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鸪山上一朵守望的云――记昭觉县三岗乡尔觉社教学点教师李元旦
作者 阿克鸠射(文/图) 2006-11-28
原出处:彝族人网

  清清三岗河畔,巍巍玛鸪山上,有一朵默默守望的云,一守就是3年。他就像一朵祥云,泽庇山村,温暖着山区孩子的心灵。11月8日,记者从昭觉县城出发,朝县城西北方徒步9个小时,沿着崇山峻岭中的山间小道,翻过一座又一座苍翠的高山。山路的尽头是海拔3603米高的三岗乡尔觉社,就在这样一个远离繁华的村落,李元旦老师一个人带着20名学生,演绎着平凡而精彩的“一人一校”的人生故事,而且这个故事已经上演了3年。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诚心,如白云般圣洁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尔觉社教学点坐落在海拔3603米高的玛鸪山崇山峻岭之中,偏远闭塞,条件简陋,是个不通车、不通电、不通公路,不通电话,谁也不愿去的“四不通”地带。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可是,这里毕竟有尔觉、价伍、洛甲等三个自然村,住着85户彝族人家。有人家就会有后代,有后代就必须受教育。这地方就成了县乡领导的一块心病:让孩子们到马子普村小学去读书吧,孩子们每天上学要翻几座大山,山路崎岖陡峭,一个来回就是20多里路,别说是幼小的孩子,就是大人也吃不消;一到洪水季节,更是“水隔南山人不渡”,孩子们无路可走!这种地方谁愿意去呢?领导们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家长们暗自叹息。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夫妻俩每天坚持接送学生过河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眼睁睁看着孩子们一天天给耽误下去,李元旦心潮起伏:“作为大山的儿子,难道不应该为我的兄弟姐妹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吗?就这样看着孩子们永远阻塞在大山深处吗?不能,绝对不能!”2004年3月,李元旦毅然决定到了尔觉社教学点任教。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爱人也参加接送学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就这样,李元旦离开了距西昌仅隔几里之遥的学校和小家,走进了玛鸪山。尽管早有心理准备,可李元旦依然为教学点的破旧不堪而吃惊:屋顶是稀稀落落的破瓦,墙壁是斑驳脱落的泥土,地面坑坑洼洼,桌凳歪歪斜斜。李元旦找来一些工具,把地打扫干净,把坑填平,把桌椅钉好。山民们也帮着修墙壁,平场地,砌火塘。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元旦正在聚集会神地上课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就这样,李元旦开始了漫长的玛鸪山守望之旅――在2004年那个初春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里。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爱心,如祥云般温暖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元旦到尔觉社教学点任教之初,教学点仅有9个学生。为了不让贫困的学生辍学,他苦口婆心地做家长的工作。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村民勒比木嘎有个女儿,因为家里困难,到了入学年龄,迟迟没有送来读书。女孩子只好瞪着又大又圆的眼睛,缩在窗边听课。这一幕,让李元旦感到震撼、痛心,他连夜找到勒比木嘎家。勒比木嘎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不读也罢。”找到了事情的症结,李元旦连忙趁热打铁:“木嘎啊,男孩女孩都是宝,关键要看读书好。你就忍心让女儿跟你一样吃尽没有文化的苦头吗?如果没有钱,我给你垫上,明天你就送她来上学吧!”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元旦正在辅导学生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实,李元旦何尝不知道,这一垫付学费,村民们何年何月才能还清啊。然而即使如此,他每学期都为交不起书杂费的学生垫付钱款,至今仍有400多元书杂费还收不回来。经过李元旦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后来3个自然村的适龄儿童全部入了学,学生一下子猛增到20名。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生来性野的山里娃,实在是让李元旦操心不少。李元旦帮他们剪指甲、梳头,为他们洗脸、洗手,还不断告诉他们要讲卫生、爱整洁。就在这天长日久的唠叨中,孩子们的衣服干净了,手上的泥土不见了,回到家里,看到大人的不良生活习惯,也开始作“斗争”了。以前,这里的彝风彝俗强悍,常常是小孩打架大人助阵:“哪个打你,你就打他。”结果是小孩争斗不记仇,大人反倒成对头。李元旦一次次调解,讲为人处世之道。山民们也心服口服:“读书人,懂得就是多,办法就是灵。”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元旦正在认真备课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玛鸪山,李元旦一人一校,既是教师,又是管理员;既当保姆,又当炊事员,还是维修工。村小的教师,一个年级的所有课程都要包干,一天下来,让李元旦疲惫不堪,万一他累倒了,那20个孩子可怎么办啊?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思来想去,决定说服远在合兴乡务农的爱人来帮助自己打点学校事务,照顾学生饮食。但话刚出口,妻子就不肯了,丢下家中一大摊子事去尔觉社,家里怎么办?李元旦反复劝说妻子,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妻子为孩子们着想,妻子终于被他说服了,接受了他的要求。从此,玛鸪山又多了一个忙碌的身影,孩子们又多了一份母爱的温馨。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几块马铃薯就成了李元旦一家的晚餐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虽说两人辛辛苦苦地教育了20名学生,但因没通电,特别是到了晚上,没有什么可娱乐的,让李元旦两口子寂寞难耐……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每次放假回乡,昔日的老朋友、老同学常常这样问他:“元旦啊,你这样辛辛苦苦到底图个啥呀?不如同我们一块到外地去打工!”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是啊!图个啥呢?李元旦朴实地说:“要说图个啥,就图乡亲们说我是个好人,孩子们说我是个好老师。”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的确,他就图的是个“好”字――为了山区的孩子能有个“好前程”,为了山村有个“好面貌”,为了山民能过上“好日子”啊!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苦心,如积云般厚重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你可曾知道,就为了守望玛鸪山,为了这不解的情缘,李元旦付出了多少苦心啊!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元旦早已三十而立。清晨不到7点起床,夫妻俩挑水、洗衣、做饭,料理好爱女。10点钟,便准时上课。上午教学后,中午先给20名学生热饭,接着自己做饭,然后抓住点滴时间批改作业、备课,有时也拿把镰刀钻入山林中打些柴背回学校备用。下午4点半教完学,又护着孩子一路到家。到家里后,抓紧时间改作业、备课,煤油灯光常常伴着夫妻俩到深夜。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虽然艰苦,可还是充满了温馨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6年1月3日,李元旦接到家里电话,在外打工的亲弟不幸发生车祸而身亡的噩耗。但他并没有迅速赶回家里,而是强忍失去亲人的痛苦,坚持带着妻儿上课、监考、阅卷完才赶回家参加了弟弟的葬礼。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可母亲则不理解他的心思,责怪他无情无义,哭着要元旦回答,为何不早点回来处理弟弟的后事,而要等到下葬才来。其实元旦心里十分明白作为大哥的义务,在母亲面前他无话可说,只是泪流满面……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弟弟去世后,解放沟教办想到元旦父母的困难曾找过他谈话,准备把他调到离老家比较近的碗厂乡任教。可他却婉言谢绝了教办的好意,开学时又回到了尔觉社教学点重操起了旧业。其学生日火木嘎的家长告诉记者,李老师是解放50多年来第一个到该社任教的公办教师,如果李老师要调走的话,我们的孩子就不读书了。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精心,如彩云般绚丽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让自己的学生走出大山继续深造,能与山外的学校“接轨”,李元旦按要求开足了所有的课程,即使是在弟弟去世的日子里仍然坚持给学生上完最后一节复习课。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元旦带着学生作游戏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教学中,李元旦孜孜不倦地学习教育理论,积极钻研教材,努力探索适合山区教学的新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乡中心校曾组织全乡教师到尔觉社教学点听他上示范课。三年来,他所任教的尔觉社教学成绩年年排列全区、乡前三名。2006年6月,有三位学生考入东方红民族重点班,得到了上级的高度称赞。乡中心校校长贾巴瓦哈称赞他,李元旦给三岗乡发射了三颗卫星,这是三岗乡所有老师的骄傲。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提起李元旦,尔觉社的村民无不心存感激。今年79岁的村民勒比俄达握着记者的手说,李老师是解放50多年来第一个到该社任教的公办教师,尔觉社的彝家娃娃第一次有了好老师教,他点燃了我们山区彝家娃娃读书梦,在李老师的精心培育下,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这里也会象汉区那样,用知识早日脱贫的。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三年来,李元旦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用执著的信念为山区的彝家教育事业播撒着一片忠诚。群众称他为在玛鸪山上托起太阳的人。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记者手记:李元旦 山区教师的好榜样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爱大山,爱教师这个职业,更爱山里的孩子。”凭着这份爱,山区教师李元旦在大山深处的教学点一呆就是3年!3年,李元旦教过的3名学生考入县城最好的学校,而他却依然守候在大山深处,守候着他深爱着的学生,守候着他挚爱着的教育事业!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村民参加的尔觉社教学点升旗仪式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年,有谁能想到,李元旦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才支撑起这所学校?在那个偏僻的山村教学点,他既当老师又当“保姆”,学生带到学校的午饭,他亲手帮着加热;遇到雨雪天,他和爱人总是亲自护送孩子到家。为了山区学生,他把妻儿从离西昌几公里的合兴乡带到学校。在学校,李元旦把全部爱心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学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展现了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一名山区教学点的老师不容易,要在这样一种环境里做出成绩更不容易。可李元旦做到了。“学校的教学工作是围绕着教学质量这个中心点转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李元旦刻苦学习业务知识,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适合偏僻山村的教学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他任教的3年里,尔觉社没有一个孩子辍学、没有一名学生留级;尔觉社教学点每年的考试成绩都进入全区、乡前3名,多次在三岗乡中心校文艺表演中荣获第一名。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年,李元旦用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和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改变着山里娃的命运,也为山区教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树起了一个榜样!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彝族人网特约记者,通联:四川省昭觉县委宣传部(邮编616150)Email:akejiushe1979@126.com
发布: beley工作室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