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眼下正值三九时节,大地尚沉浸在寒冬的睡梦中,然而东山乡朝阳村的2700多株明清古梅却早已在树梢上争相开放,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这种景象不仅增加了群众的收入,助推了乡村振兴,同时也让这个彝族山村的农文旅产业融合之路越走越宽。
以古梅文化为主轴,潜心打好优势牌。东山乡明清古梅群拥有古梅树2700余株,经专家考证属全国首例,具有极高的旅游及科研价值。在大力开展古梅树保护行动的同时,东山乡以“梅文化”和“梅花精神”为主题,通过对全乡群众进行宣传引导,营造懂梅、爱梅、惜梅的浓厚氛围。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整理“东山区人民政府旧址”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世居少数民族彝族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资源,吸引中国艺术研究院二级教授唐建等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到东山调研采风,并成功挂牌“中国古梅第一村、中国古梅写生基地、中国艺术研究院唐建教授画梅工作室”等9块牌子。邀请云南日报、大理日报、大理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集中采访宣传报道,在不断增强“中国古梅第一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同时,以产业发展、民风民俗、彝族风情等为主线,以新闻媒体视角,全面深挖东山文化资源,持续扩充“古梅故事”内涵和外延。
以文旅融合为坐标,精心走好特色路。充分利用干海村民族风情独特、田园风光秀美、土特产品质优等优势,将“梅花精神”和“梅文化”作为主线贯穿其中,举办火把节、中国诗人节、全国专家学者“双扎根”写生采风等旅游文化活动,打造农事体验、农产品集市、休闲采摘、观光度假、民族歌舞、非遗体验等特色旅游项目。聘请云大规划设计院编制东山朝阳村农文旅规划,为朝阳村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等建设提供蓝本。将原朝阳小学改扩建为“唐梅画馆”,陈列中国艺术研究院二级教授唐建等专家学者作品31件,打造集参观、游览、学习、研究梅文化于一体的综合场所。建成“祥云县文联文学艺术创作基地”,吸引喜梅护梅专家博士和爱心企业认养古梅80余棵,打造文创精品“博士林”“企业林”,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余元。累计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实施干海村果梅加工产业园、专家工作室、旅游厕所、果梅产业园提升项目等农文旅配套项目,不断提升农文旅服务基础。
以促农增收为主旨,用心做好土特产。探索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巩固“百合种植”特色产业优势,先后获得“有机转换认证书”“国家地理标识”产品认证。加大精深加工投入,结合市场需求,推出“百合饵丝”“百合月饼”等特色农产品,持续延长产业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盘活用好果梅加工厂,充分利用古梅树梅子原材料优势和东山青梅酒酿造技艺,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群众收入。依托本地旅游文化活动做好本地农特产品展销,引导游客由本地农产品的“品尝者”转变为“分享者”。探索创新农产品销售渠道,鼓励培养乡村致富带头人,通过参加短视频运作培训,提高视频拍摄和农特产品带货能力。利用好祥云县供销合作社直播带货平台,带动东山彝族刺绣及百合、青梅酒等农特产品的销售和宣传推广。积极与“云南小花”“曲靖老村长”等云南助农大网红合作,签约销售本地农特产品,帮助群众拓宽销路。(作者单位:祥云县东山乡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