家里的劳力几乎都上山帮了忙,“走了一辈子羊肠小道,大家都期盼水泥路早点修到家门口。”
2016年,尔布村3米宽的通村公路建成通车。从俄的拉色家到基只乡,从原来的步行1.5小时,缩短为骑摩托车15分钟;而从他家前往布托县城,从原来徒步需要8个小时,缩短为开车2.5小时。
这条不到53公里的通村、通乡公路,在大山间,盘旋出412个弯后,建立起了基只乡全乡百姓发家致富的信心。
来自凉山州政府官网数据显示,这一年,布拖县共投入10306.5万元实施52条162.9公里通村硬化路建设;还投入128万元,实施了2个乡镇客运站及14个建制村招呼站建设。
住房:泥坯瓦屋变砖房,现代家电配4G网
道路修通了,紧接着,政府的又一项扶贫政策开始实施——修建彝家新寨。
俄的拉色一家6口人,挤在一间不足100平米的土坯房内。房子背后是陡坡,面前是近40米高的土坎,牛羊猪等牲畜就关在在门前落差2米左右的一间小屋。小屋依着一片大石头搭建,半边无顶,跨出住房,牲畜的味道便铺面而来。由于没有排水沟,加之年久失修,住房围墙上四处裂着一寸多的缝。
贫穷的家,迷茫的前途,使得俄的拉色的大儿子俄的小拉初中毕业后,便辍学跟着村里人外出打工,“什么都干过,修房、进工厂做电子产品、做劳务推荐,等等,好的时候一个月能赚到4000多元,差的时候一个月就2000多元,刚好能填饱肚子。”
2017年,家乡建设如火如荼,在政府的帮扶下,自家的新房也开始选址。
俄的小拉接到了父亲俄的拉色的电话,“儿啊,回来吧,布拖县也能找工作赚钱。”俄的小拉思虑几天后,辞掉工作,回到布拖县学习挖掘机操作。
2018年,俄的拉色一家的新房建好,青砖灰瓦大铁门,进门右边新建了一层平房,3间房特地设立了专门的卫生间。进门左边是一间“正三间”,中间为客厅,两边系住房,房屋四周刷上了白漆,院坝铺上了水泥。扶贫干部还拉来了网线,贫瘠的山村终于拥有了4G网。
“甜”
生活:开挖机月入6000元,制作口弦年入1.8万
几个月过后,俄的小拉学成归来,成了村里第一个挖掘机手。家乡修路、建房或是其他建设,需要大量的专业机械操作手,俄的小拉很快就在乡上找到了工作。
“除开天气因素不能动工,一个月要赚6000块钱左右。”俄的小拉笑着说,这笔收入,远远超过了他在外省打工的收入,加之离家近,支出方面也极大地减少。很快,在媒人的介绍下,他结了婚。
婚房也布置得很漂亮,19寸的电视机、皮沙发,床上四件套、洗衣机等等家电都备足了,还专门腾出一间房屋,在窗边给父亲摆了一张桌,让父亲把30多年前就学会的口弦制作技艺重新拾起。
俄的拉色说,以前,口弦价格低,制作时间长,只有在农闲的时候制作,然后拿到县城卖了补贴家用。后来,做生意往州府西昌跑,制作口弦的次数越来越少。现在突然闲下来,他也不想把这门手艺丢掉。
竹制口弦
在儿子的劝说下,他购买了一部智能手机。每天21时开始,一边制作口弦,一边直播,“起初只有几个人观看,后来慢慢地多了,最多的时候有200多个人看,也有人提出购买”。
俄的拉色教儿子做口弦
于是,俄的拉色加了网友的微信,按照需求制作,最高的卖100元一副,最低卖70元一副,制作好后通过乡上的快递,4天左右,便能抵达北京上海,乃至全国各地。
“目前购买的网友,大多数还是凉山人,他们在全国各地打工,思念家乡,想弹一下口弦就买了。”俄的拉色说,依靠在短视频平台直播,他现在每月能赚到1000多元,加上他已被评为省级非遗文化传承人,每年还能领到5000元的文化补贴,年纯收入近18000元。
“可以说,如果没有脱贫攻坚,道路不通、网络进不来,我的口弦就卖不出去,我也不可能有这个收入,我儿子可能还在外面打工,为了温饱奔波。”俄的拉色边说边打开自己的直播账号,2年时间,他已拥有了1.3万粉丝。
文化:用艺术宣传疫情防控,口弦艺人已近30人
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8年,布拖全县累计脱贫2.1万户、9.1万人,163个贫困村退出。
这些数据带来的结果就是,脱贫后的百姓,对艺术和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急迫。布拖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马黑拉子告诉封面新闻记者,目前,布拖县拥有省级铜口弦制作非遗传承人一位,省级竹口弦制作非遗传承人一位,省级口弦演奏非遗传承人2位,州级口弦演奏非遗传承人一位。
县文化馆定期邀请上述口弦制作匠人或演奏师,免费开展培训班,“每期学员都是爆满,到现在,制作匠人和演奏师的正式徒弟都已不低于30人”。
俄的拉色的徒弟吉使日黑,跟着师父专业学习竹口弦制作半年后出师,如今在工作之余,同样利用业余时间直播口弦制作和销售,月收入也已超过1200元。而俄的拉色和另一位铜口弦制作人乃保友色一样,同样把自己的儿子当作第一批徒弟,用心传授。目前,俄的小拉和乃保友子作为布拖县竹口弦和铜口弦的新一代传人,已能独当一面。
不愁吃穿后,艺术才能成为一种享受。麻黑拉子介绍,2020年,脱贫摘帽收官之年,布拖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利用口弦、小品、舞蹈和曲艺的形式,在全县所有贫困村开展扶贫演出,宣传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扫黑除恶、森林草原防火,紧扣惠民政策,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以文艺演出的方式传递给老百姓,每场演出都受到空前欢迎,既鼓舞百姓凝心聚力,也达到了文化扶贫和乡村振兴取长补短谋发展的目的。
封面新闻记者 刁明康 沈轶 李佳雨 凉山报道
文字来源:腾讯网企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