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自治州”名称的由来
作者 潘用良 2019-11-29
原出处:五彩凉山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未标题-24.jpgxS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全称如何而来?xS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52 年凉山地区的名称还是西康省凉山彝族自治区,当时这里隶属西昌专区,而西昌专区隶属西康省。 1955年10月1日西康省并入四川省后,凉山地区才改属四川省。据清代《宁远府志》所描述,凉山因“群峰嵯峨,四时多寒”得名。新中国成立前,云南一带称凉山地区为“巴布凉山”,“布” 字指代古时居住在此地的“濮人”(彝族人称他们“濮苏乌吾”)。另外,彝人自称凉山地区为“斯普古火”,意思是森林茂密的高寒地区。xS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25.jpgxS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时候,凉山茂林密布,因此凉山很多地名都曾于林木有关。如金阳县的灯厂,原名墩场,墩指木墩,四川方言称直径盈尺的方形原木为墩子。墩场是墩子(原木)的集散地,各地砍伐的原木大多集中运到这里,然后顺金沙江漂流至长江中下游,再转运各地使用。后来,人们为了方便,将“墩场”改为“灯厂”,实际上与灯无关。再比如,昭觉的四开,在彝语中,它是将杉木劈成木瓦板的地方。xS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准备建凉山彝族自治区时,时任西昌地委书记梁文英曾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尤其是凉山彝族同胞):以后的官方称呼是凉山,还是“斯普古火”?最后大多数人同意用“凉山”来代替传统称呼“斯普古火”。xS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26.jpgxS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彝”字也有一些来历。彝族人自称“诺苏”,新中国成立前汉族称彝族为“夷族”,毛泽东主席在1950年接见以潘占云等为代表的彝族进京参观团时,提出是否可以把夷族的“夷”改为“彝”。“彝” 字有丝有米,表明大家将不愁吃穿,过得会越来越富裕。当时,代表们都非常赞同。因此中共西昌地委于1950年11月1日正式下达文件,把夷族的“夷”字改为“彝”字。文件中还一并提到,把“倮倮沟”(昭觉县境内) 改为“解放沟”,把“平夷堡”改为“平等堡”,“ 锁夷桥”改为“解放桥”,“蛮子岗”改为“解放岗”(都在越西县境内)。这些,都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有力体现。xS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27.jpgxS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而为什么当时凉山又称做“自治区”呢?xS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51条的规定:“少数民族聚居地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又根据当时的西南军政委员会1951年2月24日批准的《关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及建立民族联合政权的意见》第一条规定:“本区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暂就其所在行政区(如省、专区、市、县、区、乡等)分别建立各级民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所以于1951年1月16日建立的西昌红毛妈姑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区级,现已划归喜德县)、1951年4月22日在昭觉建立的昭觉县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县级)都统称为自治区。为此,1952年4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在对西康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区划报告》的批复中批准:以西昌专区的部分地区划设为相当于专区级的凉山彝族自治区。当然这里也称做自治区,为的是明确凉山为专区级。xS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上,就是凉山彝族自治区的得名由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53条规定:“自治区、 自治州、自治县设立自治机关。”1955年4月,在凉山彝族自治区第二届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决议,把凉山彝族自治区改称为凉山彝族自治州(自治区是省一级,自治州是专区一级)。(文/潘用良 图/张衡)xS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曲比子拉 编辑: 曲比子拉 返回顶部 ↑
本文相关专题更多专题 >
凉山彝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