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出版的《彝药本草》。 供图
彝药,一个多数人颇感陌生的词汇。尽管一些彝药药效显著,例如云南白药、紫灯颗粒等远销海内外,排毒养颜胶囊更是以单品销售过百亿的成绩连续多年稳居药品翘楚,但彝药并没能摆脱尴尬:没进入医保;很多人认为带有迷信色彩;未建立全面的体系;文化断层……
历史上,彝族人民为了生存繁衍,利用得天独厚的天然药物资源不断地与疾病作斗争,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根据哎哺学说和五行八卦理论优化组方,形成彝医药的基础。
品牌在前文化在后
云南龙发制药有限公司隶属云南龙润集团有限公司,其从创建至今,一直致力发展彝药事业,并研发和生产了十余种彝药,如儿科的秋泻灵合剂、妇科的复方大红袍止血胶囊、心血管的彝心康胶囊等都已成为省内外畅销药品。彝医药经多年的临床和生活中实践应用,尤其在心脑血管、呼吸系统、肿瘤、风湿性等方面疾病有显著疗效。
龙润集团有限公司药业板块执行总裁徐志斌介绍,以上这些药品均出自彝医的经典药方,今后,还将收集和整理一些经典方子进行提取和研究,成功后将投入研发和生产。
如今,苗药、藏药等民族医药已有很高的知名度,彝药的声音却远没这么响亮。“苗药是从省到地方到企业,自上而下的推行,而藏药更是在北京成立研究中心,无论是起步或是重视度都要比彝医更早更高。”徐志斌说。
在随机走访中,很多市民却不知道哪些产品属于彝药。“彝药?听说过,就是彝族人发明的药吧,我没用过彝药,不好评判好坏,估计应该有它特有的效果。”“可以尝试下,不抱太大希望。”然而当记者告知对方排毒养颜胶囊和云南白药就是彝药时,受访者都表示惊奇:“为什么当初没打上彝药的招牌呢?”
徐志斌介绍,彝族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被外国学者赞誉为“世界上最具盛名的医种”,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彝族医药史》考证,彝族医药萌芽于原始社会,《支呷啊鲁》记载了源于母系社会的彝医用药经验,《西南彝志》的有关内容奠定了彝族医药的理论基础。
龙润集团是云南本土的企业,1994年,基于彝药文化和功效开发出了连续畅销20多年的排毒养颜胶囊,并建厂在楚雄彝州;2003年董事长焦家良意识到彝族医药的重要性、广谱性和特殊性,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成立了云南龙发制药,并再次将龙发制药药厂建在了楚雄,利用彝药文化发祥地优势,开发、研究、销售、推广彝药文化。
“其实,我们从建立之初就在从事彝医药的宣传和推广,例如2006年出版了《彝药本草》,并且早在十多年前,就已在部分药品的说明书上用注明彝医和中医的解释。”徐志斌说。
年轻人很难接受“彝药不是基本药物,没有进入医保,它的发展很艰难。”徐志斌介绍,彝药要进入处方药,首先得有临床指针,加上招投标,而进入OTC更是需要多年的使用。当前彝药在认知度上不高,就连本地药店,彝药的占比也最多不过三个品种,使用频率就等低了。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与疾病抗争、维系民族生存繁衍的过程中,创立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医药体系。有统计显示,全国55个少数民族,近80%的民族有自己的药物,其中有独立的民族医药体系的约占1/3,目前我国民族药已达3700多种。
由于民间彝医药传承主要是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的方式,多依靠经验的口头传授,全国的彝医药专家已严重老龄化。没有规范化的医药教育背景,师承后的彝医很难考得执业医师证,很多彝族青年认为学之无用,彝医药的传承“青黄不接”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彝医药濒临灭绝。
据了解,即使在彝州,只有老一辈人才对彝医药有深厚感情,自己生病了,扛上锄头就到房前屋后挖两颗草药入药,但对年轻人而言,这些就是上不了台面的。 “在楚雄,彝医和中医院被纳入一起,其实很多院内制剂都用的是彝医的药方。”徐志斌说。
徐志斌介绍,我们如今会重点对旗下产品进行每年轮换宣传,并且在实体店销售的情况下,转向电子商务,多渠道大力度的宣传彝药。
不遗余力抢救民族文化
随着中医药的国际交流日益繁荣,不仅为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打造影响世界的中医药品牌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开设彝医医科班;建设彝药文化产业园;建立彝医药研究所……为抢救和发展彝医药事业的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据悉,龙彝药文化产业园的开发,就是将通过彝族医药文化与彝药产品的市场营销相结合,与旅游业、医疗卫生业相结合,打造一个集旅游观光、中药养生、药材种养殖与交易于一体的文化园。
徐志斌还介绍,楚雄州境内药材资源丰富,但由于人们的认识少,挖掘少,使得很多药材未凸显其优势,为此,近年来,以楚雄为主,正在大面积引种当地特色药材,推动彝药发展。
由于药品的特殊性,需要从研发、临床、销售结合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加大力度进行推广。今后将利用彝医药优质而丰富的文化内容创造性地融入到产品的审美之中,形成集资源基地、医院、药物研究所、彝医教育、药品生产和市场营销为一体的集团型发展格局。将出版医药图书、拍摄彝药纪录片、举办彝药文化专项论坛、设立彝药文化基金、校企联合设办彝医药学专科等形式,对彝医药进行保护、研发、推广。同时,也希望政府及企业一起加入到彝药的开发和推广中来,抢救这些宝贵的文化,让彝医药更好造福人们。
(原载:昆明日报,记者梁东婕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