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退休学者张纯德教授,于2021年11月9日上午不幸在家中逝世,享年81岁。
张纯德教授是勤奋踏实的学者,他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多年来,他执着地从事彝族历史文化、语言文字、彝文古籍的收集、整理、抢救、保护方面工作并卓有成效,为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彝族传统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张纯德教授的逝世,是中国彝学界的损失!在此,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向张纯德教授致以深切的哀悼。并向张纯德教授的亲属致以亲切的慰问!
张纯德教授简介:
张纯德,彝族,1941年出生于云南禄劝。1959年楚雄师范学校中师毕业,在禄丰县任小学教师、中学教师、中学教导主任。1978年上昆明师范学院(现云师大)函授中文本科,边工作边“充电”,1984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大),1991~1992年在北京大学进修。
毕业后在云南民族大学任教,曾任云南民族学会副会长,云南彝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云南民族大学彝学会会长,云南民族大学西部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常年执着地从事彝族历史、文化、语言、文字、彝文古籍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在民族古籍的抢救、收集、整理、保护、研究等方面卓有成效,先后出版过专著《彝学研究文集》、《云南彝族氏族谱牒译注》、《彝族古代毕摩绘画》等多部;主编、合编(内刊和公开出版)多部学术著作;撰写学术论文30余篇;先后公开和内刊发表计200多万字;收集有上百小时的录音带和上百小时的录像资料;合作出版民族文化专题片5部;并致力于教书育人和彝族毕摩文化的传承;多次荣获云南民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学成果奖,1994年荣获省级优秀教师称号;2001年荣获杰出教师称号。并曾受省外院校及国外大学邀请作学术交流。
2001年退休后受聘于省内外大学讲学、或学术交流、或深入彝区考察,往返奔波于滇川黔。
在彝文研究方面:
第一个提出“彝文笔画起源于树枝”独特的观点,即“彝族先民出于生活、宗教祭祀的需要,就地取材,先用树枝作记事符号,然后模拟树枝形状作为基本笔画,从而创造彝文”,自成一家之言,他的文章《树枝文字—彝文起源新探》在《思想战线》1991第4期上发表后,被《新华文摘》1991年10期摘要。
在彝族历史研究方面:
较早系统研究彝族谱系。1999年出版《云南彝族氏族谱牒译注》,翻译整理了滇东北、滇南、滇西76个彝族家谱,并结合彝族祭祖大典礼仪及若干地名进行考释。
在研究彝族艺术方面:
第一个系统整理介绍彝族毕摩绘画的书。2003年整理出版了《彝族古代毕绘画》,填补了彝族绘画艺术的空白,有关书评载《世界宗教研究》2004.2期),《民族研究》2003.4期,另省内多家学报、贵州、四川报纸都有相关介绍,已流传到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彝族文化研究方面:
第一个提出彝族鸟文化。过去人们只知道彝族的龙虎图腾,少有人知道鸟图腾,他的《论彝族鸟文化》在2000年第三届国际彝学研讨会上交流,(载同年《云南彝学研究》第一期)引起广泛的关注。他从九个方面的进行论证,并与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若干青铜鸟比较,认为四川三星堆鸟“飞”到了滇池,比喻其相互关系。
作为毕摩世家:
虽近代已断层,他家曾传承有毕摩经籍和毕摩帽,50年代初才被烧毁的,为了更好地传承彝族毕摩文化,他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爬山涉水,收集毕摩经籍、法器、毕摩服饰等一批彝族民间信仰的实物,被媒体喻为“家庭民族博物馆”。同时把收集、整理,研究礼俗和考察结合起来,并拜访有造诣的毕摩,拍摄和录下丰富的各种礼仪录像资料(已出版5部)还有抢救了几百小时的录像、录音资料。由于他执着,痴迷于毕摩文化,被同事喻为新时代的“新毕摩”。2008年他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彝族原始宗教研究”正式出版,现又即将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特殊项目“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中《彝文史料中的西南边疆历史研究》新项目的负责人。
作为教师:
擅长用彝汉文化的对比研究启迪学生,在所任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中率先开展电化教学,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歌善舞、吹、拉、弹、唱、跳,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把彝族文化教“活”了,厚积薄发,既有理论深度,又能深入浅出,信息量大,寓教于乐,又平易近人,助人为乐,爱岗敬业,认真踏实,深受学生欢迎,先后评为优秀教师、获优秀教学成果奖。他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宗旨,以传承彝族毕摩文化为己任,奋斗不息。
亲友和各界敬挽:
敬挽张纯德教授
王明贵
采风云岭遍山寨,训诲诸生誉满滇。
争辩诗经曾领教,精研彝教大综全。
树枝文字存新论,经典古籍析旧篇。
嘱咐荐文未印付,深哀德老赴黄泉!
(2021.11.09.于毕节敬悼!)
敬挽张纯德教授
普驰达岭
(一)
彝根罗婺德勒氏,著书立说研彝经。
溯源深究彝渊源,遗著流芳族翘楚。
末料毕魂驾鹤去,云岭星陨天含悲。
彝学折柱泣鬼神,挽念先贤格若梅。
育才立德功卓越,文章若玉润后人。
贤德双馨堪匠魂,松鹤品格映九天。
(二)
莫道曲终贤先去,彝学有知音,千秋遗响罗婺部。
如何研彝笔难收,毕魂数元老,万代毕贤南高原。
此去得恩尽思源,报恩持孝怀,鹤容生世承彝音。
2021年11月11日于北京含悲敬挽
沉痛悼念被誉为新时代的毕麽:张纯德教授!
黄坤(彝名:沙沃博基)
愿张先生一路走好,西去路上一路平安,口干不干喝一口葡萄井水,驾鹤西去。永远解除痛苦!张教授二十年前,曾经翻译校定我县第一部县志中的彝语地名(致今仍留存他的笔迹,时我受曾任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县民委主任、县志办主任马开尧委托,同县志办特聘编辑罗振兴一同前往莲花池畔三天讨论定稿,似昨日事历历在目),一个是十年前,专门两年到寻甸鲁嘎和新哨为张氏、黄氏祭祖礼仪。受邀出任县彝学会首席学术顾问!前几个月(火把节前夕),将他自己终身收藏的是如生命的彝文经书和礼仪用具捐赠给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彝学会并永远陈列在凤家古城,时受作为禄劝自治县代县长的鲁嘎人(十余年前曾任六哨乡党委书记)张津华当面致辞表彰(媒体融合多有报道),一生一世同溢部和鲁台接缘多多,张纯德先辈永垂不朽!精神永存。我最后一次见张教授是三年前在凤家古镇的彝族年晚会上,之后多在电话联系。特此回忆永纪!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享福。溢部(戈地)。
悼张纯德先生
昂自明
八旬老翁今去也!魂归祖地,去汇报一生的作为。
乌蒙山披雪,掌鸠河呜咽,皆向君作别。
呜呼,痛哉!
三尺讲台,百平教室,传道授业解惑,未曾懈怠。
课徒无数,广有收获,彝舞彝乐彝典,赓续文脉。
爨文韪书,精研深掘,语出惊人意外,昭彰学力。
几项课题,十数著作,数十文章古物,只作谦语。
川滇黔桂,族人散布,背囊拄棍踏访,寻源探流。
毕摩绘画,錾岩碑刻,彝典价值地位,世人称奇。
公志尚多,痛天不予,遗憾一二三四,呼须接力。
风范永存,精神感召,我族学者学子,务须努力!
沉痛悼念张纯德教授
曲靖市彝学学会李红昌
张纯德教授一生为人正直、心底善良、热情好客、十分谦和,非常勤奋,他一生孜孜不倦地耕耘彝族文化并作出重大贡献,但又十分低调。
张纯德教授在研究彝族历史、宗教信仰、语言文字、语言文学、收集整理出版彝族古籍等方面是尖兵和前辈。
他的逝世是研究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损失,也是对彝族文化研究的一个重大损失!
他是非常难得一位好教师、好同志、好大哥、好前辈…
张老师:我们舍不得你呀!
我们十分怀念你!
我们最衷心的祝愿你一路走好!
2021年11月11日凌晨3:38
敬挽张纯德教授
肖惠华
彝学前辈仙逝
罗婺大地悲戚
先生音容宛在
晚辈自强不息
沉痛悼念张纯德教授千古!
大理州鹤庆县彝学学会
往兹兹普乌的白色路上,一路走好,我们将秉承您的遗愿携手并进,您的遗志精神永世相伴。
2021.11.11
张教授,一路走好!
米雅洛恒蒻
先生走了,如此安详!
约定教我们学习古彝文,为我写下彝文名字。
赠我三册著作的“德勒”家的智者……
此刻只有默默怀念您慈祥的笑容,聆听道别的心语。
一路走好!
火光中的不舍——敬挽罗婺智者张纯德
张永康
每当坐在火塘边,
讲起一个个温暖的故事,
我决定先讲到你。
每当站在山顶上,
放声吼一腔深情的彝调,
我决定先唱起你。
在罗婺蛮荒的深林中,
在掌鸠河汹涌的浪花里,
在同胞们狂欢的蹀脚中,
在绣娘滴血的指尖上,
在鸡蛋酒飘来的酒香里,
我们猝不及防地僵在失去你的消息里。
火光中我们看清了你的身影——
跋山涉水在万里彝乡播种民族文化,
佝偻着病躯匍匐在故土的田野,
把满腔的热爱不遗余力地献给大地上的子孙。
火光摇曳之中把火种遗留,
火塘石上的余温还足以睡到温暖的春天。
我们所不舍的是,
普天同庆的彝族年里还期待着你铿锵的句句祷辞。
这个冬天啊,无比地寒冷——
五湖四海都渐渐为你披上了白雪覆盖的孝布。
西伯利亚的寒流催促着洁白的白嘴鸥亲临你的府邸。
罗婺大地上的同胞们语意凝噎满面冰霜。
祖先留下的丰富遗产,
从此少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知音。
冰雪载途的迷茫大地上,
子孙们又将何去何从?
火光中,我们相见,实在不舍!
献——
魂归祖灵浩荡向东去,
风尘仆仆一路多珍重。
回望罗婺莫忘子孙多,
赓续彝学你已播火种。
张纯德同学一路走好!
惊悉我们的好同学张纯德不幸逝世,我们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张纯德的亲属致以深切的慰问,望保重身体,节哀顺便。
中央民族大学彝族历史文献班全体同学(张庆芬代笔)
2021年11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