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县彝族李彩凤、李毕俩母子常年致力于民间文艺的收集、整理、传承、发展,在民间艺术、民间文学等领域各有造诣。近日,俩母子同时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批准加入该协会,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新会员。
李彩凤,女,65岁,弥渡县寅街镇多祜村人,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她从小受彝族歌舞的熏陶和得到母亲的传承,用山歌诉说生活的酸甜苦辣,从而练就了一副好嗓子。1958年6月,李彩凤被选入五一公社(今寅街镇)歌舞团,并被选拔加入了电影《五朵金花》拍摄的对歌表演队,她演唱的《弥渡山歌》等民歌小调令观众如痴如醉。1959年,云南省民族歌舞团调她到昆明当演员,但因家庭原因,她失去了这次机会。从1997年开始,李彩凤演唱的原生态民歌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二套、四套、十二套节目中播出。《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音乐》、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民族报》、《音乐周报》、《云南日报》、《云南老年报》等50多家新闻媒体刊登、转载了专访李彩凤的文章。由于李彩凤在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方面的突出贡献,被省文化厅、省民委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师”,被州人事局、州文化局命名为“大理州民间艺术大师”。2006年1月,李彩凤先后5次与俄罗斯爱乐乐团在曲靖、昆明、北京大学同台演出。2008年5月,李彩凤又一次受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的邀请,到央视高清演播大厅进行现场实录,演唱了彝族英雄史诗《黑七腊白》、《放羊调》,用彝族口弦演奏了弥渡民歌《小河淌水》、《弥渡山歌》、《绣荷包》。
李毕,男,40岁,就职于弥渡县文联。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李毕帮助母亲李彩凤记录整理了《放羊调》、《弥渡彝族情歌》、《彝族青棚调》等民歌小调、花灯500余首,并编入《小河淌水的源头——弥渡西山》一书。搜集民间传说故事《芦笙的来历》、《瘸腿的白象》、《彝族裹褙里的故事》等20多个,搜集、录制山歌小调的旋律20多种,搜集了近2000首山歌小调的歌词。翻译并记录了彝族英雄史诗《黑七腊白》的主要章节。提过《关于在县域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等提案。组织弥渡县政协文化艺术体育小组对操兵节进行专题调研,协助云南电视台拍摄电视专题片《福长村的操兵节》。在《彝族人网》等新闻媒体上宣传介绍了彝族操兵节、彝族男人节、彝族羊节等。策划撰稿,在《大理日报·弥渡版》刊登了多祜彝族文化专版《黑龙之乡——多祜》。在他的推介下,多祜村被确定为“大理州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