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云南省玉溪市,通常人们的第一反应:香烟。坐落于此的红塔烟草集团,其生产的红塔山、红梅等品牌的香烟早已家喻户晓。香烟产业成为玉溪市乃至整个云南省重要产业之一。
支撑起香烟产业的,是广袤的烟叶种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条件,让玉溪很多农田,成为天然优质的烟田。依靠种烟致富,成为广大村民自然而然的选择。
峨山县富良棚乡塔冲村,这个有着“玉溪第一彝族村”美誉的小村落,也在炊烟袅袅中追逐着美丽的小康梦。
玉溪富良棚乡举行油菜花节,游人融进金灿灿的花海,尽情观赏美景,争相留影,热闹非凡。段绍国 摄
房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
冬暖夏凉的玉溪峨山县,气候宜人。即便每年最冷的时候,也难得降雪。早春,当北方正逢严寒,峨山田间的油菜花已悄然开放。待花儿盛开最浓烈时,当地就会举办油菜花节。
要说峨山哪个乡村的油菜花开得最好,富良棚乡就不遑多让了。前年县里的油菜花文化旅游节,就选在这里举办。彝族群众身着盛装,舞金龙、打花鼓,村里万人空巷,游人闻讯而来,载歌载舞,品一杯彝家人酿好的美酒;还可悠闲骑着单车,在阡陌间穿行流连,别提有多美了!
最让人眼羡的还是富良棚乡塔冲村56户村民居住的彝族民居:灰瓦白墙,排列整齐,外墙喷绘的五彩图案讲述着彝族文化起源和当地群众的生活日常,房前屋后的田地里种植着蔬菜瓜果,平整的水泥路面、整齐划一的行道树、独具特色的路灯,让村庄充满生活气息。
这组民居建成于2016年底,富良棚乡塔冲村被选定为云南省“美丽乡村”项目,2015年开始建设,主要针对危房改造与村容村貌整治。
村民李春学一家2016年6月就搬进了新房。建房时政府的好政策,他能一股脑地倒出来:面积近220平方米的房子,从省里到市里再到县里,各级政府总共补贴了30200元,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也只出480元。
记者问起与之前的老房子相比,李春学的妻子方美仙赶忙接话:“那还用说,简直一个天一个地。”彝族人建的老房子,大多是用土糊的墙,屋顶盖上鳞片瓦,“住久了,漏雨哩。”
新房的客厅摆了两台大彩电,都是40多寸的。“现在村里日子好过多了。”关于经济的发展,李春学有最直接的体会,“要在10年前,村里资产在10万元以上的,应该超过10户。现在完全不一样咯,有些人一年就能挣到10万块钱。”
现在52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洪明得到政府补助,将闲置房舍改造为民宿客栈。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每年来家住宿的游客数量不断增加。再加上烤烟和打零工的收入,这个四口之家的生活品质有了较大提升。建房,在村里像是男子成年礼的仪式,对很多村民来说不再是那么难的事情。以前有些村民,即使成年了,也没有自己的房子,住在父母家没面子不说,也不是履行孝道本该的行为。
42岁的李文毕曾常年贫困,如今也能贷款建新房。他招呼两位乡亲,一起用水泥糊墙面,二层小楼的主体工程已经完成。“春节之后就差不多建成了。”他毫不掩饰内心的喜悦。
新房落成前,李文毕会暂住老旧的土烤烟房内。现在村里都用电烤烟了,废弃不用的土烤房做些改造,供电所的师傅过来帮忙接好线路,房里倒也亮堂起来。
“只要有人的地方,我们就一定要保证有电用。哪怕只是临时的。”峨山供电局建设管理中心副主任夏世康介绍。而对于每一栋新房,供电局充分考虑房屋建设进度及用户用电需求,同步配套完成电力设施工作,让村民一住上新房就能用上放心电。
烟火不熄,供电不止
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会过火把节,那也是烤烟种植的日子。这是峨山最隆重、最盛大、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
民众聚集在火坛前,祭师对着坛中央的神石念诵《取火经》,采用最为原始的钻木方式取火。火种取得后,开始传接。队伍簇拥着火把一路传递,火种传到哪里,哪里就变成欢乐的海洋。沿途,各乡各镇、各村各寨派来取火的人络绎不绝。
如今,为峨山烟农带去火种的是峨山供电局的员工。
峨山人种植烟草的历史很长,适宜的气候与土壤,使得这里成为天然的烟叶产地。但若想出产优质的烟叶,烘烤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烤房曾是烘烤的不二场地。烟农们烧好柴火,待烤房中温度慢慢升起,便投入一批烟叶。烟叶对于温度的要求较高,最好能持续一个恒定的温度。这对于土烤来说,难度很大。这跟烧菜是一个道理,大锅饭不好做的原因,在于火候不好把控,总有火候过了或是不到的时候。这样烤出的烟叶品质良莠不齐。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电烤烟房慢慢走入田间地头。一键式温湿度控制,让烤烟成了标准化作业,烟叶质量大幅提升。
塔冲村委会副主任方文章介绍,村里电烤房已经形成规模,最大的一片烤房有超过百间之多。当然,既然是电烤,那自然对于电的要求是最直接的。“其实就是要保证,在烤烟季烤房别停电。”塔甸供电所副所长普忠华一语中的。
峨山县里烤烟季在每年7—11月,供电人的工作早就开始准备了。峨山供电局供电服务中心主任刘蔚萍介绍,在每年大约三四月份,供电局就会安排人员到各烟站收集业扩信息,做好报装工作;烤烟季到来前夕,供电局又专门组织召开会议,协调安排停电时间,尽最大可能保障烤烟房线路供电。
当烤烟季来临时,供电所人员的工作也是最忙的。虽说烤房一般都自备发电机和电工,但供电所人员也要开展日常用电检查巡视,并且24小时应急值守。
普忠华和下属普宽利还记得,去年9月份某天晚上的一次应急行动。当晚9点,普宽利接到村民李国伟的电话,说有一片烤房停电,总共60间,影响范围太大。“电话里他都急死了,找他们的电工看,也不清楚咋回事,才让我们快过去。”两人赶过去检查发现,供电线路并无故障,问题出在烤房里一处开关,因容量不够导致烧坏线路。两人让他买了新开关换上,半个小时就送上电。事后李国伟非常感激两人,说如果问题搁置到第二天,烤房温度降下来,损失将不可估量。
由于常年工作走访,塔甸供电所的员工跟塔冲村民的关系很密切。在完成用电检查工作后,跳起广场舞的村民们一定拉住普宽利,得跳完一曲才能走。和煦的阳光下,摆一台音响在广场上,男女老少围成一个圈,就着音乐打拍子踏步点,欢歌笑语响彻天际。
大家的快乐就像火把节的场景。每个人围着火堆唱啊跳啊,不醉不归。在外务工的人会回家,一些外地游客还会专门挑这时候来玩赏,热情好客的彝族群众自然不会放过他们,活脱脱一幅“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图景。塔冲村民普健仙还能即兴作词,去年的火把节上,她对着外宾用彝语唱起了祝酒辞:“欢迎你们来塔冲,咱们五百年前是一家人,此刻也是一家人。”
塔甸供电所的员工已经是他们的家人。
塔甸供电所员工与彝族村民一起跳广场舞。贺璇 摄
塔冲梦,小康梦
一家人,不分彼此。中国是人情社会,是乡土社会。在乡土观念浓厚的塔冲,团结协作、互帮互助似乎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村里的民族文化站里,收藏着我国彝族手工刺绣中最长的一幅作品——《百花争艳图》。图案以黑色土布为底,37.6米长的范围里绣有285朵形状各异、色彩鲜艳、布局巧妙的花朵,全乡约200位绣娘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每个人绣一点,很快就完成了。”参与《百花争艳图》刺绣的村民普凤香说,“如果换作一个人绣,每天不间断,得整整三年。”
现在,塔冲村已经成了刺绣村,通过开展相关培训,村里更多年轻人有能力传承这个有1700多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前,刺绣多是给自家人绣,比如母亲给女儿绣嫁衣、妻子给丈夫绣节日服饰。但也有人以此为生,只要手艺好,脱贫不是难事。有村民专门绣制服饰与各种图案,精美的一套女性服饰可以卖到十几二十万元。
除刺绣外,塔冲村还有其他致富门路。外号“先锋一号”的李兴锋就是这样一个致富先锋。他担任坡拉坡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合作社入选全国20佳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单位。
烟叶、核桃、玉米……村里人能干的产业,大多都能跟他沾上边。仅种植烤烟一项,去年合作社的利润就达9万元。
熟悉国家农业政策的李兴锋,通过诸多补贴发展生产,购买了大量农机,租赁给农民用于农事。对于村里少数极度贫困的农户,他免收租赁费用。“免收了10年,总共加起来大约10万块钱左右。”李说,今年打算扩大范围,免除村里全部5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农机租赁费。
贫困户李文毕不太会表达,但说起李兴锋的帮助,他会频频点头称赞,“他对我很好、很好,免了我好多钱。”
这种互帮互助不仅是富裕向贫穷的倾斜,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家贫的李文毕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也会与人方便,从而也与己方便。比如邻居家此前建新房时,按照设计占一些他家的空地,同时自家地空出一片,这样建起来房子更方正美观。邻居找他商量说,其实就相当于两家互换了块地而已。李文毕略作思索,很爽快地答应了。
李兴锋自认文化水平不高,讲不出大道理。他能形象地解释自己帮助乡里的行为:“我个人每顿饭不过三两饭二两酒。再多的产业,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以,我要把同胞们都带起来脱贫致富,大家的日子都过好了,那才是真的好。”
日暮时分,三五村民悠闲地站在村口聊天,夕阳斜照他们身边的白墙。上面漆刷着一条振奋人心的标语:中国梦,塔冲梦,小康梦!
梦想,已经越来越近了。
(南方电网报记者 帅泉 通讯员 欧阳婷婷 贺璇 黄进雄 戴亦岢 佘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