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户彝寨——扶贫路上守护传统文化
作者 ​刘晨曦 2017-09-23
原出处: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记者刘晨曦、殷晓霞)大山深处,道长且阻。拔“穷根”,换“新居”成为了贫困地区村民走出贫困,改善生活的重要途径。位于贵州省六盘水野玉山地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海坪安置点——千户彝寨,作为“三变”改革模式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通过整合周边资源、创新经营模式,以“扶贫”为核心,以开发保护彝族文化为框架,走出了一条“三变+易地扶贫搬迁+旅游”的水城生态移民搬迁新路子。实现了“一寨一景”的目标,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易地扶贫搬迁新模式。
YO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O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O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贵州省六盘水野玉山地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海坪安置点 顾思骐摄YO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O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解说员易娜告诉记者:“目前千户彝寨已从景区周边玉舍镇、勺米镇等6个乡镇整体搬迁预计是1006户4123人,一期工程已经搬迁入住667户2869人,9月还将搬进500多户。”YO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O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O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千户彝寨解说员易娜 顾思骐摄YO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O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景区主要采取搬迁农户与景区管委会下属公司合作建房的方式,在按政策规定满足搬迁安置户人均住房25平方米的基础上,由管委会融资扩大建房面积,按照山地旅游度假房进行打造,房屋建成后投入经营,由建设方、经营方、农户三方按照出资额,明确股比,按股分红。全面落实“三个一”保障措施,按照“一户一就业”的要求,管委会加大就业岗位的开发力度,安排就业人员1000余人,月工资平均2000元以上。YO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O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O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赵音喜一家人在新家其乐融融 顾思骐摄YO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O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5岁的搬迁户赵音喜对记者介绍搬迁前后的变化:“村里分三批搬进安置点,在搬迁之前我们住在山区,靠种地和外出打工谋生,一年最多收入10000元。搬迁后我在这里做保安,媳妇做保洁,年收入增加到30000到40000元左右。而且,我们楼下店面入股,一年也能收入1000到2000……”YO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O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O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贵州省六盘水野玉山地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海坪安置点 顾思骐摄YO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O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可喜的是,在脱贫致富中,彝族的传统文化也被传承了下来。千户彝寨的建筑风格以突显彝族文化为主,将土墙、茅草、彝族图腾等传统彝族建筑风格融合到现代建筑中,充分传承彝族的建筑特色。同时,彝族的蜡染,刺绣等传统工艺也被传承下来。从解说员易娜的解说中了解到,那些拥有传统蜡染工艺和彝族刺绣的贫困户,在对其成果进行经营管理的基础上,所得收益按股比进行分红。这样即为贫困户提供了收益,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支持和保障。YO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O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O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贵州省六盘水野玉山地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海坪安置点 顾思骐摄YO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O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脱贫致富是立生之本,传统文化是立命之魂,千户彝寨成功将扶贫工作与景区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彝族文化风情旅游景点,在为景区创收的同时也为贫困户提供了就业,达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赢的目标。YO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