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 现 之 星
――是金子就终究会光芒四射
初到北京的新奇和兴奋,伴随着经济上的窘迫而渐渐熄灭了。中央民族大学的彝族师生们在他们最艰难的岁月里,给予了他们最无私的帮助。学生宿舍里的床铺很挤很窄,但还是在寒风瑟瑟之夜以最大的慷慨接纳了他们。很多彝族学生经济上很拮据,但依然省吃简用与他们同甘共苦。
时任彝语系主任、彝族研究所副所长的冷福祥老师了解了他们的窘境后,资助了他们2000元,作为他们在北京最初创业的经费。今天来看,这实在算不上什么,但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讲,这无异于雪中送炭。有了这笔钱,他们开始四处奔走联系,谋求在北京的发展之路,因此这对他们来说意义非同小可。
提到冷福祥老师,我们不能不谈谈他的父亲――著名的知名人士冷光电先生。冷光电是解放前彝族地区为数不多的进步土司之一,他本人到汉族地区接受过良好的现代教育,在彝族地区致力于教育办学,资助彝族孩子到汉族地区学习,为彝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彼得曾在《彝族首领》一书中对彝族“高贵的贵族血统”景仰不已,特别对这位彝族首领超人的胆略见识和英雄气概给予了高度的赞许,并不惜用大量笔墨描写了年轻时的冷光电先生的不凡气度。冷福祥老师对哈布、哈日他们的支持,一方面是出于彝族人对同胞对朋友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关心,另一方面与父亲的家教和家族遗风的影响不无关系。
来到北京已有数月。一天在一位朋友的引见下,他们见到了北京鸟人艺术推广有限责任公司的老总周亚平先生。第一眼看去,这三位在大山里无拘无束、引吭高歌的彝族小伙子,在这座人才济济的大都市里,有几分羸弱和局促不安,还带几分腼腆。但在听到他们的歌声后,周的眼前一亮,有些不敢相信这天然无雕琢的动听的声音系出自这三个还带有土气的彝族小伙子之口。没有伴奏,他们的和声自然和谐,音色淳朴,仿佛远离了城市的污浊,呼吸到了来自天际的清爽宜人的空气。周马上约了几个圈内的专业人士前来“监考”,这些挑剔的专家们或不时颔首沉醉,或彼此交换惊喜而难以置信的眼神。几曲唱罢,周当即决定与他们签约。
签约后,组合到底使用什么样的名字,公司和他们颇费了一番苦心。经过反复甄别筛选,最后选择了“彝人制造”这个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名字,一是能反映他们三人族籍身份,二是旨在传承彝族文化,三是代表他们制造的音乐,可谓是时尚与民族的代名词。
当时,周开了一家酒吧,他们被安排到酒吧唱歌,生计暂时算是有了着落。但是酒吧因种种原因,很快就倒闭了。酒吧成了他们的家,每天空荡荡的,但不失为一个排练的好场地。后来,酒吧转给了他人,周在郊区给他们租了间月租100元的房子。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又不得不面对经常饿肚子的日子。但是他们每天坚持创作,坚持排练,酝酿着破茧化蝶之日。
凡事贵在坚持。一旦认定了的事,就要义无返顾地去做,去努力,终会有所收获。彝人制造之所以能够挺过难关,走向春暖花开的人生季节,创造出今天的骄人业绩,完全归公于他们持之以恒、永不言败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