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冲,字云鹏,云南泸西县人,彝族。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农历腊月初九出生,父玉廷,清末曾任县佐。张冲12、13岁时正值辛亥革命,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革命行为对张冲影响深刻。他曾到昆明求学,后投身军旅,历任军事要职,骁勇善战。27岁时在云南省主席龙云部下任师长,曾参加台儿庄等战役,屡建奇功,击毙日寇甚多。日寇投降后,蒋介石发动内战,张冲即利用至南京出席国民代表大会的机会,冲破层层封锁,化装奔赴延安,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至东北解放区,出任松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49年,出席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云南省政府副省长。1954年以后当选为一至五届全国人民代表,1978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建国以后,张冲在民族工作和水利建设方面花费了大力气,曾九次穿越险峻的滇西虎跳峡考察,为民族地区的稳定和治理金沙江作出了重要贡献。
民国时期,张冲曾出任盐运使,颇有建树。当时盐税在云南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曾是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税收,同时盐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政治商品,因而对于云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连年内战,致使各盐井生产锐减,加上不时拉伕封马,盐运困难,加之盐业内部场官营私,灶户舞弊,盐商操纵,私盐、外盐充斥,缉私队渎职等问题,导致云南全境盐价高昂,税收短少,形成云南盐业的空前危机。当时盐价暴涨,从1911年的每百斤盐由滇币7元上涨到了1928年的每百斤170~180元,上涨达25倍以上,当时云南有所谓“斗米斤盐”之说,甚至出现过“盐贵如银”、“一只麝香换一斤盐”的状况,严重影响了民食民生,老百姓饱受淡食之苦。
在这种情况下,张冲临危受命,于1928年在任第五师师长的同时,兼任云南盐运使。张冲接任盐运使后,深入调查,多次到各井场实地踏勘,在博访周咨、广采舆情的基础上,针对云南盐业的弊端,实行了一系列的盐政改革。在省政府的支持下,张冲的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成效,半年左右就平息了盐荒,使市场盐价接近官价,市场渐趋平稳。特别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张冲在盐运使的任上,完成了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云南经济史上的创举———移卤就煤。即移元永井之卤就一平浪之煤。
云南本来是一个产盐的省区,岩盐资源丰富,滇西的一平浪盐矿床(禄丰县舍资地区)有著名的元永井、黑井、琅井、阿陋井等矿井。这里产盐历史悠久,大约在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距今约400多年前就开始煎盐。元永井,矿卤丰富,盐质颇佳,但因为采用土法煎盐(汲取浸泡盐矿岩的盐水,俗称卤水,煎煮使水分蒸发),唯一燃料是柴,致使附近数百里之内的大好森林都被砍伐一空,光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每年用于煎盐的柴薪,数量都非常惊人,由于燃料缺乏,造成了元永井制盐成本高昂,产量低下,几乎难以维持。距元永井21公里的一平浪(属今广通县)出产大量煤炭,煤丰质佳,张冲考虑如使用煤煎盐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解决民食,充裕税收。但元永井距一平浪21公里,要改用煤煎盐,势必移卤就煤或移煤就卤,权衡移煤、移卤的二者的利弊,并比较难易,以移卤更为合算,于是,拟出移卤就煤计划,呈报省政府提交省务会议裁决。
1933年2月省政府主席龙云正式核准施行张冲的“移卤就煤”计划,并委张冲兼任一平浪盐场工程处督办,全权负责此项工程。鉴于工程浩大,地方势力阻挠,困难重重,张冲毅然辞去盐运使这一文武百官梦寐以求而难于谋到的肥差,专任工程督办。据当时预算,移卤就煤工程原需滇币150万元,除有张冲任盐运使任内节余的60万元以外,另外的90万元由张冲负责筹款或借贷。后由于输卤设施的研制试验及工程的种种困难使得工程经费大大超支,张冲卖掉了自己在昆明的一座四合院,约200万滇币,全部投入工程,同时排除种种困难又争取到省财政和中央财政的支持,政府累计投入了600万滇币,是当时云南投资最多的一项工程。
移卤就煤的主要工程项目包括:1、修筑元永井至一平浪全长21公里,路面宽3米的输卤线一条;2、在元永井新建垂深100米的机械竖井一口;3、在一平浪建锅盐灶房360间;4、在元永井新建卤池一座。
工程开工后张冲调来两营军队改编成筑路大队,分段负责,工地上人最多时有军工3000人,民工1000余人。随工程的进展,各种矛盾日益尖锐,张冲顶住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积极克服困难,坚持施工,甚至有时需部队持枪弹压保护,工程才得以继续进行。
移卤就煤工程的技术关键,是长距离运输卤水,一般卤水有腐蚀性,滇中卤水含有芒硝,腐蚀性尤为突出,长途输送又有芒硝析出结晶,堵塞管路的问题,故张冲带领技术人员反复试验筛选,先后考虑过木槽、石槽、铅管、陶管等,最终选定了用釉面陶砖砌成输卤沟,解决了这一难题,并在禄丰舍资地区找到陶土矿,聘请技术人员烧制釉沟砖。
1937年4月釉沟管道铺设完毕,9月,移卤就煤工程全部竣工。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张冲被任命为60军184师师长,率军出省抗战,此项工程于1937年11月移交省财政厅接办。1938年8月所有配套设施全部完成,8月25日元永井卤水流到一平浪,燃煤试煎,煎出的盐干净、洁白、卫生,合乎标准。9月1日起正式移卤煎盐。
移卤就煤的成功,是云南盐业史上的伟大创举,技术难点的突破是科技史上的又一奇迹,这一工程的成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一平浪盐矿以煤代柴的新灶建成后,煎出的盐色白,质好,味佳,每百斤盐成本2-3元滇币,加税饷达60元,比柴煎降低30元,以年产2125万斤计,每年节约滇币637.5万元,相当于建矿五年的总投资,产量比过去提高245倍。从社会效益来讲,由于采用新设备新工艺制盐,促成优质生产,成本下降,促进了盐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平息了盐荒,使滇中近半个省及贵州省部分县吃上了价廉物美的食盐,结束了吃外国盐的历史,为省财政增加了收入,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为其他盐矿作出了示范。从生态效益和环境保护来讲,移卤就煤的成功,结束了用柴煎盐的历史,使盐矿周围的光山秃岭恢复了生,1932年一平浪盐矿设农林科,购入矿区周围20万亩林地,进行经营管理,到1984年一平浪盐矿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4.1%。矿山周围群山密林遮天盖地,其生态效益和环保意识至今仍在大放异彩,真正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昔日一平浪原名“矣皮囊”,是一个贫困的彝族小山村,“移卤就煤”成功后,张冲将其改名为“一平浪”,其经济效益仅次于个旧,并列为“三都”(锡都———个旧,铜都———东川,盐都———一平浪)之一。
为了记住张冲作出的巨大贡献,当地群众在一平浪山头竖了一块“盐神”碑。1982年一平浪盐矿建厂50周年之际,全厂职工选用大理石在办公大楼前立“一平浪盐矿创始人———张冲纪念碑”。2005年云南盐化股份有限公司在碑顶立了张冲铜雕像,让张冲永远留在人民心中。
(作者单位:云南省档案馆,香格里拉县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