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云南省大理州祥云诗人郁东的亲身体验。作为该地的首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郁东把读书、思考、写诗作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坚守勤于读书,善于思考的理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诗歌精神,照亮内心,温暖别人。从事诗歌创作30多年,立足基层,关注民生,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近日获评“国际华文桂冠诗人”的郁东,作为全球获此殊荣的1/30,这是对他最大的褒奖……
郁东,原名李毓东,云南省祥云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华文桂冠诗人”称号获得者。自1989年在《滇池》发表作品以来,先后在《人民文学》《诗刊》《诗选刊》《星星》《世界诗人》《新华文学》《边疆文学》《延河》《鸭绿江》《云南日报》等发表大量作品,著有诗集《追赶春天的花朵》《郁东的诗》《风在满世界找家》等10部。
先后获“诗神杯”全国诗歌大赛优秀奖、《中国作家》“金秋笔会”三等奖、第三届龙文化(香港)金奖(优秀诗集奖)、“屈原杯”全国诗歌大赛优秀奖、第五届“祖国好”华语文学艺术大赛金奖、云南省滇西文学首届诗歌奖、“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首届“开甑杯”国际华文诗歌大赛新诗奖等百余次。有作品入选《中国当代诗人自选代表作》《云南作家精品文库》《中国诗歌年选》《中国新诗排行榜》《华语诗坛排行榜》等数十种合集。他倡导发起的“新新诗”写作,主张“人与世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写作”成为诗歌走向大众,融入日常生活的一条明朗路径,对诗歌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评论家眼中,郁东的诗歌涉及了各种生活画面,生活的、乡土的、山水的,可以说是一册生活全书,让人觉得生活在广阔中,生活在悲伤和喜悦中,也在平静和琐碎中,更在踏实中。郁东的诗,是在传统和当下的阵容中,体现了自己的诗歌美学和生活态度,按习惯或是修饰点的方式讲:他的诗歌是反映生活的三棱镜。郁东的诗不是平视生活冷观现场的那种,而是带着情感和热血,叙述又抒情的生活经验和文字形式。郁东的诗强调生活的质感,他的叙事、描写、细节都调动得很充分,很感人。郁东诗歌的艺术特质和审美价值取向,可以概括为这样几点:风格多样化、手法开放化、价值多元化、语言大众化、审美健康化、题材生活化。
诗歌的冒险精神,一点不亚于现代科学技术之变革”。2007年,郁东在诗歌界倡导提出“新新诗”写作后,始终没有放弃。仅从2013年到2023年的十年间,郁东的作品先后获得各种诗歌奖项40余次,相当于每年获奖4次,每季度获奖1次,这些奖项足以证明他创作的勤奋和高产。不管是什么征文比赛,只要获悉,他都会很快投入创作投稿,目的就是让自已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以上这些沉甸甸的荣誉,象一束光,照亮了诗人郁东的精神世界,日常生活于是诗意起来,明亮起来。也许这正印证了那句通透的话,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制造快乐,并与人分享快乐。
在大理祥云说到诗人郁东,人们都有一个很深的印象,开车时突然停下来写诗,骑自行车逛遍大街小巷,市井风俗是诗,清洁工手中的长笤帚,三轮车师傅的水烟筒,街道两边开出的花、飘落的叶是诗。夜晚在空旷的城市中心广场散步,边走边写,诗歌于是在他的手机屏幕上一行行诞生。当别人问及他写诗有什么用时,他很淡然地说,无用。但正是这种无用,支撑起了精神世界的大厦,这里的每一根木头和每一片砖瓦都是真、善、美,给人类传递的都是信心、温暖和光明。
1921年伟大的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时,同年法国文学家法朗士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那年他年近八旬,他有一句话:“一切响亮的和声都会在空中消失,一切追求虚名的创作都会不见,只有真实的思想与事业永存。”因诗而生的人,郁东视诗为生命,并在世俗的巨大冲击中,始终保持着那份清醒和自信。诗人坚信,当万物消失的时候,诗歌的声音会在天幕上响起,恒久地传遍人间,那是一行一行的信心,那是一行一行的温暖,那是一行一行的光明。那是让人类远离战争和恐怖,远离贫穷和饥饿,远离灾难和瘟疫,告别疾病和痛苦,迎来欢乐和微笑的人类和谐与共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