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六盘水彝族文化旅游资源的赋存状况,多角度阐述了六盘水彝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发展六盘水彝族文化旅游的建议。
关键词:彝族旅游;发展;初探
1 六盘水市彝族文化旅游资源
六盘水市是贵州彝族的主要聚居地,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山水清秀,人杰地灵,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做出过伟大的贡献。随着人们精神文明生活的提高,旅游逐渐渐成为人们生活、娱乐、休闲的一部分;彝族民俗文化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己成为国内外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1.1 彝族分布
六盘水彝族总人口近30万。主要居住在盘县中部的淤泥、坪地和水城县的玉舍、双戛等9个彝族乡,呈大小杂居,小聚居分布。单一的彝族乡有9个,与其它民族共同组建的民族乡36个。
1.2 特定的地理环境优势
六盘水彝族地区的居住区域在滇东高原向黔中高原过渡的梯级斜坡地带和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水岭之间,以高原山地为主,有少量的坝子。东与安顺地区接壤,南与黔西毗邻,北与云南省曲靖地区交界北与毕节地区相连。著名的北盘江从彝族居住地区流经广西、广东注入珠海。
1.3 重要的节庆、民俗和各种文化
1.3.1 各种礼节多不胜数
彝族热情好客,以各种礼节表示对宾客的欢迎。如敬水拌酒,迎客时的“拦路歌”、 敬酒歌、水城“曲简”酒礼文化等等数不胜数。
1.3.2 彝族婚俗
六盘水彝族都是一夫一妻制,男女社交公开,自由恋爱,彝族的“晒月亮” 风俗如深藏于乌蒙大山的奇葩,鲜美芬芳而又独特风趣。
1.3.3 饮食
六盘水彝族特色的饮食主要有:坨坨肉、转转酒、咂酒罐罐茶、水拌酒、苦荞粑、苦荞饭、苦荞稀饭、小锅苦荞酒、荞凉菜粉、荞丝、核桃油、炒面等。
1.3.4 节庆
六盘水彝族的节庆有,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还有傩戏、跳脚、对歌、打秋千、斗牛等活动。
1.3.5 歌舞
六盘水彝族能歌善舞, 著名的有“敬酒歌”、神秘色彩的傩舞,撒麻舞,海马舞,羊皮鼓舞,“肯合坝”铃铛舞,淤泥河山歌,“阿买肯”彝族姑娘的出嫁歌,“曲谷”(情歌),“录外”(婚歌)、“肯合”(丧歌)等等。
1.3.6 丧葬文化
六盘水市彝族丧葬大体经历了树葬、崖葬、火葬、土葬等几个阶段,现在比较盛行是棺葬(土葬)。
1.3.7 建筑
彝族的居室可以分为碉楼、土墙房、木板房、竹篱笆房、石砌房等,从遮盖的村料上可以分为草房、瓦板房、竹简房、泥瓦房等。
1.4 我市彝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基本情况
到目前止,我市在彝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申报成功的主要有:民间文学类有盘县《彝族古歌》;传统音乐:《莫蒿亩》、盘县《彝族山歌》;传统舞蹈:《撒麻舞》、《羊皮鼓舞》、《铃铛舞》等;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彝族婚嫁习俗:盘县《彝族婚俗》民俗文化:盘县地坪乡彝族毕摩祭祀文化,玉舍海坪火把节,八担山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歌舞文化、节日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制度文化、古村落文化。区域内有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婚嫁习俗》、《羊皮鼓舞》,《莫蒿亩》,新华村彝族《吹唢呐》等多个项目。
2 六盘水彝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及其存在问题
2.1 开发六盘水彝族文化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1 大力开发彝族文化旅游
彝族文化旅游作为地方旅游文化中的重要项目,既有利于彝族文化的传播,同时又适应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宏观而言,彝族文化与旅游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双向效应,彝族文化为当地旅游业发展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反之,旅游文化也将有力地带动彝族文化的全面推广和发展。
2.1.2 国内外的旅游发展趋势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丰富的彝旅游资源,使得贵州越来越成为游客们的“新宠”。
2.1.3 六盘水发展彝族旅游前景广阔
厚重的彝族文化积淀是六盘水发展民俗旅游充满生机活力的灵魂;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为六盘水民俗旅游发展提供了条件。
2.2 彝族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开发模式相对单一。目前主要以纯自然观光型和娱乐型为主要类型,其他的体验型、考察型、参与型的较少,且特色不明显,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设施配套不够齐全,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和需要。二是一些传统民族特色在减少。传统文化是需要传承和发展的。三是彝族旅游开发视野狭窄。目前,六盘水彝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市委、市政府已将《韭菜坪旅游景区》,《古银杏休闲度假基地一期(石桥古银杏旅游生态园组团)》,《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北盘江园区营盘乌蒙景区》,《印象夜郎》,《坡上草原项目》等项目已纳入2013年旅游招商项目。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彝族风情镇等项目随旅发大会的召开得到了很好的建设。但是,很多已开发的多是将乡村旅游也称之为民俗旅游,虽然称之为彝族村,但在开发上并无多少六盘水彝族特色。彝族旅游特色产品少,只是在景区原有的基础上,多增加彝族特色的房子和“农家乐”。
3 建议
3.1 突出彝族特色
旅游文化和彝族文化要紧密联系在一起,六盘水彝族文化底蕴深厚,彝族风情独具特色。在旅游文化发展的同时,应在彝族服饰、生活、歌舞、风俗等方面保存彝族自身的民族文化形态。这样,既可以推动彝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开发,也可以推动旅游者对彝族文化的认识,并且可以让更多的中外游客了解彝族文化。要避免结构雷同、档次低劣的状况,在旅游景区的开发和设计中,要提高旅游景点的文化品味和艺术格调,要强化精品意识,精心设计旅游项目和彝族贸易旅游项目。抓紧建设一批彝族生态文化园、彝族生态社区和彝族文化街道,推出一批彝族节、民族歌舞,树立一批彝族风情旅游的品牌。让旅游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彝族文化,让旅游文化逐渐与彝族文化融合在一起,而彝族文化在旅游文化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2 开发五种模式的彝族文化旅游
为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六盘水彝族文化旅游开发可以以五种模式进行开发。一是开发观赏参与型,如彝族火把节,彝族小伙姑娘们精彩表演让游客赏心悦目,“篝火晚会”带动游客一起参与,让其感受彝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以使游客对彝族有更深刻的了解。二是开发购物饮食型,让游客在彝族文化园和乡村除能品尝彝族的美食外,还可以买到富有彝族特色的物品。三是开发探奇考察型,如在华夏文明史上却留下过短暂辉煌的夜郎文明的古夜郎王国,不仅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也是广大考古、探险和旅游爱好者神奇的向往。要利用广大游客探奇心理大力开发。四是开发深度文化体验型,如建立族彝生态博物馆社区,开发以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为核心的彝族村寨,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展厅展示彝族文字、图片、农耕工具、民族服(头)饰、刺绣作品、风俗介绍等,还有民族歌舞、节庆、婚丧、嫁娶等仪式、刺绣、织布、纺纱、推磨、等彝族生产生活的活动场景展示,让游客体验到深厚的彝族文化。五是主题式公园形型。如将六盘水的彝族文化依照一定的方式和风格加以集中反映,还可以建立彝族生态社区、十月太阳历公园、彝人古镇、美食街、夜市场、进行彝族节庆、彝族集会等民俗的开发等等。
3.3 彝族文化旅游开发要与文化传承与保护相结合
旅游开发势必会对彝族地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冲击,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彝族的民族文化,应较好的保存了彝族文化的形态,不遭受较多冲击或破坏;最好是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延续古今,而不是中断或停止传承的文化。否则,进行旅游开发的难度会更加大,从民族文化保存的现状看,普遍存在着典型性特征加速弱化的问题,民族服装已很少在平日穿着,城镇民族建筑在快速现代化,古老的习俗有很多改变,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越来越少,这对民族文化开发是一种釜底抽薪的影响。
3.4 加大彝族文化旅游宣传促销的力度
一要加大旅游宣传促销的力度,要改变旅游景区各自为政,零敲碎打的格局。二要突出宣传旅游的整体特色,形成合力。三要宣传六盘水彝族文化旅游的资源和风光,还要宣传六盘水彝族文化旅游的优惠政策。要运用画册、光碟、新闻媒体、网络等各种手段宣传六盘水彝族文化旅游。四要巩固现有的盘县石桥镇妥乐村、玉舍乡海坪村等彝族文化旅游市场,放眼还未开发出的原生态彝族旅游景区。五是通过各种旅游促销活动开拓六盘水彝族文化旅游客源市场。
3.5 形成彝族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是政府的各个部门要协调配合,形成联动机制,齐心协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二是一定要有专业、强大的组织机构,做好业内的管理和服务,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市、县两级彝族文化旅游发展协调领导机构,领导小组实行责任制,按照“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清主次、相互配合”的原则开展工作。三是实行重大旅游项目实施领导联系点制度。四是加强管理, 进一步明确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的职能。集中力量、创建品牌。五是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部署。六是加强部门协调推进旅游业发展,建立完善的行业管理组织体系。杜绝恶性竞争和行业诈骗。七是组织学习先进的管理和服务理念,提高我市的旅游服务行业的水平,保护和支持行业的发展。创建良好的旅游服务声誉和品牌。以跟上市委、市政府的旅游业发展的步伐。
3.6 争取资金来源
一要认真研究国家的政策,争取到国家扶持的项目。二要加强旅游企业管理,多争取银行贷款。三要做好对外的招商引资工作,引进外资合资或是投入。四要与民间融资相结合,政府牵头,集体、个人参股。团结起来力量大,要鼓励彝族企业家将私人存款,参与到彝族旅游业的项目上来,让彝族文化的旅游业做大做强。
作者简介:六枝特区彝学会常务理事,六枝特区工商联办公室主任
原载:《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 201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