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彝族特色“农家乐”旅游发展经验探讨
作者 佚名 2020-03-31
原出处:农家院网

近年来,西昌市通过探索农村旅游节的办节活动,大力推进“农家乐”为重点的乡村旅游,开发形成了一批颇具特色产业、地域文化、民族风情的农村旅游品牌,促进了西昌市农村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在四川省旅游市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本文以西昌市安哈镇“农家乐”旅游发展为例,对西昌市彝族地区“农家乐”发展现状及经验作简要分析,供大家参考。93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3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西昌市农村旅游发展模式93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3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西昌农村旅游的发展过程和状态主要呈现两种模式,一种是景区带动型,一种是特色体验型。93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3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是景区带动型。主要表现在沿邛海周边的农家乐发展上,体现出两个发展阶段。初级阶段是在邛海泸山景区湖光山色景区支撑下,由于景区范围与农业生产生活范围相融合,在景区功能开发建设过程中的不完善和游客消费的刺激下,部分农户在生产之余自发通过农家饭菜、烧烤、骑马、划船等饮食服务和娱乐服务为切入点兴建湖上吊角楼、水边农家乐等,开展旅游接待服务,涌现出一大批特色农家乐和休闲接待点并逐步辐射带动景区之外的乡镇,特别是少数民族乡镇的农家乐发展,这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弥补了景区整体开发建设的不足,但这个阶段的农家乐发展档次和水平相对较低。高级阶段是2005年,州市党委政府决定,举全州之力举办四川省第二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创建邛海泸山国家4A级风景区、创建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以下简称“一办三创”),西昌旅游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一办三创”的强力推动下,景区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踊跃参与旅游产业开发,加快乡村农家乐上档升级,同时辐射带动景区周边彝族乡镇旅游业的发展及农家乐的发展。93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3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是特色体验型。主要体现在城市周边具有特色农产品、特色风光和特色民俗的农村。这部分乡镇,近年来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打造出一批以特色农家乐为主的旅游景点。如安哈镇、大箐乡、洛古坡乡等乡镇的彝寨浓郁民俗风情特色旅游。这些旅游点的逐步形成壮大,除了其自身具有的特色农产品、特色环境资源、独特民族风情文化外,主要是依托西昌市委、市政府主办的一年一度“火把节”、“彝族年”这些独具彝族民风民俗的节日,坚持走“政府主导,多主体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办节路子,特色旅游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93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3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安哈镇为彝族地区农家乐旅游发展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93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3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3年5月,原凉山彝族自治州螺髻山种畜场改制为西昌市安哈镇,这个全市最年轻的集镇,幅员面积144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由于安哈镇是一个彝族人口占99.9%的彝族聚居镇,全镇居民都是由事业型农民整体划转为村民的,因此,每户村民都有果园。仅长板桥村和芊旷村两个村就拥有梨园1000余亩。安哈镇借“一办两创”的契机,由政府补贴建材,对28户彝家农家乐进行了升级改造。2006年以来,安哈镇依托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开展了“品彝家美食、游彝家山寨、赏千亩梨花、探神秘溶洞、随马帮登山”等个性化的旅游主题活动,备受各类消费群体的欢迎。每年火把节期间,安哈镇都要举办民俗文化旅游节和彝族传统竞技比赛,依托原种畜场的成片千亩梨园,自2008年,在每年的2月-3月,举办安哈梨花节;在每年的国庆节期间,安哈镇党委政府与螺髻山仙人洞景区都要组织庆国庆旅游活动,组织自驾游客到仙人洞景区开展露营活动;在每年的彝历新年期间,举办以“感受彝历新年、体验民族风情”为主题的民俗活动,逐步树立了“彝族地区旅游”品牌形象。2009年5月,四川省首届农家乐旅游文化节开幕式在安哈镇举行。安哈镇的旅游业蓬勃发展,农家乐旅游没有淡季旺季,一年四季持续火爆,彝族同胞受益匪浅,收入增加,发家致富。93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3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彝族同胞安孜阿勒一家为例。1998年7月,家住长板桥村的安孜阿勒在自家的承包地上盖了一间小木屋,开始帮种畜场的干部和当地乡村教师加工彝族式烧烤,加工一只鸡收取10元的加工费。安孜阿勒的小木屋烧烤作坊,成为西昌彝族第一家农家乐的雏形。安孜阿勒时年32岁,和她的丈夫李劲松膝下有一儿一女,靠养鸡、养猪和果园及两亩水稻田的收入养家糊口,全家人除去自给自足外,每年的现金收入不到800元,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1998年到2006年间,虽然开了这个小木屋烧烤摊,但由于仅限于给当地干部和教师服务,生意时有时无,每年仅能挣2000元左右补贴家用。不幸的是,2000年,年仅35岁的李劲松又因病去世,命运之神给了安孜阿勒致命的一击。坚强的安孜阿勒没有向命运低头,她料理完丈夫的后事后,继续边务农边经营小木屋烧烤,供养两个孩子上学。到2005年底,她家的年收入已达5000元左右。通过“一办三创”对安哈镇的全新打造,引来了众多的游客。2006年,安孜阿勒经营的农家乐,年收入突破5万元,较上一年增加了10倍。近些年,生意更加火爆,到2011年,年收入已达到20万元左右。如今,安孜阿勒家的农家乐,已由当年的小木屋扩大为占地1亩多,拥有8间小餐厅的休闲山庄。她还在当地聘请了6个员工。安孜阿勒一家通过开办彝族农家乐,彻底摆脱了贫困,改变了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了一些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过上了美好的新生活。安孜阿勒对她和乡亲们的未来充满美好的新期待。她说:“如果没有政府对农家乐的扶持政策、没有西昌旅游的大发展,我今天可能还在贫困线上挣扎,我一定遵守旅游从业人员操守,努力把我家的休闲庄办得让游客满意、让政府放心。”93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3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安哈镇,长板桥村、芊旷村、大箐村的村民们主要从事以农家乐为主的旅游相关产业,地处海拔较高的摆摆顶村的村民们,主要从事的是接待马帮的旅游活动。全镇3000多劳动力人口中,有1800多人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产业。通过发展旅游业,安哈镇的彝族村民们摆脱了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523元,上升到2011年的3280元。村民们养的生态鸡、生态猪和种植的水果、蔬菜、土豆等农产品,就地就近卖给农家乐老板,极大地降低了交通运输成本。游客们对安哈镇独具特色的彝家饮食非常青睐,纷纷慕名前来品尝。在安哈镇旅游,既可欣赏螺髻山仙境般的美景,还可品尝彝家特色烧烤。无论哪家农家乐,最有特色的两道菜都是:烤坨坨鸡肉和烤小猪坨坨肉,游客们均可亲自体验烧烤的乐趣,自助烧烤。每到节假日,到安哈镇去体验自助烧烤乐趣的游客络绎不绝。93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3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主要做法和经验93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3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西昌彝族地区农家乐由萌动到发展,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主要原因是,西昌市建立了以“政府主导、协会参与、部门联动、行业促进、市场推动、文化提升”的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培育了良好的旅游发展大环境,大力扶持彝族同胞开办农家乐,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农家乐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其主要做法和经验是:93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3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是以规划为龙头,科学编制旅游规划。西昌市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做到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并重。修订完善《西昌市旅游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有效杜绝了有规不依和乱修乱建行为发生。二是强化宣传促销,大打特色品牌。西昌市利用媒体和网络进行积极的宣传,推出了“冬春阳光之旅”、“阳春踏青之旅”、“民族风情之旅”、“风情美食之旅”四大旅游品牌,积极运作对外营销,以主题活动策划带动旅游产业加速发展。三是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交通条件。开通了直达北京、重庆、成都的航班,正在积极争取开通直达上海、广州、云南的航班。开通了往返成都的旅游专列。围绕旅游产业发展狠抓市乡道路升级,加快干线路网改造。四是丰富文化内涵,做优旅游产品。西昌市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在旅游餐饮方面,着力突出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在文体旅游活动方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文体旅游活动,如火把节、彝历新年、邛海龙舟赛、环邛海自行车越野赛、全国少数民族大联欢、知青文化节等。五是部门协作联动,建立扶持机制。各级各相关部门协作联动,积极支持旅游业的发展,有力促进了西昌市旅游事业顺利发展。西昌市还制定了一系列对旅行社、宾馆酒店和农家乐的奖励扶持政策。93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3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农家乐乡村旅游已成为西昌市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丰富西昌旅游的一个重要业态,成为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西昌彝族同胞的就业观念正在悄然改变,正携手与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共创西昌美好未来。93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3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提示:原文标题《彝族地区“农家乐”旅游发展经验探讨》,本文来自公开互联网,其内容涉及时间较早,仅供参考,并欢迎提供作者等相关信息。93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黄平山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