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栽百合 户户奔小康——祥云东山干海村党建引领产业扶贫组织化的生动实践
作者 李世祖 周云奇 2020-12-12
原出处:彝族人网

nK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彝家阿妹  周云奇供图(2020年7月21日)

每年的七八月份,东山乡干海村,烈日炎炎照、村庄披绿衣、百合花竞放,吸引了不少前来拍照观光的山外游客,让这个封闭了几百年的彝山旮旯,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百合村。这些成山成片、竞相绽放的百合花,不仅是大山深处一道道绚烂多彩的风景线,更是667户彝族同胞们脱贫致富、全面小康的“摇钱产业”。昔日因贫穷落后而愁眉苦脸的彝族同胞们,如今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开心幸福的笑容。
nK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花田嬉戏  周云奇供图

“乡亲们从口袋里没钱,信用社里还贷着款,到今天地里有百合、兜里有钱,银行卡里还有存款,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洋楼、开上了小轿车,就是对我们干海村脱贫成效最简单直白的概括。”干海村党总支书记李红信心满满地说。nK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实,只须将时间的年轮稍稍往后退回去几年,干海村还是一个山多地少、交通闭塞,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落后的穷山村。彝族同胞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深处,以种植烤烟、包谷、荞麦、马铃薯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群众生产生活十分困难,是祥云县最典型的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nK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百合大赛  周云奇供图(2019年10月24日)

2014年,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春风吹进这个封闭了几百年的彝族山村,在祥云县政协的挂钩帮扶下,通过不断探索实践,终于找到了一条比较适合该村的产业发展之路——百合种植。nK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虽然发展思路已经明晰,市场前景也相当不错,但是由于百合种植前期投资较大,且生长周期长,从种植到丰产、收获需要3年的时间,广大群众普遍都不看好,更不支持。最早种植百合的干海村党员熊灵生说:“说实话,当年支书带着我们挨家挨户做了不少工作,但乡亲们都半信半疑。后来我们想,说破嘴皮子,不如干出个好样子,于是李支书就领着我们党员户带头种,实践下来,一亩百合带来的收入比一亩粮食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乡亲们这才有了信心,一户接一户跟着种了起来。”nK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百合花开  周云奇供图

为切实改变群众各家各户、分散零散、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村党总支抓住时机、顺势而为,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组建了“健民百合种植协会”和“海纳川”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将全村所有百合种植户聚集在一起,抱团发展、做大做强。为解决种植百合前期投入资金的问题,村党总支又以合作社为法人,向金融机构争取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并通过让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为会员的方式,为4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发放5万元的小额贴息贷款。对于有自主种植能力的鼓励其自主种植,对于没有自主种植能力的则以股份的形式入股参与合作社分红。nK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百合满地   周云奇供图(2019年10月31日)

为解决乡亲们销售百合的后顾之忧,村党总支又在县政协的支持帮助下,通过“淘宝”“京东”“拼多多”“优帮帮”“扶贫832”等,让干海村的百合插上“农村电商”的翅膀,远销到全国各地。仅2019年一年,网销百合就达17524件,销售金额57.06万元。2020年,在不少农产品都因疫情影响而大量滞销的情况下,干海百合却一路高歌,供不应求。不少村民还将今年产出的优质百合留在地里面,等到春节前卖个好价钱。该村百合种植户李世存胸有成竹地说:“今年,我家个头大、成色佳的好百合还留在地里呢,光个头较小的百合种子就卖了四吨半,卖得9万多元钱。”nK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丰收  周云奇供图

“2020年,虽然我们响应疫情防控要求,没有举办一年一度的‘百合大赛’,但是乡亲们种植百合的热情与经济收入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增加了,全村667户村民,户户栽百合、家家奔小康的目标是完全实现了。”村党总支书记李红信誓旦旦地说。nK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单位:中共祥云县委组织部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