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凉山彝族”中方总策划海来阿平
日前,记者在西昌约见从日本归来的“凉山彝族”专题摄影展中方总策划中国摄影家协会、凉山州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大西南》月刊首席摄影师、《凉山摄影》主编海来阿平,并对他进行了访谈。
记者:请阿平简要介绍这次影展的基本情况
海来阿平:“凉山彝族”专题摄影展览于10月25日在东京练马美术馆拉开帷幕,历时五天,获得圆满成功。此次影展中日双方都高度重视,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日本外务省、四川对外友好协会,日中友好协会,日本摄影家协会都参与其中。影展集中了中日26名摄影艺术家和摄影爱好者的凉山彝族人文礼仪、新生活新风貌、山地风光等摄影作品70余幅精品力作。这样规模的作品集中走出国门尚属首次,影响深远,无论对宣传彝族文化、扩大影响,还是拓展视野、交流心得,影像的力量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活动,为提高凉山彝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具重要意义。
记者:此次影展的主题是什么?
海来阿平:“人文关注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此次摄影展览的主题。中日摄影家通过各自拍摄的“凉山彝族”作品来透视不同文化和教育背景,对人文的不同理解和不同关注,来共同探讨人文摄影的表现形式以及在社会中作用,让广大摄影人更加全面地了解人文摄影的范畴。
记者:在日期间,你还参加了那些摄影活动?
海来阿平:《凉山彝族》影展赴日期间,应邀访问了日本写真家(摄影家)协会总部,适逢该会“国际交流委员会”举行《地球之亚洲巡礼》摄影视频演讲,观摩了日本著名摄影家野町和嘉多次去印度、伊朗、阿富汗等国度拍摄的大量宗教人文、人性、地理风貌作品。作者详实地讲解拍摄的不同方式,交流所得,观者无不震撼。此外还应邀观摩学习了日本写真协会会长田沼武能、著名摄影家齐藤、小松健一、 熊切圭介、山口胜广、竹田武史等摄影家的作品与工作室,就摄影与传统文化保护继承,交流心得、学习经验。
记者:日本摄影艺术家在拍摄传统文化题材纪实类摄影时,有什么观念与主张?
海来阿平:本次《凉山彝族》影展艺术总监小松健一(日)先生与我做过许多交谈。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小松健一说:“纪录民族文化就是保护其传统文化精神,自然的传统习俗最有价值,人类日常的生活习俗与传统相依相存,不一定非要有一个主题,用相机记录普通人的故事,就是民俗摄影,越真实的便越有价值”。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推出去的《凉山彝族》摄影部分作品,拍摄传统民俗表演的作品稍显过多,有的并不是纯粹的彝族传统民俗生活,而是进行了艺术加工的民俗表演节目,是“唯美”化的摄影作品。小松健一说:“摄影师要尽快去克服语言障碍、文化障碍,从整个人类的文明着眼,正视并积极掌握和运用新的科学手段,有意识地梳理各自民族的传统文化同其它文化之间的关系,应当从全球视野下的人类解读其民族文化”。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自己的相机,拥有自由的拍摄时间,拍摄彝族传统民俗,已不再是一件难事。用摄影讲故事,用照片为后人留取珍贵的彝民族传统人文习俗生活影像,成为许多摄影家爱好者非常有意义的生活内容。我想,只有了解传统民俗摄影的规律,只有善于运用摄影技术的表现方法,就一定能拍出更多表现彝民族优秀的作品。
记者:中日在人文纪事领域的摄影你觉得有什么区别?
海来阿平:众所知道,日本全民众自觉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自觉不仅在亚洲而且在全世界都是堪称楷模的,因此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下的功夫也是前所未有的,国民都是带着感情在做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宣传、推介工作。这是日本人文纪事摄影影响深远,能够做大做强的基础。反观国内,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民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投入还是不够。我们要说,文化工程,尤其是传统文化的保护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同样也是事关千秋万代的大事情。也同样应当有一批或一大批本民族官员、文化艺术工作者,扎实做好彝民族独有的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人人心无旁骛,拿出闯劲、真劲,像抓项目、抓大项目那样“跑部进京”落到实处,只有甘于为彝族文化传承务实做事的奉献者,后人才永远不会忘记。
记者:作为一个凉山摄影人,他的使命是什么?
海来阿平:面对彝族文化,我想只要带着责任与使命感的摄影人,才会去认真地把凉山彝族的习俗、信仰、价值观纪实上升为民族意志,铸造民族性格,从而完成传统彝族文化汇集于为中华民族文化之“大河上下”,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是每一个彝族人的文化使命,在全球化的今天,作为一个彝族人所必须恪守的文化立场、道德立场。
记者:可否请阿平举些例子?
海来阿平:随着数码技术的普及,摄影已走近千家万户和广大摄影爱好者,凉山的自然、风土决定了其作为摄影资源富矿的定位。我想接着小松健一“纪录民族文化就是保护传统精神”的话说,凉山老一辈的摄影人,比如曾克广、冷登忆、钟大坤,他们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凉山人,但在几十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为这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其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精神还是精湛技术都值得后来的摄影人好好学习。
记者:你怎样认知凉山的彝族文化?
海来阿平:凉山彝族文化底蕴深厚,十分丰富,蔚为壮观。但也随着彝民族生活习俗的变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正在愈见消退,彝族文化也并不只有一个火把节,一个彝族年。每个摄影人可以对艺术有不同的理解,但必须以谦卑的姿态面对优秀的民族文化,那是让人敬畏的东西。用摄影及时记录彝族文化珍贵的形象遗产,是我们凉山摄影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记者:相比日本国民,我们的文化自觉性还存在哪些差距?
海来阿平:差在心态和价值取向上。我们不能只羡慕襒着枪支的警察和过呼风唤雨的宫员。只有当我们拥有一流的诗人,一流的作家,一流的学者,一流的艺术家,一流的企业家,一流的编剧,一流的导演,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地经营和守望今天、明天、以及未来的彝族文化。而要拥有这诸多一流,首先我们就要摆正心态,价值取向
记者:摄影的本质是什么?
海来阿平:不带主观色彩的真实纪录,摄影语言一定靠近人类学语言,视觉语言要彰显真正的民族文化,不可把民族文化当作花里胡哨的东西来装点门面,甚于用于功利作秀。
记者:“凉山彝族”专题影展以集体出镜的形式走出国门,创新了民族文化“走出去”的方式,有什么启示带给我们吗?
海来阿平:这次“凉山彝族”影展在日本取得成功,可堪为初步的尝试,最大的感慨是没有想到别人愿意为我们花这么多精力、财力,我的感觉是必须要尊重我们的文化传统,只要是好的,是民族文化精髓的东西,别人就会喜欢。展览期间,竹田武史与我提到,日本国民面对继承与保护传统文化的态度不计成本、不惜代价,其观念与做法让我十分敬畏。同样,我去欧洲意大利佛罗伦萨、皮亚琴察等每座城市,人们在每一栋古建筑以及街巷两旁偶见的残墙断壁面前总是充满保护和敬重。另外,民族文化要走出去,要形成合力,传播手段很重要。
记者:在日本摄影家的眼中,中方摄影家的作品有没有不足之处?
海来阿平:唯美,人文的真实性稍显逊色,对环境与细节的保留裁剪过多。譬如,彝族以黑色对比强烈的服饰,在展示性格热情开朗活泼的一面,在拍摄这些特色手法上所采用的色彩与光影的运用手法及选景上的差异等尚可探讨。
记者:谢谢阿平对凉山彝族专题影展在日本顺利开展并取得圆满成功所做的大量工作,也谢谢你接受我的采访。
海来阿平:谢谢。有个意向性的商定要向凉山的影友们通报,2013年,“凉山彝族”影展将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市举办,届时,我们会做更为充分的筹展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