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委林书成书记在全州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凉山要打造世界彝族文化中心,要抓紧规划建设好大凉山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林书记这一宏伟工程的提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让人备受鼓舞、热血沸腾。作为一名喜欢民族文化的本地彝族干部,对这一决策真是翘首以盼、期待已久。现对这一大事、喜事,提出几点粗浅的个人认识和思考。
一、建设打造凉山世界彝族文化中心和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优势在于。
八百里凉山,风情万种。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是中国彝族文化形态保护最完整、最古老的地方。这里居住着260多万彝族同胞,占全国彝族总人口的28.8%,底蕴十分深厚,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彝族文化资源,千姿百态、万紫千红、异彩纷呈。因此,打造大凉山世界彝族文化中心和建设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具有丰富独特的资源优势。凉山幅员面积6.04万平方公里,人口500多万,其中,彝族占51%。要了解中国彝族文化形态,凉山彝族文化最具有代表性。同时也是传统彝族文化保留最为完整的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已有4000余年,各历史时期的文物众多,全州馆藏文物达28286件。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凉山大石墓”和许多彝族文物、古籍为全国独有,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具有便捷优越的区位优势。凉山地处四川省西南部,成昆铁路技改扩能改造、峨汉高速甘洛段加快建设,宜攀、西香、西昭、乐西、永会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提速推进。新开通西昌至深圳、济南、绵阳、博鳌航线,直接通航城市达13个。凉山也是大香格里拉旅游黄金线和藏彝走廊的重要节点,也是四川南向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也是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具有坚实有力的经济优势。2016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达1403.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21.0亿元。经济总量达百亿的县市由2015年的3个增加到4个,9个县市经济增速超过全州水平,地区生产总值排全省21个市州的第8位;随着人民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州消费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娱乐、旅游、等文化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2016年,全州旅游收入达300多亿元,全州财政安排到文体传媒的资金高达2.4亿元。
具有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优势。凉山当前正处于大有可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和全面开发、开放发展的黄金期。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抓好“智慧凉山·云上西昌”建设,规划建设好安宁河“农文旅”绿色走廊、香格里拉黄金走廊、金沙江高峡出平湖休闲观光走廊。利用好国家对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政策,深入推进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实验区建设等多重机遇,凉山发展大有可为。
具有丰富的品牌优势。凉山已形成了以培育和打造民族传统彝族文化品牌为核心的文化保护区。目前,以彝族火把节、彝历年为代表的节庆活动和传统彝族毕摩文化、彝族服饰文化、彝族漆器艺术、彝族十月太阳历、彝族银饰制作、等民族文化品牌日趋成熟。13个门类、600余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的基础档案材料进行了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共申报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项、省级名录86项。
具有诸多的人文资源优势。无论是春节联欢晚会落户凉山,让凉山的知名度大大得到提高;还是《彝海结盟》电视连续剧在央视播出,创收视率第一的佳绩;无论是央视《民歌中国》、《民歌盛典》、《激情广场》、《战旗为什么这样红》、《魅力12》、《欢乐英雄》等栏目的凉山民族文化展示;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彝族本土的《快乐诺苏》、《凉山儿子》、《情深意长》、《马儿快快跑》等经典舞蹈、歌曲,都让凉山的彝族文化艳压群芳、精彩夺目,或姹紫嫣红、浪漫妩媚。
二、建设打造凉山世界彝族文化中心和凉山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有效途径。
我们置身于丰富的最完整、最古老的彝族文化资源之中,但我们仍然停留在彝族文化资源如何丰富的口头上,我们也没有认真地对丰富的彝族文化资源进行过梳理提炼,特别是对濒临流失和即将灭亡的部分彝族民间资源没有很好的加以特殊的保护,从而面临部分彝族文化资源大有自生自灭之势。因此,抓紧规划建设好打造凉山世界彝族文化中心和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立足眼前,着眼未来,大视野、高理念的规划好建立世界彝族文化中心和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性。凉山彝族人民,一步跨千年,从奴隶社会直接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随着社会的变革、进步,传统的彝族文化与外界的文化发生碰撞,很多经典的彝族传统文化濒临消失。加上我们过去对凉山彝族文化从来没有认真进行过深层次的思考、提炼、加工、打造,叫得响的彝族文化品牌不多,彝族文化品牌建设缺乏支撑体系,处于零散分布状态,在“专、精、特、新”上下的功夫不够。因此,我们要把彝族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现代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把彝族民族文化内涵融入产品、市场的全过程,延伸彝族文化整个产业链条,从理念到思路、从内容到手段、从策划到运作都要创新。
(二)因地制宜、精心谋划,高起点、前瞻性的谋划好建设好世界彝族文化中心和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发展思路。五年前,我曾经提出过发展凉山民族文化产业发展“223”工程思路(培育彝族文化、摩梭文化“两大特色文化品牌”,打造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中国凉山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两大节庆品牌”,建设凉山彝族文化产业园区、泸沽湖摩梭文化产业园区、中国西昌影视拍摄基地“三大基地”)。被写入《中共凉山州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州的意见》(凉委发〔2012〕25号)。五年后的今天的实践证明,当年提出“223”工程是符合凉山文化产业发展思路的,如华谊影视兄弟落户西昌、泸沽湖摩梭家园的建设都一一证明了这个思路是正确的。如今,林书成书记提出的打造彝族世界文化中心和彝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是符合凉山发展大战略、大思路的,也是适合凉山发展实情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按照林书成书记提出的建设思路,高起点、前瞻性的谋划好建立世界彝族文化中心和凉山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发展思路。走出一条既能起到保护——传承——展示——体验,又能创造收益——发展——保护——壮大的彝族文化特色发展思路。
(三)以特色为基础,以产业为集群,大手笔、大投入地建设好彝族文化中心和凉山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凉山要打造世界彝族文化中心,出路在于走特色之路,要科学拟定发展规划,合理定位、统筹兼顾,努力再挖掘原生态文化,找到“亮点”,在打造“上隐产品”上下功夫。中心必须具备双重功能,即:兼容彝族精华文化于中心,真正起到保护和传承好彝族传统文化的作用。同时又要让中心的各个产业园区将游客旅游观光、亲身体验、感受等融为一体,做到旅游、体验、感受等环环相扣,壮大彝族文化中心的功能,开发特色旅游纪念产品,推进彝族文化演艺与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促进旅游文化的转型升级。达到突出“彝”、活化“古”、强化“特”的目的。
(四)以基地为载体,运用市场手段,深层次、宽领域地打造成国内一流的彝族文化中心和彝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按照创新体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原则,一是成立凉山彝族文化中心和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管委会,机构规格设为正县级单位,由管委会统一管理中心及试验区的全部行政工作,提出中心及试验区的规划、建设、运作等方案。二是在西昌城附近规划20至30公顷的中心和试验区建设用地,把彝族传统文化、民风民俗、村落布局集中于一体,打造六大园区,即:彝族古朴村落园区、彝族火把节、彝历年等民风民俗园区、彝族漆器、服饰、银饰工业产业园区、彝族毕摩文化产业园区、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示园区。三是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筹实施。国家应对中心建设和试验区建设投资10至20亿元,争取中央、省上财政的支持,州级财政用5至10年时间,每年注入资金1亿元左右,同时准许园区与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公司、民营企业融资参与建设,达到双赢的目的。把彝族文化中心和试验区建设与彝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彝族文化产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最终与凉山的旅游开发相结合,达到既保护了民族文化、传承了彝族文化,又解决了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为地方财政收入的提高添砖加瓦。四是发改、国土、财政、公安、工商、税务、银行等相关部门,支持、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中心建设的具体优惠方案,在国家许可的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依托彝族文化资源,整合凉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全方位、高品质地走出凉山民族文化和旅游文化发展的兴州道路。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赋予旅游以底蕴。依托邛海——泸山、泸沽湖、螺髻山、灵山寺等国家4A级景区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休闲度假旅游为基本定位,以参与性、体验性文化旅游活动为重点,发挥凉山旅游资源特色优势。以彝族文化为主导,加快建设全国彝族风情最浓目的地。根据全州彝族文化资源分布状况,加强分类指导,突出比较优势,着力推出一批以彝族风情为重点的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性、趣味性、参与性、休闲性和吸引力。
总之,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城市的第三产业比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0%以上,三产业是世界各国发展的战略重点。凉山目前的三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低于一、二产业产值,但近两年的凉山发展实践证明,我们的旅游收入已突破了300个亿,这已充分说明了三产业在凉山经济发展中空间巨大、潜力无限,是未来独树一帜的产业,这是毋庸置疑的。要充分认识把民族文化资源转变成民族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长远思考、大胆开拓,高理念地谋划凉山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中、长期规划,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文化发展新机制。打造能代表凉山彝族、并叫得响的彝族文化品牌,创造出凉山特有的、凉山彝族独有的品牌,从而提升凉山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