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5-27日在喜德县召开了一次关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承文明•摈弃陋习”的研讨会,参会人员来自云、贵、川三省。喜德县这次有奖征文活动是为了进一步推动摈弃新旧陋习,改变落后观念,传承历史文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民地区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在遵循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在民族地区开展“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承文明•摈弃陋习”有利于助推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会议紧紧围绕“传承文明•摈弃陋习”这一主题,着重收集、整理、关注和思考群众生产生活、婚丧嫁娶、节庆礼仪、人际交往等现实活动中应该传承弘扬的优秀文化和应该摈弃的新旧陋习,提出了可行性高、可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这次征文活动分彝汉文各设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二个,三等奖三个。越西县在这次活动中取得了一个彝文二等奖和二个汊文三等奖,获奖除主办县外是最多的。
小康路上不落下一户一人。十八大以来,四川吹响扶贫攻坚号角,把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作为主战场,启动实施“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抓好“五大扶贫工程”,坚持区域攻坚与精准扶贫“双轮驱动”,努力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确保到2020年彝区与全省同步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省委省政府为力拔彝区“穷根”开出了精准良方。从彝家新寨建设到乡村道路畅通,从教育扶贫提升到特色产业培育,再到卫生健康改善和现代文明普及,既聚焦最突出短板,又找准长远发展实招,正式打响彝区扶贫新一轮攻坚战。这是目前为止针对彝区扶贫解困最全面、最有力的安排部署。省上在扶贫攻坚行动计划中,提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带动一批、创业就业致富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保障扶持一批、治毒治病救助一批、灾后重建帮扶一批,做到贫困群众分批脱贫。凉山扶贫攻坚首要任务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发展和技术帮扶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稳步推进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改善政务、人文和法治环境,增加群众收入,让彝区贫困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彝区山区成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新寨建设为龙头,产业培育为核心,基础设施为支撑,社会事业为保障,开创精准扶贫新格局。彝家新寨建设工程、乡村道路通畅与大交通建设工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教育扶贫提升工程、职业技术培训工程、特色产业培育工程、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构建工程、产业发展服务工程、卫生健康改善工程、现代文明普及工程等十项工程 剑指凉山彝区“穷根”。今天吉乃要和大家交流的是现代文明普及工程。开展以破除陈规陋习、反对铺张浪费为主题的教育宣传活动,助推凉山彝区精准扶贫攻坚。因为彝区的一些陈规陋习让脱了贫的人又反贫,其实有的文化需要得到传承,否则可贵的传统或将渐渐失。在“西风”渐进的当下,如何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也是一个现实命题。不过,很多习俗发展到现在,已经跟时代格格不入,甚至成为陋习、恶习。比如,燃放烟花爆竹,固然承载着某种美好的愿望,但如今燃放烟花爆竹不仅污染空气,还会带来噪声、制造大量垃圾,其“利”难言有多少,其“害”却是真不少。特别是大白天燃放烟花真是钱多烧的慌阿。再比高额彩礼已从传统习俗上升到政治学了,并导致攀比和奢靡之风的泛滥。另则透露出对女性的歧视,无疑弱化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即便在“八项规定”的禁令高压下,依然有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荒唐习俗在暗涌。陋习当进“历史垃圾箱”,一方面是要对负效应形成全民共识,并充分认识到移风易俗的重要性,增加人们的自觉参与度;另一方面则要用新的习俗替代旧的习俗。因为一个家庭的富裕、一个国家的强大都离不开开源节流,需要全面养成节约习惯,形成勤俭之风。对于当前在凉山彝区讲排场,爱面子,互相攀比、爱慕虚荣、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婚丧喜事成了普遍现象。面子让脱了贫的同胞反贫,让贫困同胞陷入极贫。如这等陋习始终制约着彝区发展的步伐,如果这面子再继续绷下去,如何才能脱贫致富。各级政府在反复强调、全面引导主动移风易俗的工作,但彝区群众难改落后习俗,难移不良风气,屡禁不止杀不了苗头,治标不治本。难以抛弃的陋习,使主动移风易俗难上加难。彝区群众本来就是思想观念落后,经济发展封闭滞后,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水平低下,农民收入单一,融资不畅,缺乏发展后劲,贫困人口相对较多、贫困程度相对深、贫困面相对较大等等造成脱贫致富很艰难,又被这根深蒂固的陋习,相互攀比的传统观念影响,国家帮扶边远彝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工作难度不同程度地加大,这种不良的攀比风气和落后风俗是彝族同胞脱贫致富的“拦路虎”,是发展进步的“绊脚石”,必须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让广大彝族群众改掉陋习,引导他们主动移风易俗势在必行。
存在的现状分析:
一、盲目追风的仿效行为使陋习难改。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崇俭抑奢是我们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传统美德。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彝族地区的一些群众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下,生活逐渐富裕起来过后有些铺张浪费的行为让人震惊,这些有钱同胞的出格行为让人大跌眼镜。我们彝区某些地方的暴发户有钱人,为了炫耀自己的实力,操办丧事,杀牛买牛以百为单位计算,多者达到几百头牛(不计杀猪宰羊数),开支达上百万元,在他们声势浩大的影响下,攀比之风很难止刹,家庭再穷也面子不能输的观念较为严重。“别人骑马前面走,自己骑着竹竿跟着追”的追风现象很是严重,效仿陋习蔚然成风,借高利贷都要借起来绷紧面子,活受罪,无形中成为一种压力,某些时候,这种压力胜过自然灾害,让一个蒸蒸日上的家庭可以一蹶不起受苦一辈子。
二、根深蒂固的攀比思想难改陋习。
我们多数彝族同胞都最讲究排场,一个老人去世了,本来宰杀几头牛和一些肥猪就够接待来客。结果姊妹之间相互攀比,哪一家出的牛多,就显示哪一家富裕,比过来比过去,结果有钱的人把没有钱的人拉下水,“资产阶级”变“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变“贫下中农”。其实一个人吃得起好多肉嘛,基本上浪费掉一半。那是多么的奢侈浪费啊。其实我们彝族是很勤劳的,主要就是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把富裕的人都整贫困了,把贫困的人整成了一辈子都富不起来,甚至欠帐都要拿给子子孙孙来还,这些陋习很让人揪心,痛心。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抓能有效引导彝族群众改陋习,主动移风易俗:
一、建立相应机制,采取奖励措施,引导主动移风易俗。
凉山彝族地区都处高寒山区,本来就思想观念落后,经济发展封闭滞后,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水平低下,农民收入单一,融资不畅,缺乏发展后劲,贫困人口相对较多、贫困程度相对深、贫困面相对较大等等造成脱贫致富很艰难,近年来,在党的光辉政策下,看到了彝族人发家致富的希望时,又被这根深蒂固的陋习,相互攀比的传统观念拖了后腿,造成彝区扶贫难度大,发展徘徊不前。
彝族有句格言说的好:“十根手指无法拉成一样长,鸡肠马肠无法拉成一样长。”自己应当量力而行,能承受多大就做多大的事,不能盲目跟风穷了自己苦了孩子辛苦一生,操劳一辈子还是与穷打交道。
村规民约里面应该“改陋习、主动移风易俗”工作为核心和重心,成立专门的“移风易俗、改陋习,倡导文明新风尚”工作小组,安排专人监督,专门有人抓此项工作,村民自主管理,相互监督。发现有钱人出格行为的予以严厉批评并进行思想教育,以实事为依据,算好浪费帐,知道浪费的可耻,深知浪费的危害,进行全面的教育。有钱人低调行事,节约办婚丧喜事的,进行鼓励、表彰,树典型,立标本。如那家在操办婚丧喜事中,考虑到勤俭节约,结合实际,合理安排,没有形成铺张浪费的,以真实的数据为主,经相关人员证明证实过后予以奖励,引导群众仿效,做好节约形农民。
二、富裕人、有威望的人站出来带头,强力推行厚养薄葬、从简一切习俗,逐渐淡忘各种陋习。
如今,凉山各地在新农村和彝家新寨建设下,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公共设施基本配套,特色农业产业明显发展,村级民主管理明显提升,所以,此时是强力推行厚养薄葬的最佳时机。引导彝族群众在世时多关心父母长辈,多孝敬他们,学会感恩,学会报答,去世时,按实际从简操办,科学合理地理财。各种出格行为提前进行约束控制,教育劝导,创建主动移风易俗,推崇文明新风示范村等活动来促进。党员干部和村里有威望的“德古苏以”、老板有钱人站出来带头,开辟一条新路,通过比较富裕地区,比较富裕的村带头厉行节约,以点带面,逐渐淡忘落后习俗和传统观念,有序推进全彝区群众主动抛弃陋习,积极移风易俗,战胜“拦路虎”,搬开“绊脚石”,走上致富之路。
三、政府部门适当放权于基层村组干部,加大村组干部对铺张浪费行为的监管力度,引导村民互相监督厉行节约,引入良好风气,形成文明习惯。
乡镇级党委政府可以根据地方实际,适当放权于村组干部来处理和监管一些铺张浪费,陋习盛行的行为做法,大操大办婚丧习俗的问题,不听劝告群众,我行我素者村民,发现一起,取消其国家扶持的一些优惠政策的享受资格,并予以罚款,以一警百。让贫困群众不要再雪上加霜,要给他们“雪中送炭”,送去冬日暖阳,开导他们,引导他们,勤俭持家,早日脱贫致富。以硬性的村规民约来约束各种出格行为,对事不对人。以思想教育为主,全面引导,与此同时充分尊重先进的民族习俗完好保存和传承。
上级部门在基层干部监管和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推动的工作上尽量要做到:偏远的山村,有干部驻守,普通的百姓,有干部联系,贫困的群众,有干部帮扶,头疼的问题,有干部包办,充分发挥各种“挂包帮”“千村党建富民”、“万名干部下基层”等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和干部联系群众活动,把百姓冷暖挂在心间,把民生疾苦记在心头,面对面交流,倾听百姓心声;心与心交融,感知百姓冷暖;手拉手帮扶,解决百姓难题,怀着一腔真情,进村入户,贴近群众,为群众办实事,排忧解难的同时,发现铺张浪费现象立即制止劝导,正确引导,让彝区农民主动移风易俗形成习惯,推动彝区社会经济发展。
四、抓好教育,让彝区有文化的人来引领改掉陋习。
“治贫先治理愚,治愚先兴教。”教育是摆脱贫困,改变命运,获得全方位发展的根本途径。我们彝族地区要彻底脱贫,全面奔赴小康要靠教育来推动,彝族群众改陋习主动移风易俗只有靠有知识文化的人来引领,彝区本土知识分子应当主动肩负引导群众百姓改陋习思想教育的重任,引领广大群众改掉陋习,自己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做好带头作用。
五、挂牌子,改陋习。
可以效仿挂“双文明户”、“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无毒户”等牌子的做法,制定详细的村规民约,把移风易俗细则完善细化,形成长期的行之有效的做法,采取挂“文明新风示范户”“移风易俗示范户”等办法来促进,挂了牌的农户予以物质上的适当奖励和精神上的鼓励,挂上牌子过后,以各种细则处处约束他们的各种出格行为,以点带面,拉动全彝区。让铺张浪费的彝区陋习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让厉行节约的文明之花盛开在彝乡。
1.《凉山彝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作者:曲木伍牛。
2.《如何引导凉山彝区群众主动移风易俗的几点思考》, 作者:尔古阿木。
3.《凉山彝区传统习俗对扶贫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作者:罗边伍各。
4.《凉山彝区传统习俗对扶贫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作者:罗边伍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