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照山坡/山坡笑盈盈/青草绿油油/牧人笑呵呵/成群的耕牛和骏马/成群的肥猪和肥羊/好像流水下山坡/哪个跑得快/哪个走在前……
在盐仓镇、炉山镇、板底乡之间,芦虹梁子南北向绵延着。高原的气质,被这首民歌渲染得淋漓尽致。
歌名叫《牧歌》(载《中国民歌》第二卷),作者代俄沟兔汝(李永才),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会员……
1924年,代俄沟兔汝出生于板底乡。他的祖母是一位唱彝族《出嫁歌》和讲述彝族民间故事的好手,寨里的年轻姑娘晚上经常披着羊披毡围在火炉边。一边帮着绩麻,一边跟她学唱《出嫁歌》,躺在祖母身后草席上的年少的他不自觉地受到影响。他的四叔祖又是一位演奏月琴和锁呐的能手,这样,他从小就缠着四叔祖学月琴,进步很快。他的堂伯父擅长演唱彝族《酒礼歌》,他也跟着手舞足蹈。代俄沟兔汝一边刻苦读书一边学习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因此,他从小便掌握了吹拉弹唱和讲述编写彝族民间故事的技能。后来,代俄沟兔汝以半工半读的形式在昭通国力师范接受了中等教育,随后给文正朝当文书。解放以后,他将自己的学名李永才改作“代俄沟兔汝”,意思是“蓝天白云下的大雁”和“彝家的红孩子”,并积极加入农会,参加土改,他先后在《毕节大众报》和威宁民委工作。1958年,代俄沟兔汝从贵州民族学院彝语班毕业后担任县文化馆副馆长,在当时文化界人士启发和帮助下,代俄沟免汝创作了他的第一首彝族民歌《芦虹高原之歌》(载1982年《歌曲》杂志),歌中唱到:
芦虹高原上/青竹软绵绵/山腰白云飘/山顶是牧场/啊,家乡美丽富饶/啊,芦虹是彝家的天堂/羊群赛白雪/牛群满山岗……
这首歌热情洋溢地歌唱芦虹高原的美丽富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后,他又创作了十多首彝族民歌,《牧歌》就是他的力作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彝族传统歌舞《阿西里西》也是在他的指导下,经过加工提炼后,于1960年参加全省文艺汇演并排成电影搬上银幕的。1962年,生活的重轭迫使代俄沟兔汝回到芦虹山脚,他一边放牧体验生活,一边进行创作,他的大部分民歌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1977年,代俄沟兔汝恢复了工作。1979年国庆,他作为贵州省唯一的彝族代表出席了文化部召开的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手、诗人座谈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叶剑英、邓小平等的亲切接见。回到草海边时,他激动地表示,一定要把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继承发扬下去。1981年11月,他搜集整理的彝族《出嫁歌》荣获贵州省民族文学创作二等奖。1986年,电视专题片《高原彝歌》获全国奖,作为该片顾问的代俄沟兔汝,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在代俄沟兔汝搜集整理翻译的200多首彝族民歌中,不拘形式,风格各异,或独唱或对唱或配舞唱,都独具民族特色。在彝族开天劈地歌中叙述的起源:“人是像猴子脸是猴子脸/牙是耙子牙/吃的是野果/喝的是露水/穿的是树叶/白云当披毡/狂风当马骑”。与汉族叙述人的起源十分相近。另外,《麻桑树周围》,反映了高山彝民准备犁具、耕地播种、收割、入仓,酿酒祭神一套完整的劳动过程。《想起老鹰的残忍》反映了彝族人民对土司压迫的仇恨。
代俄沟兔汝搜集整理的10多篇彝族民间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彝族民间故事《小鸡救妈妈》被选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他搜集的200多条彝族谚语,先后见于《凉山文艺》、《南风》等杂志。善于弹奏月琴的代俄沟兔汝。还经常与音乐家宋树秀、陈天乐等人一起切磋技艺,《代俄沟兔汝月琴曲集》(40首,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一书,就是在老朋友们的帮助下完成的。
后来他又创作了一首彝族民歌《雁南飞》。大意是:大雁在九月往南飞,是为了寻找温暖的地方,彝家姑娘嫁到山外,是为了寻找美好幸福的生活。
在巍峨迤逦的乌蒙山脉,在美丽的“高原明珠”草海之滨,在晴天丽日之时,在蓝天白云下,代俄沟兔汝,一个在生活和社会的夹板中受尽创伤和磨砺的高原彝家汉子,看到了莽苍苍的高原上成群的牛羊、奔驰的骏马,听到彝家女嘹亮的歌声,心潮常常难以平静。
如今,雄鹰已乘风归去。质朴的高原汉子哟,快挥起马鞭唱起粗犷雄壮的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