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婚俗,已经走过了数千载的历程,其中的泼水、打花脸、哭嫁、饮酒对歌、禁食、抢亲等环节独具特色,传奇与端庄、典雅与朴实的内涵,让世人神秘向往。而婚姻中彩礼的习俗传承到了现代却让世人惊叹不已,感慨万千。
其实彝族婚礼中的彩礼环节,笔者认为应该因势利导、勿求繁文缛节,简洁而大方的婚俗彩礼才能体现彝族婚姻的庄重性和趣味性,但如今的彝族婚礼彩礼,正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在不断改变,似乎变得越来越“商业化”、“经济化”。这种事态势必影响着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前进,淡化传统的婚俗习俗,也无疑加重了彝族人民的生活负担,困扰着大多数彝族人民的生活,改变了彝族同胞男女平等的观念等。
我庆幸能在四川省屏山县清平彝族地区工作,目睹了彝族一场场传统婚俗,饱含着浓郁而神秘的彝族文化深深吸引着我,每当了解到关于聘金或彩礼(又叫结婚钱)时,我百感交集、身同感受,油然而生联想到自己和彝族同仁们为了结上婚,千方百计筹措“彩礼”而引发诸多的社会问题,让我感到百般揪心与万般无奈。我出生在凉山州冕宁县一个传统彝族山村里,2000年的春季,经家人介绍和安排,我与隔了几代舅舅家的“表妹儿”订了婚,当时说好的彩礼是四千五百元,家里筹借好后一并付清。一年后,家里开始筹备婚礼准备结婚,但由于那时我考上高中,不想由此而断送自己求学的前程,而不得不放弃了这段婚姻,而我家给出彩礼也就全部打了水漂。虽这段订婚无缘,但这段婚姻的彩礼始终压抑着我要“循规蹈矩”。2004年,我大学毕业后在外面为事业而奔波中,即使遇到情投意合的心上人,也不敢大胆追求,因订婚不是儿戏,若没有看准,辛辛苦苦彩礼钱不仅要泡汤,还的要说“聊斋”,就这样也错失很多次机会。2006年我幸运地加入了“支教”队伍,在单位上也遇上过有文化、靓丽的彝族姑娘,但提起订婚就要十来万元的聘金,对于像我从农村出来的男孩来说,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了。因为读书、定亲,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也不想再在婚姻上给父母增加负担。所以要和有文化的本民族女生好,对我来说是不可能得事情。
转眼间,2年过去了,我来到了宜宾地区的屏山县,我年龄也来了,不得已勉强找了农村出身的低文化的彝族姑娘,虽彩礼二万四千元,(当时参照同一时间其他人订婚的价)。但对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只有贷款、拼借才凑齐了这笔不小的资金,才办了婚事,一个崭新的家庭才好不容易就这样建立起来了,但婚后夫妻双方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笔结婚帐,虽然我有工资,但每月生活也是捉襟见肘,算下来后入不敷出,一年后又有了小孩,生活更是举步维艰。最近又有移民搬迁,落实新房,生活的压力可想而知了……现在,双亲年迈体弱,我本想为父母尽上一点点的孝心,但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是惭愧。
今年,我的一个较大的“舅子”为了抢时间结婚,避免“婚彩”的“涨价”,放弃了初二学习,草率办了婚事,但是彩礼就五万六千元。对于仅靠农业生产收入的舅舅一家,并且有两个儿子的家庭来说。为大儿子办婚事已经是很是吃力了,况且还有二儿子的婚事也提上日程了,此生为儿子婚事已经是绞尽脑汁、愁绪万千,想要住上一幢漂亮的楼房成了美丽的幻想,变成这一辈子难以实现的奢望了。前几天,在政府工作的一个“阿妹子”结婚了,彩礼是九万九千九百元。据了解,有工作单位的彝族女孩其实这个数目算比较低的了。
其实,这种“婚彩”也不是个别现象,据我了解,在彝族同胞中,“结婚钱”或“彩礼”、“聘金”处处存在,对于现代社会,缺少了金钱的婚礼,有可能不叫婚礼,但是钱真能促进彝族同胞生活的进步吗?有人可能要问,既然彝族婚礼能拿出那么多的钱,说明有彝族同胞都有了钱嘛!是啊,彝族人民在国家一系列优惠、照顾政策,子女的读书,全靠国家补助,住房、生活条件的改善,也靠国家大力的扶持。比从前有钱多了,甚至于过上了富有的生活,但是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大多数彝族同胞,生活的质量还很差,经不起儿子婚事聘金的折腾。
彝族人民生活的艰辛,难道说是不勤劳吗?不是的,彝族是一支吃苦耐劳的民族,为了生存,在大山深处顽强地生活、劳动着,一辈子的不辞辛劳,只为添上个儿媳妇,给儿子安个家,来不及改善居住、生活环境。彝族男婴刚一出生,父母就要为将来结婚的彩礼而沉思。有人调侃说,“生儿生女一样多,就不进不出了塞!”于是生男生女似乎关系着今后生活的富有程度,大部分的彝族同胞千方百计要添上个女孩,好像生了女孩才能解燃眉之急一样,于是,造成了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难以在彝族地区顺利实施。
彝族的彩礼从现在来看,还存在有攀比、以聘金衡量女方的质量等思想。使得聘金越来越高。奇怪的是,越穷的人越要超生,希望在子女上来弥补贫穷样,却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我们不难想象,彝族人民如果不控制婚姻中的彩礼问题,彝族人民是不可能真正的过好日子的,并且生活得越来越艰难。我知道的好多彝族儿童,由于生活地压力,不得不放弃读书,到外面买苦力,只为将来有钱娶媳妇。我的彝族学生中,有的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就提前结了婚了的,很小就背上了已婚的身份。在他们看来,国家的法定结婚年龄在聘金的压力下变得没有约束了。
总之,彝族人民的婚俗中的“婚彩”是压在彝族人民身上的一座山,使得身在农村的彝族人民难以改善居住条件,也不可能改善基础的生活实施。彝族人民想要过上理想的生活只能是奢望,彝族人民想改善生活的质量,恐怕用几辈人都难以实现。这个沉重的“彩礼”问题,确实值得彝族人民深思……
(作者单位:宜宾屏山县清平彝族乡星星基点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