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万明,男,四川石棉县人,彝族,共产党员,生于1947年10月,现年57岁,曾任先后担任石棉县回隆彝族乡叶坪村委会主任,乡人民政府副乡长,石棉县擦罗彝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石棉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等职务,现已因年迈体衰,退居二线,在石棉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工作。
在石棉县,说起沈万明的名字,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干部群众,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们无不为他艰苦创业的精神所感动,为他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干实事所信服。沈万明常对人说:“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彝人,没念过几年书,是党和人民,家乡父老哺育我,教导我,使我从一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民,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从担任生产队长到村主任、副乡长、乡长,这一切都是党和人民富赋予的,不干出点名堂,对得起党和人民吗?”。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干的,在回隆彝族乡叶坪村担任村主任期间,沈万明带领全村群众大干苦干,敢为人先,在80年代初就充分利用该村竹马河丰富的水力资源,采取群众集资、银行贷款形式大办小水电站,使该村成为石棉县第一个拥有集体经济项目的村,到98年全村投资500余万元建成投产电站2座,装机3000千瓦,全村人平装机4.5千瓦,一跃成为全国人平装机第一,农民富裕的程度全县首屈一指。全村的公益事业,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令人翘首称赞,感叹万分,该村成为全省远近文明的“省级文明村”,该村支部多次受到省、地、县有关部门表彰奖励。这一切不知包涵了沈万明多少艰辛。
由于工作实绩突出,1991年沈万明调任回隆彝族乡副乡长,他并未就此满足,仍使出浑身干劲为党和人民尽心尽力,为使乡上投资3000万元的3座在建电站尽快投产,他跑省上、跑地区、跑县上有关部门争取资金,使回隆乡1991年至1994年间修建的电站能按期竣工投产,为回隆乡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水电的开发带动了回隆乡高耗能,加工业的发展,1994年,回隆乡一跃成为全省第一个产值超亿元的民族乡。这一切包含了沈万明的千辛万苦,可谓功不可没。
1994年,沈万明同志又调任擦罗彝族乡任党委副书记、乡长,在他的带领下,擦罗乡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从全县闻名的贫穷乡发展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点乡,1994年、1995年、1996年,连续三年乡镇企业翻番,连续三年受到地委、行署、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奖励,截止1997年5月,全乡已建成电站装机近10000千瓦,1996年全乡人均粮食700公斤,乡镇企业总产值7510万元,实现利税200余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40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20万元,村村达到10万元以上,这一切成绩的取得又不知包涵了沈万明多少心血与汗水。无论在回隆彝族乡还是在擦罗彝族乡,广大农民群众都称沈万明是彝族农民致富的“领头羊”。时任省委书记的谢世杰1995年初、1997年3月在石棉视察工作时,还专程到擦罗乡检查指导工作,对擦罗乡和沈万明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称赞他:“工作踏实,一个彝族干部,难能可贵”。
以前,提起擦罗彝族乡,人们总是把它与“穷”字联系在一起,几乎成了穷的代名词,用“一穷二白”来概括这个彝族乡是最恰当不过的了。“穷”:农民收入低,生活贫困,到1992年全乡农民人均收入只有500元,人均粮食不足300公斤,吃、穿、住基本向国家伸手,靠国家救济,民间长期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有女不嫁擦罗汉,有男不上擦罗门”;“白”:1992年以前,全乡处农业外,无一家企业,乡镇企业是一片空白:“空”:乡、村、组集体经济是“空壳”,在全县排位,倒数第一非它莫属,群众找不到致富之路,看不到希望的曙光,许多农民只好听天由命。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乡党委、政府大胆解放思想,重新审视乡情、民情,充分利用本乡的水力资源,走水电兴乡的发展路子,相继续动工修建小水电站,发展乡镇企业擦罗乡贫穷的面貌在逐渐改变,可天有不测风云,1993年底,擦罗乡乡长、党委书记相继病逝,给刚起步的擦罗乡经济无疑有泼了一盆冷水,干部群众忧新忡忡,擦罗乡工作今后怎么搞?在关键时刻,担任“雅州第一乡”的回隆彝族乡副乡长沈万明又被组织调任擦罗彝族乡党委副书记、代理乡长,当初,组织上找他谈话,还怕他想不通,但当组织把用意给他讲清楚后,沈万明沉思了一下,明确地表示:“我沈万明是党和人民培育起来的,一生已交给党安排。哪里都是为党为人民做事,既然党和人民信任我,那我就尽我的力量去做好每一件事,俗话说:共产党人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谁叫我是共产党员呢?”。
就这样,沈万明从一个富裕乡踏上了贫困乡父母官的位置,开始了他新的里程。到了擦罗乡的头一个星期,沈万明就对全乡5个村20多个组近百户农家进行了走访和调查了解,对全乡的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在与乡、村、三级干部见面的大会上,他激动地说:“擦罗乡上有条件不如自己的栗子坪彝族乡,下有条件差不多的回隆彝族乡,同样的山,同样的水,同样的人,为什么结果不一样,人家富裕,我们却贫穷,擦罗乡也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和矿产资源,我们端起金饭碗讨口,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发展的机遇千载难逢,再没有什么理由处于落后,我沈万明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我深深地懂得这个道理,同时也有决心和信心同广大干部群众一道苦干三五年使擦罗彝族乡变样,如果三五年,擦罗贫困依旧,我沈万明自己摘掉乡长这顶乌纱帽,回家当农民种地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很快带领乡班子一班人,在全乡上下掀起了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思想解放热潮,重新审视了乡情况,制定出了“以粮食为基础,水电开发为龙头,矿产资源开发为骨干,蚕桑、畜牧生产为重点,全面发展乡村经济”的发展思路。“水电兴乡”的发展路子得到延续,擦罗乡以新一轮小水电开发为突破口,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热潮。
修电站说是容易做是难,最大的困难莫过于资金的筹集,一个电站起码就是几百万,上千万,当时的乡上,别说10万、8万,就是让乡财政拿出万把元钱也是困难重重,自己又没钱,银行又不给贷款,别人都在发展,谁愿拿出几百万元,上千万元的资金给你,甚至有人认为乡党委的“水电兴乡”的战略只不过是纸上谈兵,一句空话。此时沈万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天无绝人之路,办法总比困难多,路是靠人走出来的,世上没有钱找人,只有人找钱”。于是,他使出了当年在叶坪、在回隆修电站跑资金的本领来,他背着设计图纸和有关资料,带上干粮,到县上,到地区、到省上千方百计地找有关部门和领导汇报工作,积极地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和关心帮助。他还跑到北京,找到水电部门有关领导汇报工作,争取资金支持,一位水电部领导被沈万明的精神所感动,随即为他解决了800万元的专项贷款。
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由于沈万明同志的工作作风和可贵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上级部门领导,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几年内,擦罗乡就引资到为资金3000多万元,为电站的顺利建设扫清了障碍。为资金,在乡内沈万明走东家串西家,说服动员群众投工投劳,在他的真诚感动下,有的群众拿出多年积蓄,有的拿出了嫁闺女的钱,有的拿出了结婚彩礼,还有的卖掉了家里的牲畜、粮食以及为老人准备的棺材来支持电站建设。钱来之不易,对每个工程,沈万明同志亲自任总指挥,工程的每一笔开支他都要过问,都要认真审核,工程的每一道工序他都要查看,严把质量关,他常对施工人员讲:“擦罗乡修电站不容易,我们千万不能伤老百姓的心,我们要向组织、群众负责,出现失误造成损失就是犯罪”。工夫不负有心人,几年的电站建设期间,无一质量事故,工程造价在全县也是最低的,得到了较好的效益。
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擦罗乡水电建设初具规模,走在了全省民族乡的前列。一业兴,百业旺,小水电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擦罗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发展连续四年上四个台阶,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及社会其它事业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擦罗乡彻底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跨入了先进行列,贫穷已成为历史,小康的目标正向他们迈进,今天擦罗乡甚至全县,一提沈万明的名字,干部群众都无不交口称赞,都亲切地称他为“实干家”。
由于年老体衰,2000年以来,组织调任他为石棉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工作,至今,他仍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发挥余热,为石棉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