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青年作家时长日黑的短篇小说集《山魂》荣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已有两年的时间了,每当我在山风寂静的深夜头枕卷册,翻阅作家散发着墨香的著作,他所刻画的吉尔阿普和我叔叔(《山魂》)、尔各嫫(《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故事》)、史惹(《螺髻山之恋》)等众多人物形象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透过这些或哭或笑、或激愤或哀叹的人物形象,我总能看见时长日黑那张消瘦的脸和镜片后面那双若有所思的眼神。
他是个深深爱恋家园和这个民族的人。正如他自己所说:“情感是人类心灵相互撞击的火花,能使人类的生活感到无限的温暖”。那么,他也正是向我们传递温暖的人。
无论是刚刚过去的八、九十年代还是曙光初照的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都处在新的历史变革时期。这种变革涉及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触及到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各种生活矛盾也自然表现出来。通过作家刻画的人物形象和他描写的生活,我们感受到了作家的三种不同姿态:即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恋母”姿态;现代人失落感伤的姿态以及现代文明人批评的姿态。
作家在《山魂》中刻画的那对老人(吉尔阿普和我叔叔)穿越时空的友谊是多么感人至深啊,一瓶酒一个火塘一个不眠的夜把两个具有共同经历、共同感受的老人的心紧紧系在一起,这种地老天荒的质朴的友情不仅赢得了人们的理解,而且还成为村民代代相传的传统的历史的一部分,而《老师与我》中所描写的那段“我”回到学校,见到昔日老师时的所思所想足可成为彝族文学中的经典,“我”的怅然若失与“我”所丢失的美好生活与情感形成了鲜明对比,而作家竭力塑造的尔各嫫颇有“身不在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敢于与现实抗争的豪迈情怀,寄托着作家的人文理想。这些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呈现出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景象。既有认同于生存环境,从不思考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人无争,与世无抗,缺乏自主意识的传统文化的因袭者形象;又有敢于面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挑战,敢于与命运抗争,不畏艰难险阻,积极进取的现实生活抗争者形象。他以极大的勇气和胆识,提示了这一社会变革中的种种复杂矛盾和时代精神的多元性,真实地描写了彝民族世态变迁下的心理嬗变。
时长日黑出生在普格螺髻山脚下一个依山傍水的彝族山寨,并在那儿度过了童年、少年时光。1983年考入西南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1987年毕业后分配到四川省彝文学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这两种身份,前者为他提供了感性生活的支点,而后者则是他理性思考的支点。他站在自己的故园吟咏他这个民族所失去的,同时,他又站在现代文明的高度审视这个民族通向未来的道路。
作为四川省作协会员、凉山州文联四届委员、州作协副秘书长,时长日黑继荣获全国民族文学骏马奖之后,其小说《山神》今年又荣获四川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受到省作协、省民委的表彰,在民族文学领域已取得世人瞩目的成绩。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青年作家时长日黑,运用处于特殊时代的彝语进行彝族当代文学创作,为自觉承接起本民族语言文化的连贯性与完整性作出了一份特殊贡献”。然而,他在教育教学工作,教学科研工作中所做出的成绩却少有人知。
时长日黑自1897年7月毕业分配到四川省彝文学校、凉山州民干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先后独立担任翻译班、师资班、经管班、文秘班、大专班《彝族现代文学作品选》、《秘书学》、《中国现代文学史》等课的教学工作。任办公室主任、高级讲师以来,在完成日常事务工作的条件下,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共完成1400个课时量(截止2000年),每年平均近200学时,超额完成了学校关于兼职教师每年80学时的标准工作量。同时,他根据各专业、各班级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并根据教学的具体需要,自修了有关文学和秘书工作方面的理论书籍,结合彝族文学艺术和新时期秘书工作的新特点,编写出了补充教材《当代彝文文学初稿》用于文选的教学之中;同时,认真推荐学生作品在报刊上发表60余篇,调动学生学习文选和《秘书学》的积极性,探索出了文选教学的新路子。学生评议优秀率达98%以上,在1993―2000年的专业技术业务考核中,四次考核为优秀,三次考核为称职。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
同时,时长日黑同志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教研活动并取得突出成绩。先后编写《彝族现代文学作品选》、《汉彝翻译基础知识》、《汉译彝文学作品选》、《彝语写作》、《彝族风情》等教材,这些教材有的已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广泛在凉山大学、西昌师专、西昌师范校使用,在省、州级刊物上发表了《浅论〈勒俄特依〉中的阿尔师傅的形象》等论文数十篇。2000年被省民委评为四川省彝语文先进工作者。
天道酬勤,收获是对于耕耘者的最好奖赏。我们祝愿时长日黑走得更高更远,同时,期待他继续“将一个民族的生活现实,情感历程及精神轨迹通过他的作品主动传达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