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视角去看家乡彝家新寨——以甘孜九龙万年村为例
作者 陈秀英(吉克阿嘉莫) 2015-06-25
原出处:彝族人网
  摘要:利用美学的视角去观察新农村建设完成后的彝家新的美。从彝家新寨体现出来的建筑美、服饰美、饮食美以及风俗习惯的变迁,还有宗教活动的改变和新文化现象下的美。以甘孜九龙万年为例,笔者想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大致的展现出彝家新寨的美。
  关键词:彝家村寨文化 建筑美学 服饰美学 新文化现象的出现
 
引 言
 
  随着新农村的推进,彝家新寨一词渐渐的在彝族地区广泛流传,变得家喻户晓。各种关于彝族新农村建设的文章越来越多,然而从美学视角去看彝家新寨的文章相对较少。从这中视角出发,笔者的研究视角和所的结论都有一定的原创性。也是本文选题的出发点,是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家创意,符合当代大学生该有的思维。
 
一、彝家村寨文化
 
  村寨是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空间,村寨文化则是民族文化的基本单位和具体表现。村寨文化不仅充当着民族村寨聚落的精神纽带和内聚核心,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差异性、和容性、未分化性等特征。是一个自成体系且不断发展的动态范畴。
 
  所谓的彝族村寨文化,是指在村寨文化的基础上限定了居民的民族成分大部分是彝族,这些人共同所创造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现象。
 
  甘孜九龙万年村是位于两州三县交界处(甘孜州、凉山州、九龙县、木里县和冕宁县的交界处)的特殊村落,作为九龙县7个彝族乡中的一个,这里拥有原始的彝族文化底蕴,继承了原有的文化传统,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彝族村落。新农村建设推行过程中,政府结合当地的特殊情况,因地制宜的推行了彝家新寨的政策。为笔者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对象。
 
  笔者认为,彝家新寨的形成有一定的好处,可以将民众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调动起来。但在一定的程度上成为形式主义,许多房屋千篇一律,失去了彝族原有的建筑风格。
 
二、建筑美学
 
  沈福煦在《建筑美学论》中说道,建筑美学包括了建筑的形而上学和方法论两方面,从美学来说应当注意它的形而上学主义。并提出建筑美学是随着历史时代发展而发展着,始终有一种审美结构在深层存在审美准则。笔者认为在新农村条件下建设起来的彝家新寨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审美内在准则,恰当的说也许这就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祁景明在《建筑美学赏析》中提出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建筑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建筑活动也越来越频繁。笔者认为建筑美成为了所有设计师的共同关注话题和所有居民关心的热门话题。
 
  新农村建设后,最为直接的变化就是彝家新寨建筑的变化,曾经的石墙瓦房变成了如今的钢筋水泥,还好为了显示是彝家新寨,政府在实施政策的时候,统一采购了有彝族图案的瓷砖,贴上瓷砖后远远看去就和画上的图案一样,很美。i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基本上每一户新修的房屋都是在屋檐上、窗口边、门两侧都贴上了有彝族图案的瓷砖,显得地道十足。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的民居房是很少有窗子的,如今家家户户都有窗子而且很多都装上了玻璃还加一些比较温馨的窗帘。彝家新寨在居民住房这一块有飞跃性的发展,让每一个村民都受了益。
 
  笔者想通过以下几张真实的图片来展现彝家新寨的美。在不同的形态下,彝家新寨像一位多变的美人一样展现着自己不同的美。
i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图1
 
  图1展示的是晴天的新寨,阳光懒洋洋的笼罩在整个村庄的上空,那一抹蔚蓝的天空是大自然赐予村庄的美;那一家家一户户被粉刷成雪白的屋子是新村经济发展的标志;还好那些有红、黑、黄三色组成的瓷砖宣告着整个村庄的文化底蕴。
 
i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图2
 
  图2展示的是新寨雪天的美景。大雪纷纷原本就是一种美的视觉冲击,在加上有几分像城市中的建筑,又的的确确是山区的这样一个村寨,笔者认为这是很好地将建筑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正是这样一个半似城市半似山区的村落,吸引着笔者想要一探究竟。云雾缭绕着整座村庄,虽然它已经不再是以前的民居,但却也透露着一种新式的美。
i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图3
 
  图3是笔者无意间捕捉到的一个镜头。图中的妇女以及身边的那条狗加上那个沉浸在雪中的村庄,触动了我的灵魂。多久没有看见这样的场景了,这似乎已经成为了儿时的记忆专属,长大后无意间再次邂逅儿时的美好,心里还是一阵阵窃喜。还好,村寨里总有这样一群守护着自己家园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的村寨文化才能在新时期不断发展的同时断断续续的继承着原有的点滴。
 
三、服饰美学
 
  董雪丹和王羊羊在《解析服装美学》一文中指出“服装是人与事物关系的综合反映。”笔者认为至少服装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了居民和本民族文化的紧密程度。
 
  在彝家新寨建成以后,这里的村民们最为直接的变化是着装上越来越注重自己民族服装了。在文化被忽视很久后的今天,新寨的建立给人们一个大胆爱自己文化的理由,也有了像火把场这样的民族娱乐项目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新村的建立使人们又一次兴起了对服装的钟爱。
 
  据调查以前这里由于是藏区的大背景,所以人们着自己衣服的几率很小,但是新农村建设后有了文化氛围,渐渐的开始又有人喜欢上了自己的民族服装,这里的人们大都会在节庆上穿上自己的民族衣服。穿上自己民族衣服的人们形成了新寨里的一道风景线。
 
  服饰的种类多样,色彩绚丽,这些大家都熟知的东西笔者在这里就不介绍了。笔者想要通过几组简单的图片去展现新寨前后的变化,以及服饰所带来的美。
 
i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图4
 
  图4展现的是新寨初期的火把节上表演节目的居民。他们中大部分已经是中年人,年轻的几乎很少,几乎没有小孩子的加入。看他们的衣着很容易看出,这里的人们穿着一半的彝装,搭上一半的汉装,穿全套的几乎很好。
 
  但是很明显的能够感觉到女性比较多,且女性比较注重头上的服饰,但不难看出大部分是中年妇女的头饰。
i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图5
 
  图5展现的是彝家新寨建设完成一年后的现状,这一次的春节上笔者拍摄到的这个照片可以看出,如今的新寨里掀起了一股穿衣风。女性们无论老少都着上了自己民族的衣服。色彩更加绚丽多姿,样式多样。这些着装民族服饰的女性们形成了山寨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新文化现象的出现
 
  随着万年村彝家新寨的建设完美竣工,必定会带来一系列的新文化现象的出现。一般情况下,一定的条件的物质变化会带来一系列的精神层面的变化。
 
  以前这里的人们在婚丧嫁娶里只会唱(at ggur  mgep)、(nyuop  nyuop  hxuo),等一系列具有传统意义的文化现象。
 
  但是随着新寨的建成后,这里歌舞升平。起初只是在节日的时候跳达体舞,渐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跳穿着彝装有跳广场舞的,跳藏舞的等。时间也渐渐的从一年几次演变成每晚上都要跳到很晚。从跳舞的参与者来看,从简单的中年人渐渐的演变成小到6岁左右,大到70多岁。年龄结构多样,参与人员广度更大。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从新寨建成后,人们的土地渐渐变少了,闲出一帮妇女,有趣的是这帮妇女并没有闲着,她们渐渐的开始了刺绣,各种各样的刺绣出自新寨的妇女之手。
 
  笔者想通过以下的几张图片简单的展现出新文化的现象。
 
i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图6
 
  图6展现的是跳舞的村民,有小孩、年轻的、中年的,各种年龄结构的人员都有。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跳着藏舞,这是这个村寨独有的文化现象。也构成了新寨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给人视觉上美的冲击。
 
i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图7
 
  图7展现的是出自妇女之手的刺绣,这些构图灵巧、色彩绚丽、图像有着彝族元素的刺绣是彝族钱包的原素材。这些一针一线组合起来的刺绣也展现了新寨后的一种新文化,同时很好地体现出了彝族女性的聪颖。
 
结 论
 
  笔者以甘孜九龙万年村为例,在新寨建设完成后展现出的点滴美学的痕迹。从美学的视角将一个彝家新寨巧妙的展现出了它该有的美。
 
参考文献i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余压芳、刘建浩,《浅析民族村寨文化》(J),贵州民族研究 2011年沈福煦,《建筑美学论》(J),时代建筑,1995年02期
 2.祁景明,《建筑美学赏析》(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 2009年10期
 3.董雪丹、王羊羊,《解析服装美学》(J),艺术界,2005年03期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