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大坤:我用胶片记昨天 有图有真相
作者 钟大坤 2017-10-24
原出处:​凉山日报全媒体

AU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送亲路上。1988年11月摄于甘洛县挖库洛。AU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U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1-1-13 (3)AU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家常用原木支架和竹蓆围栏制作储粮的“马楼”。一架“马楼”要储上千斤玉米棒子。1988年10月摄于美姑县龙门。AU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U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1-1-13AU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家赶集去。1995年摄于布拖县。AU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U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1-1-13 (1)AU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服饰是彝民族文化中最富有民族表征性的文化瑰宝。2001年8月摄于西昌市。AU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U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们往往憧憬未来,期冀明天,大多常常淡漠过往,忽视昨天。须知昨天虽如吃过的餐饭,却营养过自己,哪怕是吃的糠咽的菜。于是有伟人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于是有不朽的书,叫作历史。这对个人对群体对民族对地域对国家都有同等的警示,同等的吿诫。AU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U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有幸在大小凉山这块彝人聚居的地域,穷人生最宝贵的年代,倾毕生心力体力,用相机中的胶片记录了凉山彝人的过往和昨天中的一段。这一段正是凉山彝人在传承袓辈的历史文化中重新开创未来的重要时段;这一段更是凉山彝人身子浸润传统文化思想开始放飞的启蒙时段;这一段也是结束凉山彝人无系统影像历史的关键时段。当然,这一段的我恰好与凉山彝人同体共生,是真实版的命运共同体。追溯我与凉山彝人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的形成,时间当退回1957年8月一个盛夏的早晨。那一天,十一岁半的男孩乘船渡过涨水季江流汹涌危机四伏的金沙江,回头看了看罩着蒙蒙光雾的孤独地站在江岸边送儿求学的娘的单薄如淡淡影子的身形,将石板小街和巨伞般的黄桷树连同炎炎夏夜的蚊虫和整条街浓浓的驱蚊虫的野蒿气味收埋心底,掉头面向耸立如壁的高山,抬腿走路,背井离乡,孤身独影走进凉山彝人的故乡。那天,我离开了家。AU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U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那时算起到今天七十一岁半整整六十个年头,我在彝人故里求学、工作、结婚、生子、退休养老。一步路,一辈子,一生情,在彝乡。AU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U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时间都去哪儿啦?退休后九年,我总问自己。AU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U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十一岁半到十四半少年光阴,在金阳天地坝的金阳县初中班边读书边勤工俭学,做过泥瓦工,当过锯儿匠,烧过也背过磗瓦、石灰、杠炭。周一至周六上课,周日必上高山砍柴背回县城卖了当生活费。一百斤柴火一角多钱,“牛撵牛”背到县城,三百多斤柴火卖了四角多钱。1960年初中毕业,想考军校、电影学校,都没有,只有凉山民族师范。十四半到十七岁半,是我的青春年月,当时求学之地昭觉虽是凉山州首府,却仍只是大山深处的小县城,在又冷又饿的日子里求学,别样滋味,别样学子,名实相符的寒窗苦读。我坚信勤奋获取知识,知识就是力量。十七岁半,我左手挟着单薄的旧被盖,右手提着几本心爱的书籍,从母校到隔壁的师范附小走去报到,去做体育教师,过上拿工资为人师的温饱日子。这之后,“文革”的那一场动乱,我批斗过别人,别人也批斗过我。1968年二十二半岁,我调离学校进州革委机关做了文化干事。AU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U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此我与凉山彝族文化结缘:1968年出任半年多凉山州革委、凉山军分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队长,在奉命带队赴甘洛县慰问调防部队的途中翻车受伤,右大腿上三分之一处骨折,留下终生残疾;1969年,腿伤未愈的我,又带演出队上山下乡、走村串寨;1971年,四川省业余文艺汇演,我与巴莫尔哈先生搭挡组建凉山州业余文艺演出队全州巡回演出……AU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U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打住吧,我的昨天前天上前天!要记住的是我的人生我的梦,我的欢笑我的泪,还有我的追求我的付出,都在这大小凉山的土地上!AU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U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久而久之,是习惯还是无奈?我把彝乡作故乡,特别是1982年我半专业从事民族摄影之后的30多年里。时日增,岁月长,我越来越喜欢去山村彝寨,去大山深处采风摄影,我与凉山彝人相识交往久了,连自己的脾性也耿直豪爽了许多,我的朋友更以钟黑彝之名赠我。我十分熟识彝人,尤其是那些大山深处少受现代文化侵扰的彝人兄弟姊妹,他们对人对事,绝少修饰,喜则喜,忧则忧。爱亦真诚,恨亦深沉。我曾上百次到彝家做客,无论冬、夏,围火塘而坐,采访也罢,叙家常也罢,火光映照中,亲情交融。主人不时往我酒碗里添补白酒,我们边喝酒边摆谈。有人说这是接地气,依我说,我和大小凉山本为一体。AU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U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约有十五六年时间,我骑一辆重庆雅玛哈80摩托车,风里来雨里去雪中行,跑遍彝乡。我在大山中行走,牵过云的手,搂过雾的腰,我寻觅探究,近乎痴迷。面对大山,我问山风;穿越森林,我问野藤;踏着芳草,我问白云;白云悠悠把我带进彝家寨子,找寻令我着迷的大山的神奇。大山用高坡的寒风告诉我,用山谷的空灵告诉我,用山脚下的热风告诉我,凉山的神奇像山一样厚实;森林叫野藤缠绕我的思绪,牵着我在迷宫般的林子里走走停停,肆意编织神秘;草地上的花对我笑眯眯,用浪漫的天真拉住我的脚跟,用温馨述说着神奇中的蜜意;飘逸的白云帮我摆脱花一样香的迷惑,又用轻柔的薄雾擦洗我的眼睛,教我认清凉山神奇的路径。于是,我蹚过小河,翻过山梁,走进溪旁的寨子,山包上的寨子,高崖上的寨子,平坝上的寨子,推开彝家的木门柴扉,拥抱彝家千百年不熄不灭的火塘。AU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U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塘的光亮照亮我。燃烧的火温暖我,我潜心求学,我上下求索。我直面大山的寒风热风,我拥抱田野的青绿与金黄,我亲近山寨里的大人小孩,我抚摸草场上的羊羔或牛犊,我追随迎亲背新娘的队列,我品尝“库史勒古格”时孩子们的仿古野餐,我抓拍东方狂欢夜火龙漫游和金伞下情人幽会,我欣赏五彩斑斓的彝人裙衫与银与玛瑙的饰物,我张扬彝寨秋后的富足与屋檐的彩绘,我关注毕摩的智慧、苏尼的特技和本源回归的葬礼,我更将彝人的山居生活、起居劳作、擀毡织布摄入镜头。我拖着伤腿,上千里上万里地在野外奔忙,上千次上万次按下快门,凝固瞬间,记录昨天。我以乐天精神拷问自找苦吃的自己,我用野藤抽打我的梦。我将芳草山花碾碎,用花草的浆汁书写,总算书写出这一部大小凉山怀抱中彝民族古老而现代的“诺苏尔德”:彝人习俗、彝人规矩、彝人传承、彝人道德、彝人魂脉!AU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U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完全没必要用生花妙笔来书写凉山彝人。我深知彝家儿女把美丽、美好、美德视为自然纯情,用不着粉饰,也不用遮掩,坦荡荡,直接面对。所以,我用真实的镜头摄取凉山彝人的真实,传递千百年在大小凉山环抱中繁衍生存的彝民族的这一段美的真实!AU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U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本书出版,正巧是我进凉山的六十个年头,刚好一个甲子。半个多世纪了,我在大凉山彝乡苦苦守望清修,得以《彝魂——中国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典藏》留世,献给大小凉山各民族兄弟姐妹,值了!AU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U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本文作者钟大坤 此文系作者为新书《彝魂》所作的跋)AU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