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里的“双语”教师
作者 侯燕 文/图 2012-06-09
原出处:玉溪新闻网讯

   Si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朱学明是腊戛底小学孩子们的汉语启蒙老师Si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锄禾日当午,哩初啊处额……”这是新平县戛洒镇腊戛底小学的朱学明老师在进行“双语”教学,一句汉语一句彝语,帮助学生们理解诗歌的意思。Si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腊戛底小学山高路远、交通闭塞,202名学生中只有4名是汉族,其余都是彝族。学生们大多只会说彝语,开展语文教学困难重重,彝汉“双语”教学就尤为重要了。一直以来,我省的民族教育尤其是“双语”教育一直备受关注。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传承彝语,学好汉语,实行彝汉“双语”教学是当地教育的重要一环。从事了25年“双语”教学的朱学明,是孩子们的汉语启蒙老师。Si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年49岁的朱学明是汉族,在彝族地区长大,精通彝语,已有30年教龄。1987年,他参加了中央民族学院进行的为期10个月的彝族语言和“双语”教学法培训。“彝族学生刚来时只会说彝语,教起来难度很大,学生们也怕上语文课,找到他们能接受、喜欢的方式就很重要。”朱学明说起了“双语”教学的难处,“绝大多数彝族学生不懂汉语,一般都用彝语进行日常沟通和交流,因此,学生学习汉语只能边学边记,很受罪。我自己翻译语文教材,帮助他们理解学习汉语。”Si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汉两种语言和文字有共同的特点,彝语和汉语都是由笔画组成的,都有语法,但语法大相径庭,彝语的语法位置谓语位于宾语之后,比如汉语中说“我要吃饭”,彝语中则说“饭要吃我”。为了帮助孩子们尽快掌握汉语,朱学明下足了功夫。“首先,要掌握语句之间的基本规律,帮助孩子们记忆;其次,教学中要尽量找到实物做展示。例如教‘桃子’,就先拿着桃子给他们看,再教‘桃子’就是彝语的‘撒乌’,他们才能联想在一起,加深印象,下次就会说。”朱学明一边和我们说着一边用手比划着,模仿上课时的情景。Si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朱学明不仅翻译语文课本,还经常将汉语歌曲翻译成彝语,将一本音乐课本都翻译了教给孩子们。学校设有“聂苏歌唱团”,朱学明在兴趣小组活动时便成了音乐老师,营造轻松的氛围让学生们慢慢提高汉语水平,《妈妈的爱》是主打歌。从2006年兴趣小组开办至今,朱学明已教过500多名学生了。Si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双语’教学,不仅可以传承彝族文化,还可以帮助他们学好汉语,这算是学校的一大特色。我们以后还会继续加强,坚持做下去。”朱学明信心满满地说。Si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尼扎尼薇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