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是昆明市辖县,地处云南省东北部,横跨金沙江和南盘江两域之间,是滇东北之要冲。这里居住着汉、回、彝、苗等民族约50余万人,彝族是寻甸世居的少数民族,多生活在经济滞后、气候干燥缺水和道路崎岖的高寒山区。
1.2019年10月23日小泽德村,身穿民族盛装的妇女。
寻甸县的六哨乡、凤合镇、金源乡和倘甸镇的山区居住着彝族的一个支系——果濮(果濮、葛泼为自称,简称果或葛人,又叫“葛濮”,苗族称为戈和果,戈底或戈泼,汉族称或汉文字记载为“白彝”)。本地其他民族尊称果濮为“老本家”,意为最早生活和开发居住此地的“族人”,为人讲究真善美,互称本族人以外的兄弟民族都为“(干)亲家”,意为一家人。
2.2013年10月3日阿三丹村,一位纹面妇女。
果濮除了分布在寻甸县外,还有一部分分布于禄劝、会泽、嵩明、泸西、师宗、罗平、弥勒等县市。百余年前,西方探险家和有识之士深入果濮生活地考察多年,将该区域称为“葛泼部落”,区域名为“葛地”,这称谓流传海内外。
3.2014年12月6日下铺嘎村,在家里的火塘边聊天的村民。
历史上,葛泼人为彝族部落联盟中的工匠部落,以制作金属器具、木器、擀羊毛毡等为主业。寻甸果濮千百年来集聚地按照东北走向分布在寻甸海拔较高大地上繁衍生息,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
4.2016年12月8日上拖期村,在跺木房前的老人。
果濮有着自己的独特民族语言、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其中,果濮的民族服饰最引人注目,服饰称为贯头衣和衣着尾,它涵盖了果濮文化的精粹。服饰以红、白、黑和蓝为主,大红色是主要色调,抽象的图案纹饰大多是来源自然界中的山川树木、飞禽走兽和自然现象,果濮独特的服饰也是区分其它几个彝族支系最明显的特征。
5.2014年3月15日勒背哨村,村里的石碾子。
早些时候他们的服饰都是自己用羊毛和麻经过多道工序制作而成,服饰主要分为礼服和日常生活服装,制作材料以羊毛或麻布为主,礼服非常庄重和繁杂,而生活服装简洁实用,马褂是常见的休闲款式。
6.2017年2月27日驻基村,村民在教堂旁边的空地碾压油菜籽。
根据有关专家考证,根据果濮尚存下来的遗风看很有可能是他们是古滇国的后裔。果濮人居住的环境海拔较高,洋芋、苦荞、油菜和小麦自然就是果濮的主要农作物,他们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早出晚归地为这些农作物忙个不停。
7.2018年2月27日上铺嘎,村民在空地上收拾晾晒农作物的塑料布。
果濮是一个宗教祭祀文化和祖先崇拜文化比较厚重的民族,有着千百年来传承不息的彝族核心的文化域。如父子连名谱系为中心的祖先崇拜文化和以毕摩教祭祀仪式为服务的原始宗教信仰文化。
8.2019年7月6日糯谷村,房前的陈设。
随着鸦片战争后,基督教大规模传入中国,西方传教士深入云南偏远地区传教,果濮也像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也很自然的把基督教信仰作为精神寄托。果濮大多数村子里都建有教堂,教堂是村民集体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堂门前的空地也是村民晾晒农作物的主要场地。
9.2018年4月29日四哨村,村民家里的陈设。
这几年,果濮村落也像中国其它农村一样在国家脱贫攻坚政策下正在经历着农村城镇化的巨大变革,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正在慢慢蜕变,美丽的民族服饰从材质和款式也在变化,长辈们也不再延续祖辈传下来的服装制作技艺,好多年轻人已不再穿这些古老的服装。
10.2016年12月8日余味村,做麻布的植物。
村里的青壮年都前往城市里打工挣钱去了,只留下一些老人和小孩耐心地守候着静静的村庄。正如荀子所言:“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不过,果濮多年以来延续着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以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文明传统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11.2013年10月2日上铺嘎村,纯手工制作的麻布。
从2011年至今我一直关注着这个民族,每年数次往返于这些果濮村落,耳闻目睹了村落里发生的大大小小事情,也同村里的一些果濮成为好朋友,每到逢年过节或办喜事他们常常提前告诉我并邀请我去村里做客。在多年与他们的交往中,果濮同胞们的勤劳善良、热情好客、坦荡坚韧的性格深深的印在我的心里,让我对他们多了一些发自内心的感动和牵挂!
12.2014年1月1日马嘎村,正在做民族服饰的妇女。
在当下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在这个视觉艺术的时代,归乡,是否是奢望?对于大多数栖息在城市里的候鸟似乎已成为一种奢侈,因为从20世纪初全球进入工业文明之后,故乡,已经在城市化和大幅度的人口迁徙中,概念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甚至变成了一种矫情和虚妄的东西。
13.2014年1月3日阿三丹,穿着民族服装的三位老人和一位妇女。
故乡,是一种精神和灵感的源泉,也是一种人性的永恒主题。对于一个生长于斯的人来说无疑是故乡的囚徒!故乡的价值依然存在,故乡背影仍然值得神往和留恋。
14.2018年2月27日驻基村,祖孙俩。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业余摄影师,我尝试着用自己平实和中性的视角,尽量客观的去记录我所看到的果濮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并用人类学、民族影像志的考察方法长期跟踪记录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生命状态。
15. 2012年12月28日阿磨阁村,身穿民族服饰的未婚女孩。
不过,我依然仅是一个旁观者,我希望再靠近他们一些,并对果濮的史料做进一步的收集整理,真正能够了解果濮的历史沿革,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16. 2011年11月12日裸朵村,新娘婚前的缠头。
17. 2018年12月18日裸朵村,新郎背着聘礼准备去新娘家。
18.2016年12月9日业枝村,年轻的新婚夫妇。
19.2013年5月1日大陷塘村,一位妇女正在照看自己的孩子和牲畜。
20. 2013年5月1日大陷塘村,几位小孩在村里的泥坡上玩耍。
21.2017年5月6日余味村,逗狗的男孩。
22.2014年11月29日阿三丹村,正在火塘边做饭的老人和孩子。
23.2014年11月30日大多姑村,在家照看孙子的老人。
24.2018年2月27日上铺嘎村,在简易篮球架下玩球的男孩。
25.2020年3月30日高峰村,滚车轮的男孩。
26.2020年12月27日小奢奢村,合影的村民。
27.2016年12月8日上拖期村,晾晒包谷的村民。
28.2014年11月30日大多姑村,一位妇女刚找柴火回到家。
29.2020年6月1日大奢奢村,用马驼运农家肥的男人。
30.2018年10月27日小多姑村,运包谷草的村民。
31.2020年6月1日小泽德村,正在用打谷机打小麦的村民。
32.2013年6月14日火草塘,放牧的妇女。
33.2019年3月24日下铺嘎村,上山放牧途径老屋基的妇女。
34.2014年1月3日阿三丹村,准备把牛拉到圈里的青年。
35.2021年1月3日业枝村,准备到镇上赶集的村民。
36.2021年1月23日大陷塘村,烤柴火的客人们。
37.2013年10月4日阿三丹村,正在观看斗马比赛的村民。
38.2018年8月1日余味村,村民拆老房屋。
39.2018年10月28日下铺嘎村,正在拆迁的村庄。
40.2014年10月16日阿三丹村,村民正在建新楼房。
41.2018年2月27日上铺嘎村,搬运家具的村民。
42.2021年1月16日高峰村,新农村景观。
43.2018年10月27日小多姑村,已居住到新农村的村民。
44.2021年1月23日驻基村,玩手机的女孩子们。
45.2020年1月24日大陷塘村,正在办客事的场景。
46.2018年10月23日小泽德村,举行丧礼的村民。
作者简介:冯灿,回族,业余摄影师,长期从事少数民族影像志的拍摄。摄影作品荣获过“2016年蚂蚁摄影奖”入围奖、第二届和第四届“故乡的路”全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有80幅摄影作品分别被中国民族博物馆和云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摄影作品分别荣获过云南省第四、五和六届摄影艺术展一、二、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