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锋在排练
《烟盒胡琴调》剧照
《跳花腰》剧照
他在基层从事文艺工作,几十年如一日;他将一个默默无闻的县级歌舞团打造成“全国乌兰牧骑先进文艺团(队)”;他将民族民间歌舞一次次地搬上光彩夺目的舞台,演绎着丰富多彩的民族元素。多年来,他带领着他的团队从乡村走到城市,从小小的县城走到神圣的北京天安门,并潇洒地走到国际舞台上……他就是峨山县歌舞团团长李剑锋。一个晴好的午后,我跟随他一起回望那一段段青春飞扬、歌舞绚烂的岁月,分享他的艺术人生。
我自豪,我是峨山人
1961年李剑锋出生于峨山,1975年,14岁的李剑锋参加了工作,被分在峨山县文工队(现峨山县歌舞团),从此李剑锋走上了艺术工作道路,与舞蹈结下了不解之缘。1992年李剑锋当上峨山县文工队队长,从此带领着团队闯出一条崭新的星光大道……如今,身为峨山县歌舞团团长的李剑锋依然创作着、排练着、演出着,为群众奉上一台台精彩的节目。
李剑锋说,自己生在峨山,长在峨山,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峨山这片热土,正是峨山淳朴的民风、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和热情善良的民众成就了自己。“每次演出,观众朴实的语言和举动都让我感动,生为峨山人我很自豪,同时更有一种使命感——那就是要把我们峨山的传统歌舞跳好、唱好、演好,让更多的人知道并理解峨山。这么多年这种使命感不断推动着我前进,不断激励着我去创作、去演出。”李剑锋说。
李剑锋担任峨山县歌舞团团长很多年了,他对这个团队有着极深的感情。回首走过的路,李剑锋这样说:“这么多年来,遇到过很多困难,也想过放弃,但是一想到这个团队,我总是不舍得放弃,无论多大的困难都坚持着一步步走了过来。我希望它一天比一天强大,不断涌现精品,我想尽己所能为家乡做点事情。”
峨山是新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彝族分布范围广、支系繁多,山山水水都蕴藏着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资源。李剑锋从小生活在这里并几十年如一日地从事着文艺工作,不知疲倦。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已经对这片土地倾注了太多的爱和眷恋,这片土地也给予了他无尽的关怀。正是峨山这片土地哺育了李剑锋,让他不断成熟起来。李剑锋告诉我,无论到哪里演出他从不隐瞒自己少数民族的身份,每次都是自豪地说他来自峨山,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生为峨山人是幸福的,生活、工作在峨山更是幸福。”李剑锋这样说。
带着花鼓队进北京
1975年李剑锋在县文工团开始了自己的文艺生涯。李剑锋笑着说:“我当时什么都学,唱歌、跳舞、演戏、打击乐、花灯、话剧、布景、道具等,见一样爱一样。”那些年李剑锋拼命学习,为他以后的文艺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交通落后,农村文化生活贫乏,文化设施落后,就连制作道具用的牛皮胶也要自己熬制。至今李剑锋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熬牛皮胶制作道具的情景,“没有胶水,我们就用牛皮熬,熬了整整一个星期才熬成胶,后来就用它制作演出用的道具。虽然很辛苦,但心里却很快乐。”多年后,李剑锋这样说。那个时候下乡演出的任务特别繁重,李剑锋和队员们总是肩挑行李、服装、道具,走村串寨巡回演出,肩上磨起了老茧,脚上磨起了血泡。然而,李剑锋从不嫌苦说累,凭着对文艺工作的那股痴迷劲走村串寨,深入民间学习调子和舞蹈,收集素材。
1984年至1987年间,李剑锋走遍了峨山的山山水水,调查研究峨山彝族花鼓舞,对峨山花鼓舞的起源、功能、分布、套路、跳法、民间艺人做了全面阐释。这些内容后来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为李剑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为创作奠定了基础。
1988年云南省首届民族民间艺术节在昆明举行,李剑锋带着百人花鼓队参加了艺术节的演出,并得到广大专家和群众的好评。李剑锋告诉我:“当时花鼓队浩浩荡荡地从体育馆跳到了小西门,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掌声如潮。”此后的1991年,李剑锋又带着百人花鼓队亮相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声势浩大的峨山花鼓队依然受到了评委和观众的注目;1999年,李剑锋带着他的团队跳着《跳秧鼓》进京参加国庆50周年大型联欢晚会,向全世界展示了峨山彝族花鼓舞,并一举获得“五好表演单位”称号。“把花鼓敲到天安门让我非常自豪和激动。当央视向全国和世界直播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太幸福了。”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李剑锋笑了,笑容里有着自豪、感动和坚持。
显而易见,李剑锋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仅仅把花鼓舞敲到北京还远远不够,他要把更多玉溪优秀的民族文化都搬上世界的舞台。《烟盒胡琴调》是李剑锋创作生涯中的另一个高峰,该节目曾摘得中国群星奖比赛铜奖,被中央电视台选入春节大联欢,多次在国际国内舞台上亮相,好评如潮。
李剑锋介绍:“《烟盒胡琴调》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新平鲁奎山的烟盒舞。这个地方的烟盒舞无论是在风格上还是在伴奏上都很有特点,我想把它做成一个节目,在舞台上展示出来。经过收集素材、改编创作,于1992年首演,当时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后来不断加工改进,现在已经是团里的精品节目了。”
自1984年创作处女作《买马归来》以来,30多年间,李剑锋创作以及与他人合作了很多作品,如《喜丧》、《花鼓飞花》、《烟盒胡琴调》、《山里的哥妹们》、《阿哲调》、《巴乌葫芦丝》、《哈尼冉咪》、《跳花腰》、《扎的那的》、《帽儿尖尖帽儿圆》、《彝山鼓》等,曾获全国首届舞蹈“荷花奖”优秀节目奖、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比赛繁荣奖及全国“群星奖”银奖、铜奖等荣誉,并连续六届获得云南省政府文学艺术创作基金奖。峨山县歌舞团始终扎根农村,面向世界,带着一场场精彩的节目走遍北京、上海、广州、厦门、成都等全国许多城市,还走出国门参加“中缅泰老四国艺术节”和新加坡国际艺术节,连续11年被省委省政府冠予“省文明单位”称号,1997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乌兰牧骑先进文艺团(队)”光荣称号。
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一朵朵绚丽的艺术之花,李剑锋始终淡然面对,他说:“一个人撑不起一片天,荣誉是大家的,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把工作做好。”
我不能停止创作
李剑锋将创作视为生命,他说:“我不能停止创作,一天也不能。”
李剑锋认为,创作对艺术的发展至关重要,有了创作才有新作品,有了新作品、精品,才有艺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艺术之路才能走得更远。“创作的关键是人才,我们一定要重视人才的培养,让他们积极创作,以推动整个团的发展。现在最要紧的就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艺传授给年轻人,鼓励他们去创作,让他们沿着艺术创作这条路不停地走下去。”李剑锋说。
说起以后的工作,李剑锋说:“还是创作的问题,只有好的作品,舞台才会繁荣,才能用我们的舞蹈去激励人们。我们每年要创作二三个新节目,从中打造出新的精品。说到底,我们在完成常规演出任务的同时,还要努力进行艺术创作,尤其要发动年轻人去创作。”李剑锋心中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将更多民间优秀的文化都搬到舞台上,让更多的人知道并理解。
如今,李剑锋还是经常下基层,把优秀节目带给广大农村群众,同时和民间艺人们切磋交谈,用心去捕捉蕴藏于生活中的素材,并将它们幻化成舞台上的震撼和感动。李剑锋告诉我,他的工作很平凡,但是他很快乐,只要他的节目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他就满足了,不管遇到再大的困难,他也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本版图片由李剑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