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布鹰升诗歌选
作者
吉布鹰升
2015-01-23
原出处:彝族人网 彝诗馆
▲夕照的秋天
我漫步在田埂
夕照的稻田金黄黄的
稻田散发出熟香味
一牧童骑着马走在稻天边
晚归的人们三三两两行走在回家的路上
夕阳无限好
我留恋着这片稻田
但夕阳的移挪比我的脚步还快
它悄悄地西沉,沉下去
只留下了余辉
山色随之慢慢暗来
和风吹来
一些不知名的鸟飞落在稻田上空的电线上
守望着这片稻
我和鸟儿的幸福同样来自于这个夕照的秋天
可是我的惆怅由心底生起
▲又是一个秋天的早上
鸟语喧哗
几畴稻子割倒
人们在收割
马儿敞放地边
几只喜鹊喳喳呱呱
云雾绕山冈
太阳藏在云后
又是一个秋天的早上
使我放慢了脚步
我看见秋天一天天离我远去
收割后的大地陡然有了荒芜的意味
而我和族人一样漾出收获殷实的喜悦
然后
日子变得缓慢从容
▲艾蒿,艾蒿
艾蒿,艾蒿
族人叫它“嘿可”的草
是因它的芳香的苦味而得名
在故乡的山地
从海拔2000余米到3700米的高地
随处都能看见它的影子
它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熟悉得不能再熟悉
它生长在每一块地方
生长在房前屋后
即便它们衍生有几种
苦香味也有别
但是人人从它们的苦香味一下知道
它们都叫“嘿可”
我的父亲
我的那些经历过饥荒的人们
我的那些举着火把舞动的族人都深情地叫它“嘿可”
艾蒿
艾蒿
▲秋末
自我懂得了岁月
每个季节的更替都使我多愁善感
在这个秋末
一群羊比人们更懂得远山的草在枯黄
一只迁徙的候鸟更懂得秋末的意味
一只蛐蛐的叫唱更觉得秋的荒芜
飞鸟把天空架得更旷远
今晚的雷雨像是夏季
但是,一切生灵和
大地正进入秋末
▲我的乡村打工者
在城市里行走
城市的背后
常常让我想起一个群体
一个阶层
他们来自农村
进了城市就是工人
每一座高楼大厦
每一座厂房
每一条街道
都有他们的身影和血汗
这个卑微而伟大的群体
阶层
我们叫他们农民工
他们像一些候鸟居无定所
为生活漂泊
他们在城市里做着城市人无法做的苦力活
却常常遭遇城市的歧视和社会的不公
可是他们依然微笑着面对这一切
仅仅因为乡村无奈的贫困
工业社会像黑洞一样不断吸引和吞噬着他们年轻的青春和梦想
他们使我无法轻松
尤其是我的乡村打工者
我贫弱的人们呀
我对他们所有的关注和怜悯
最终只是一张苍白的纸和几行疼痛流泪的文字
▲木版屋
房屋的四壁是泥墙
屋顶盖的木版黝黑 黯淡
沧桑
上面压着零星的石块
这样的一幢土屋
它古老陈旧
在不经意间诉说着彝人沉重的历史
就这样一幢土屋
它的上空炊烟袅袅升腾的时候
让我回到久远的故乡清贫的温暖
▲故乡诗章
故乡
是它
看见它了
我心底的泪水就要出来了
那些土地
我很熟悉
使我爱
也使我恨
恨之所以爱
如今呀
人和牛羊的踪迹
被杂草和艾蒿湮没
残垣断墙
几度荒凉
甚至
这荒寒呀
寻找
那只鸟
童年的那只
故乡人叫它“交觉因几”的那只
可是
它去了哪里
这不是春天
那么冬天的那些鸟呢
去了哪里
许久
许久
在西北山地
一只云雀叫唱
就一只
是童年的那只吗
那么单调
单调得有些凄凉
难道人走
鸟也跟着飞
难道它们放弃了这山 这土
该不会呀
一个人想到过去
一个人
从前是一个
现在是另一个
他想
那些草
那些岩石
那些石堆
被无数人见过
却比无数人的生命还长
那些古人
如轻烟消失 如露珠蒸发了
天空无比的蓝
单纯 深邃
你仰望
瞬间
一个人在历史
一点烟尘
一点烟尘都不是
天空无比的蓝
只有它是永恒
这么丰茂的草
一个人躺下
寂静能听见轻微的风 和草的声音
这么丰茂的草
羊群哪里去了
一只也没有
一个人的突然出现
让我知道了孤寂
一个人
在这荒村
这傍晚
一个老人
一个贫苦的老人
我亲爱的老乡邻
他这一生呀
都在贫苦中过
▲看见那些山了吗
如果是山的儿子
那么让我再一次枕山而眠
再一次
在一瞬间
即使这一瞬间
没有这一瞬间
多么遗憾
带一点泥土回去吧
其它什么都不能带
就像上天的白云 只有飘在天上
就像大山里的索玛(杜鹃) 只有开在山里
带一点泥土回去吧
让我想起大山的时候
就亲吻一下这一点泥土
就一点泥土
为什么人死后
毕摩把亡灵超度到故乡 在大山
为什么把骨灰放进悬岩里
故乡啊
现实目击(10首)
我漫步在田埂
夕照的稻田金黄黄的
稻田散发出熟香味
一牧童骑着马走在稻天边
晚归的人们三三两两行走在回家的路上
夕阳无限好
我留恋着这片稻田
但夕阳的移挪比我的脚步还快
它悄悄地西沉,沉下去
只留下了余辉
山色随之慢慢暗来
和风吹来
一些不知名的鸟飞落在稻田上空的电线上
守望着这片稻
我和鸟儿的幸福同样来自于这个夕照的秋天
可是我的惆怅由心底生起
▲又是一个秋天的早上
鸟语喧哗
几畴稻子割倒
人们在收割
马儿敞放地边
几只喜鹊喳喳呱呱
云雾绕山冈
太阳藏在云后
又是一个秋天的早上
使我放慢了脚步
我看见秋天一天天离我远去
收割后的大地陡然有了荒芜的意味
而我和族人一样漾出收获殷实的喜悦
然后
日子变得缓慢从容
▲艾蒿,艾蒿
艾蒿,艾蒿
族人叫它“嘿可”的草
是因它的芳香的苦味而得名
在故乡的山地
从海拔2000余米到3700米的高地
随处都能看见它的影子
它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熟悉得不能再熟悉
它生长在每一块地方
生长在房前屋后
即便它们衍生有几种
苦香味也有别
但是人人从它们的苦香味一下知道
它们都叫“嘿可”
我的父亲
我的那些经历过饥荒的人们
我的那些举着火把舞动的族人都深情地叫它“嘿可”
艾蒿
艾蒿
▲秋末
自我懂得了岁月
每个季节的更替都使我多愁善感
在这个秋末
一群羊比人们更懂得远山的草在枯黄
一只迁徙的候鸟更懂得秋末的意味
一只蛐蛐的叫唱更觉得秋的荒芜
飞鸟把天空架得更旷远
今晚的雷雨像是夏季
但是,一切生灵和
大地正进入秋末
▲我的乡村打工者
在城市里行走
城市的背后
常常让我想起一个群体
一个阶层
他们来自农村
进了城市就是工人
每一座高楼大厦
每一座厂房
每一条街道
都有他们的身影和血汗
这个卑微而伟大的群体
阶层
我们叫他们农民工
他们像一些候鸟居无定所
为生活漂泊
他们在城市里做着城市人无法做的苦力活
却常常遭遇城市的歧视和社会的不公
可是他们依然微笑着面对这一切
仅仅因为乡村无奈的贫困
工业社会像黑洞一样不断吸引和吞噬着他们年轻的青春和梦想
他们使我无法轻松
尤其是我的乡村打工者
我贫弱的人们呀
我对他们所有的关注和怜悯
最终只是一张苍白的纸和几行疼痛流泪的文字
▲木版屋
房屋的四壁是泥墙
屋顶盖的木版黝黑 黯淡
沧桑
上面压着零星的石块
这样的一幢土屋
它古老陈旧
在不经意间诉说着彝人沉重的历史
就这样一幢土屋
它的上空炊烟袅袅升腾的时候
让我回到久远的故乡清贫的温暖
▲故乡诗章
故乡
是它
看见它了
我心底的泪水就要出来了
那些土地
我很熟悉
使我爱
也使我恨
恨之所以爱
如今呀
人和牛羊的踪迹
被杂草和艾蒿湮没
残垣断墙
几度荒凉
甚至
这荒寒呀
寻找
那只鸟
童年的那只
故乡人叫它“交觉因几”的那只
可是
它去了哪里
这不是春天
那么冬天的那些鸟呢
去了哪里
许久
许久
在西北山地
一只云雀叫唱
就一只
是童年的那只吗
那么单调
单调得有些凄凉
难道人走
鸟也跟着飞
难道它们放弃了这山 这土
该不会呀
一个人想到过去
一个人
从前是一个
现在是另一个
他想
那些草
那些岩石
那些石堆
被无数人见过
却比无数人的生命还长
那些古人
如轻烟消失 如露珠蒸发了
天空无比的蓝
单纯 深邃
你仰望
瞬间
一个人在历史
一点烟尘
一点烟尘都不是
天空无比的蓝
只有它是永恒
这么丰茂的草
一个人躺下
寂静能听见轻微的风 和草的声音
这么丰茂的草
羊群哪里去了
一只也没有
一个人的突然出现
让我知道了孤寂
一个人
在这荒村
这傍晚
一个老人
一个贫苦的老人
我亲爱的老乡邻
他这一生呀
都在贫苦中过
▲看见那些山了吗
如果是山的儿子
那么让我再一次枕山而眠
再一次
在一瞬间
即使这一瞬间
没有这一瞬间
多么遗憾
带一点泥土回去吧
其它什么都不能带
就像上天的白云 只有飘在天上
就像大山里的索玛(杜鹃) 只有开在山里
带一点泥土回去吧
让我想起大山的时候
就亲吻一下这一点泥土
就一点泥土
为什么人死后
毕摩把亡灵超度到故乡 在大山
为什么把骨灰放进悬岩里
故乡啊
现实目击(10首)
打工回来的彝人
过彝年时/我目赌了来来往往的打工者/提着大包小包/操着方言尾巴的普通话/拥挤着车站/如果这不是在凉山/如果不是他们彼此偶尔用彝语交流/我绝不会想到这是我的族人/他们一年的奔波 劳苦冒险/和离乡的惆怅/使我沉重/而现在/他们回家的欣喜和候车的焦虑/使我好像也是他们的一员/彝族年后/他们又涌向大江南北/在故乡的日子为什么那么短暂与匆忙/好像来不及一句问候/祝福他们/可是说起来为什么忧郁
离婚的女人
一位少妇/一个孩子的母亲/一个局长的老婆/手饰项链珠光宝气/着装时尚/忽然发现丈夫在外面买了几幢别墅/养了个二奶/陡然/她的上空晴天霹雳/她闹着要离婚/然后/打手机给朋友诉苦/每次都絮叨几个月以前的那几句/把贪污和重婚的丈夫送进监狱/她絮叨的那些话分明她疯了/她又像一只受伤的绵羊孤独无助
洗脚女
这些少女/看上去还是读中学的年龄/这个花季的年龄/她们在繁华都市里/为陌生男人洗脚按摩/像侍侯主人/卑微屈辱/她们是乡村贫困的妹子/乡村的妹子也是我的妹子/我把自己 的 脚伸进那位少女端来的浴盆里时/我就感到不安甚至有罪/于是,我想早早的离开
村庄
又一次回到村庄/房屋 东一簇 西一簇/村口一隅一间棚舍 矮矮/那是鳏夫五沙家/十分凄凉/年轻力壮的都打工去了/剩下是老弱病孤/吸毒者在流窜/老人们提心吊胆/贪吃的村官爱向村民变相敛财/村民领来的扶贫瓦薄得只能盖猪舍/一老人拿着一张存折问我,不知道里面的钱被谁取走了/寡妇们生活凄凉/村外的河流被上游的厂污染,三至五月臭气熏天/村外的艾滋病在蔓延,超生的父母把自己生的婴儿贩卖外地来致富/我失去了多年前的心情/村庄,我的痛/我拿什么救赎村庄
孤儿
一个二三岁的男孩,母亲吊死,不久父亲又病故。孤儿由她大姨领养,十三岁那年,来我 村庄,他二姨给了他一床被和几件衣裤,还有几十元。孤儿离开村庄那天,望着他瘦小的背影,我眼泪湿润。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这个村庄。二姨得到的消息是在初春,孤儿被埋在坍塌的矿里。二姨拿着死人的几百元,心情沉沉,好像一条生命在她手里。那个春天,像冬天,使人寒冷难过。
被遗弃的二奶
一位包工头/在外面养了个二奶/这消息被村里的老婆知道了/老婆背着孩子/赶上火车/到了那个陌生的地方/她狠狠的扇了二奶一耳光,说/你这个贱女人,不要脸的女人,勾引我男人的女人/包工头也狠狠骂二奶,你就是勾引我/包工头和老婆回来时/看见二奶在路边捡垃圾吃,许是疯了/包工头迅速上了的士,对他老婆说/快上来
阴影
世界艾滋病日/那天/电视里/当地几位官员去看望慰问某村艾滋孤儿/其中一位接过官员手里的几百元和棉被时哭了/很伤心的哭/他的世界一直在恐惧悲伤凄惨的阴影里/电视里外的空气在那刻冷却降到零下几十 度/直到现在/想起那一幕
我们的城市
人流。车流。各种广告令人晕眩。广告里女明星永远是灿烂的笑和动人的妩媚。男明星是非凡气质和个性。他们引领着我们时尚的消费,他们是偶像。广告背后是这个时代的欲望和钱是城市的万能。手机店员工,滔滔不绝向顾客推荐各种手机。发廊妹倦意而慵懒。公务员端正地坐在电脑前,手里敲击着键盘。一药店,穿白大褂的服务员口若悬河,介绍中外性药,“滋阴壮阳,用了都说好”。正在修筑的高楼,农民工身上沾满泥灰,老板站在一边发号施令。穷人在垃圾堆里捡垃圾。
夜晚。情人们在幽暗的酒吧里,准备背着丈夫和妻子偷欢。豪华的宾馆客房,电话响起,“先生,需要按摩吗?”。发廊妹对陌生的过路人投以暧昧的微笑。腐败的官员在包间里公款消费。教授被商人请进洗脚房,那里的洗脚妹,编着号码,坐满了一间。简易的工房里,农民工吸着烟,想起了家。嫖客和妓女开始交易,妓院的老板盘算今夜的收入。作废的精子顺着污水流入河流。
狼孩
看电影《雪狼》和《林中喋血》/人不伤狼/狼也不伤人/人若伤狼/狼也必伤人/人对狼有恩/狼也必报恩于人/看来传说里的狼孩是真实的/即弃婴被母狼喂养大的事件是真实的/看来人和其它动物有着我们人类说不清的秘密和关系
拉煤工
在雨中/他吃力地拉着一板车的煤/披着雨衣/但他的头发衣裤都淋湿了/我撑着雨伞/走过他面前/一会儿/回望他/他身体前倾/那拉煤车的姿势/在雨里/像一尊雕塑
钓鱼
一市民/坐车到郊外/在河边/手里提些烤熟的牛肉/边饮啤酒/边钓鱼/悠闲地/这对于农民来说多么奢侈
短章(四十三首)
致布谷鸟
几声布谷布谷/那么亲切又如此清脆/想起女巫的话/那只布谷的叫声/我思念起了父亲/我望见那只布谷鸟的刹那/是多么使人美丽的期待/布谷布谷/这一春天的喜讯又淡出轻轻悄悄的伤感
故乡是一粒雪
十一月落雪/雪迷茫/土屋矮矮/山地高高/秋叶更红/二三只狗在原野奔走/故乡的气息越来越浓/故乡是一粒雪/落在土里/融进心里
汉族妈妈
——献给陈淑华老师
那会儿/我很是激动/如临春雨的惊喜/又像盼见了我的生母/ 我欣喜得停止了说话/在众人里/我的目光搜寻/她那熟悉又陌生的身影/她认出了我,轻轻走过来/双手握住我的手/轻轻叫唤我/我幸福得像是她的儿子/知道她要见我一面而电话周折/她这样牵挂我/我感动得有些愧意/我望着她/就像望着我的妈妈/那张慈祥的脸/使我许久的凝望,她的脸上有了岁月沧桑/我暗自说她是我的汉族妈妈/她永远慈祥,那会儿我眼眶湿润/
背枯蕨草的女人
临彝年/背枯蕨草的女人/出现在县城/这时年味越来越浓了/ 背枯蕨草的女人住在山地/山地的蕨草到了秋天/仿佛是为彝年而枯/背枯蕨草的女人/和几十年前一样/还是那样贫穷/我是背枯蕨草的女人的儿子/年的到来/并不那么使我盼望和喜悦/而是淡出丝丝的辛酸/自我离开家乡
孩子
孩子/我见您哭泣的时候/您是脆弱的/我的眼已含泪/孩子/您的父亲也是脆弱的/我眼泪是为一个生命的脆弱/孩子/我祝福您/连同那些脆弱的生命
深夜狗吠
深夜/狗吠/尔后/鸡鸣几声/好像是在村庄/狗吠沉落/夜迷茫
清风
清风吹过脸盘/脸真幸福/清风吹过山冈/山冈真幸福/清风吹过云朵/云朵真幸福/清风空荡荡游走/风也幸福
黄昏
安静/树静止了/风静止了/什么都不想/聆听树 和风的气息
牛犊
一只牛犊/可能刚几个月/还在它的母亲前撒欢的年龄/刚嚼动嫩草/被奔丧的一伙人赶着/鞭炮响起/它惊慌地乱了步/抬起头/眸子恐惧一阵/像要逃窜似的/却被绳死死的牵住
夜色
黄昏 渐入夜色/星星三两点/忽明忽暗/眨着眼/那么幽远神秘/夜空没有云/那么彻底的干净/望夜色/想起了在山村数星星的少年
晚风
晚风/归鸟/鸟语跟着夜/沉静/稀三两点/路上,现在只是我和儿子/正好
乡村教室
一间草屋/一张小黑板/几张破旧桌/几根简易石凳/孩子们衣裤单薄,规规矩矩/用惊奇的目光打量我们/我疑心那些孩子是当年的我/此时,那位年轻教师的目光充满了无限惆怅/这傍晚时分
月下
鸟声寂静/倏忽月色朗朗/月下的树幸福/树上的鸟幸福/路边的草幸福/草丛里的虫幸福/漫步的人幸福/点燃火把舞动的孩子幸福/推门月光而入是幸福
父亲的去世
父亲去世了/对他来说是解脱/对我来说是悲伤/对父亲的仇人来说高兴/解脱的人永远睡了/悲伤的人眼泪扑簌/高兴的像乌鸦嘻嘻然/我知道一个人的去世从来如此
麦熟
——记忆故乡哄莫乃拖
燕麦熟了/麦秆黄灿灿/麦穗沉甸甸/麦香飘溢/惹得鸟儿飞过也醉而停下/秋天也醉/麦子割收后/陡然有了初冬的荒芜
儿子和我
儿子夜睡前/有个习惯/爱紧紧地拉住我的手/放在他怀里/仿佛我要离开他似的/就像当年我睡在父亲身边
秋天和我
忽然/在这个秋天/我有个意念,有个比喻/我 多么像这个秋天/有几分荒芜和沧桑气/我觉得接近四十岁的人就是个秋天了/经历的经历了/成熟的成熟了/之后/该是荒芜和沧桑/但是,秋天还会回来,从春天开始/而我只有渐老/所以这个比喻是跛脚的
愁云
母亲脸上总是挂着一朵愁云/使我忧郁/而她微笑时/天空是明朗的蓝
米粒
对待米粒/应该像那些麻雀一样/每一粒都珍惜/可我每天总是浪费好多鸟的粮食/咦
羊事
一个山地民族/在高山生存繁衍下来/离不了羊/羊啊/我的族人有多少话儿要说
五保户过年
过年那天/村里/五保户阿加/坐在矮矮的土屋门前/哪里也不去/哪里也去不了/她坐在门槛发呆/还是想着我们想不到的事情和问题/而另一五保户拉几/在县城捡垃圾/好像过年和他无关
快乐
我出差回来/去幼儿园接儿子/儿子一看见我/说,“爸爸,爸爸”/立马跑过来/像一阵轻风/又像一只羊羔/紧紧的靠在我的怀里/幸福地又跳又欢/还不够/又扯又抓我的衣裤/害怕我又出差离他而去
妈妈
妈妈/我真是不孝/我只有远离你的时候/想到为你哭泣/妈妈/我真是不孝/在我幸福的时候/却忘了你的不幸福/妈妈/我真是不孝/我回去看望你越来越少/妈妈/我真是不孝/我从没给你买过一件衣服/妈妈/我真是不孝/还使你为我流泪/妈妈/我真是不孝/你却没一句怨言/妈妈/我真想为你痛苦的哭一场
在雨中
在雨中/一个人担心一个村落/有一些房屋倒塌?/在雨中/一个人活得苦涩/村庄的人比一个人活得更苦涩
冬天
冬天/冷啊/我在县城盖着被子和毛毯也冷啊/而在村庄里没有柴火的农民 也没有被子的农民更冷啊/柴火热火/火塘热乎/窝在燕麦秸垛里暖和/那是童年的故乡——/冬天的哄莫乃拖
水滴
像眼泪/水一滴/一滴 一滴/就这样滴进桶里/我上卫生间小便/把桶里的水倒来冲槽/那些水的眼泪痛苦而悲愁/我感到罪
一朵暗处的花
一朵暗处的红花/很小/在冬天/显得冷艳/使冬天看上去更冷
菊
门前/两株菊/花同时在九月放/ 在初冬的一早晨/败了/蔫了/而不是枯/菊花是被寒冷收走/而不像春夏的花被太阳和风儿收走
雪粒
雪早在上个月就落在高山/使人惊喜/仿佛是人间的童话/遥远又逼真/可是经过一段时间/雪的印象又变得模糊/更像童话消逝/现在,眼前一粒一粒的雪/在飘/空气像是洗过/清冽如水/孩子们的脸颊个个高原红/像是冬雪吻过/这么好的景致
盼雪
是冬天了/谁都在盼雪/冷不是冬天/雪才是冬天/大雪纷飞/雪粒如盐/雪落如花/雪呀
雪族
雪/圣洁的雪/想起了《勒俄特依》里的雪子/雪子/上天飘落的雪子/飘渺而轻盈/雪族的后裔/我的灵魂如雪之飘/雪带来远古的悠远和气息
雪天
土著的族人穿了披毡和擦尔瓦/像是把冬天穿在了身上/又冷又厚
雪就是雪
那个古人怎么把雪花比喻为梨花/那个古人把冬天混为春天/雪就是雪/哦/雪后是春天了/所以,那个比喻也是对的
冬天
雪后的清晨/阳光明澈/仿佛穿透一切/天蓝,渐入深邃/又一望无垠/刚才山际的一溜云,也消逝了/山地空寂/人语一两声飘来/白杨树叶,一 片 两片 三片坠落/一个人坐在椅上/那么安闲与淡然
梦中的喜鹊
喜鹊/五六只喜鹊/晶莹剔透的喜鹊/突然飞进梦中/仿佛是神话/梦醒/我宁可相信这神话是真实的/我相信在另外空间存在梦里的喜鹊/现在/每次看见有喜鹊飞过/我就想起那晚梦见的喜鹊
清水,我怎么忍心
像眼泪/一滴 一滴 一滴/落进桶里/这样晶莹清澈的水/我怎么忍心将它倒来冲我的尿槽/水是乳汁/我怎么忍心/想到这个问题/我感到痛和罪/仿佛我只有跑到郊外尿/这样/我才心安
朵洛荷
火把节/彝家阿都妹子/服饰艳丽而华贵/银佩丁冬/体态优雅而端庄/右手撑着黄伞/左手拿着围巾/一条条相系的围巾/围成圈子/歌咏“朵洛荷”/一把把黄伞像一枚枚秋天的黄叶/一条条相系的围巾/像一道道水波/裙摆如风过荷叶/歌调悠扬/使我仿佛回到了远古/人类从来就离不开火/所以歌咏火有了火把的节日/那些“朵洛荷”的彝家妹子/美丽而矜持/使我心动。
注:“朵洛荷”是歌咏火的彝音译,“阿都”是彝族的一个方言
乡村
夕阳沉落/把满天的云彩给了天空/四山渐渐由明而暗/把柔美给了大地/疏林寂静/炊烟袅袅/稻穗正在抽出/一两声鸟啼/三四声狗吠/五六声牛哞/蛐蛐儿叫唱/风儿徐徐/八月把这一切献给了乡村/那些漫步或归来的人们/正感受黄昏的恬静与幸福。
羊事
羊/是另一个平和温顺的代名词/它永远低调/即使站在高高的山巅/它平和温顺的降世/又平和温顺的死去/羊这一生/唉
黄昏
艾草和蕨割来/铺在院子里/草的清香味如烟弥漫/混着羊舍里的羊粪味/夏日的黄昏/云彩染红天际/大人们坐在院子聊着轻松的话儿/在村庄上空洇开
土豆
土豆/开出了花/像山妹子/羞涩矜持/那么多的山妹子/裹着绿巾/一朵朵笑/给了我那么多的暧昧
八月十六月儿圆
那个美丽的月亮/照在我的天井上/洒下幸福的清辉/我幸福的仰望
2006年1月,在故乡
薄云淡雾后/阳光灿烂/高地的故乡/天很高很蓝很深邃/一只云雀一两声叫喝/在故乡的土地上行走/五六两的惆怅飘来/离开了故乡这么多年/何苦还要回来/风徐徐吹过脸庞/躺在冬后枯黄的茂草上/感觉久违的故乡/每块土地 每粒尘/每棵树 每根草/每块石 每丝风/每朵云 每缕阳光/都还是那么熟悉 亲切/在心中暗暗道一声“故乡”/一二两辛酸的气息从心底漫出/望一望那些废弃的残垣断墙/分明村庄的人们搬出几年了/在我曾经的院子/那些树,分明故世多年的父亲还在/村庄里牛羊鸡狗全不见了影/天空寂寞寥廓/故乡,再也留不住我/夕阳西沉/回望故乡,更添几两伤感/故乡/在我后面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
附:彝人断章(文化散文)
彝文
彝文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彝文的发明距今有多少年?二千年,三千年,五千年,更长。彝文是通过毕摩(经师)经书这个载体传承下来的。最早的古彝文字可能就是刻写在龟板兽骨上的甲骨文,作为占卜祭祀等,现在依然盛行的毕摩用羊骨卜的文化习俗里,可见端倪。而那些被发现的刻在石岩或挖掘出来的文物里刻的古文字的一部分,据说掌握古彝文字的毕摩可以识读破译,最先发明彝文字的那个人是个毕摩?他一定创造这些表意的象形文字来祭祀占卜等。他是个智者,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他画下来的东西,画什么便像什么。这些图形后来渐渐简化,使其更让人能记能写。那些彝文字后来又被毕摩刻写在木板,竹简,羊皮,牛皮上。我看见了雷波籍世袭毕摩吉木阿龙珍藏的祖传皮书,布书,纸书,铭文,竹简,骨书和木牍。
那些皮张书,竹简平时藏在木头,或在山洞里,非隆重念经做法事时才取出来,用毕又藏之。历史便在尘封启封又尘封又启封的各种经书里舒卷弥漫。一些与我无缘又被彝人代代相传的毕摩人物,昊毕实楚、提毕乍穆等一一从幂幂中朝我们而来,他们手执法扇,席地而坐,摊开经书,口里诵念有词,诵声阵阵,回荡在天地间,带着远古的气息。同时,那些我们看不见的护法神,如人神结合的支格阿鲁,如支格阿鲁的助手神孔雀“苏妮伍勒”。幂界里的鬼怪、女妖,如紫兹妮楂似乎在我们身边忽隐忽现。
彝语
彝语和彝文的古老,在学术界得到了认可。但是,它只在几百万的彝族人中使用交流,甚至它的使用范围在越来越小。那些在城市(即使一座小县城)里,生活工作的彝人们要迅速把母语忘掉,在汉语君临天下的社会环境里。那些在城里长大的彝人他们操一口流利的汉语,穿上西服,全然是汉人,彝语在城市里迅速地瓦解崩散,说彝语的人越来越少,除非在山村里。那些在城里出生的彝人,平常的彝语礼貌用语,说起来特别生硬,常常被村里的族亲笑话和担忧。当一种母语,使用交流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只有一个人使用时,这个民族就只有一个人的民族,这个民族就是一个真正的孤独的民族了,这个民族就是自行消亡,就像历史上的鲜卑,党项、匈奴等等。什么独特的又多元的文化全然成了历史。
在彝族文化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而迅速瓦解崩散时,作为一位彝人,是有些悲哀的。
彝服
如果问彝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我认为彝服以藏为美,以含蓄崇尚自然为美。彝族女性的服装穿得严严实实臃臃肿肿的,它全然不同于现代都市女性服饰讲究突出身体曲线,双胸丰满,腿长腰细,暴露性感为目的。所以从服饰来看,彝族崇尚含蓄内敛之美。一个姑娘若穿着暴露为目的服饰,在过去必遭到族亲的唾弃。彝人崇尚内敛含蓄委婉之美,而不追求张扬。虽然现在彝人的节目里,表演者着装绚丽多姿,多少给人以张扬的味道,其实又是内敛。那些服饰的色彩和纹案里,体现了崇尚自然的文化元素和审美趣味。
近几年,在西昌举行的火把节,在美姑的毕摩节,在昭觉的彝族服饰节,在雷波的彝族民歌节,彝服艳丽大放异彩,常常将初来乍到的外地游客的目光吸引去了。这时候,一个民族的智慧,突兀显在了服装上。男人的英姿飒爽,女人的典雅高贵,亭亭玉立,娥娜多姿,美仑美奂来形容是一点也不为过的。那位二十一世纪三十年代末冒险闯入彝区的俄罗斯探险家在他的书里《彝族首领》对穿著彝服得体而优雅从容的彝族女性叹服不已,新鲜不已,就像书里对杜鹃(索玛)树花乍放时的叹服惊艳。
有人说彝族女性的服装极似满族女服。也有人说,彝族男子的大裤脚服饰极像日本男人的服装。也有人说,彝族姑娘形似瓦盖的头帕或形似荷叶的帽子和藏族女性的头饰相似。
但是,彝族男人头饰高耸直指蓝天的英雄髻,和披毡(袈史)擦尔瓦(瓦拉)是这个民族所独有的。
通过电视,外人似乎认为彝族天天就穿那些美仑美奂的彝服。其实,那些绚丽的彝服因为臃肿不适现代人生活而缷下了。这样,彝服在城里似乎只为展示而存在。一位彝人,离世时,要穿上彝服盖上“袈史”而火化去先祖那里的。除非这位彝人完全异族化了,除非他的血液里不再流着彝人的血液。
在云南楚雄彝族博物馆
一卷卷发黄的经书。破损的,似乎经微风一吹便破烂如烟雾尘埃弥漫消失。它在玻璃柜里面轻轻卧着熟睡了,就像一位历史老人,苍桑悲凉。醒来便有说不完的故事。一卷卷的经书,经历了怎样的人事,经历了多少是非,经历了多少褶皱的山。 我在它们面前轻轻挪动脚步,怕惊醒它们。我望见一卷卷的经书,心里便在落泪,是感动还是什么。
十月太阳历
一个月36天,一年十个月360天,余下的5.6天作为过年。现代高科技测算的太阳回归周期与彝族天文历法误差细微到小数点后面去了。尘封在大山里,尘封在毕摩经书里的十月太阳历,它的发现震惊了世界,就像第一颗卫星上了天空。
那些在《诗经》里出现的“一”“二”“三”……“十”,汉语里常见的“三十六”(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七十二”(如“七十二行行出状元”),《水浒传》里英雄“一百零八”,这些神秘的数字被彝族史学家轻易地解释开来……
在云南楚雄彝族十月太阳历广场,我看见了十根擎天柱,我看见了彝族先哲的智慧,我看见了那些彝族史学家如刘尧汉等老人为伟大的发现在川滇大山付出的汗水与智慧。我看见了一个民族曾经的智慧与伟大,它内敛不张扬,它封闭而睿智,它弱小,却以弱小捍卫强大,在历史纷争里,在重重叠叠的山地生存环境里。
毕摩舌舔烧红的犁铧
一块刚从火炭里烧红透了的犁铧,经毕摩几句咒语,犁铧仿佛就变得服服帖帖的,在毕摩的双手及口舌的触摸里,仿佛触到的不是火,却是普通的金属。但刹那间听得见咝咝的声,看得见冒出丝丝的烟。如果是一个凡人,那舌早已烧成熟烂了,毕摩又念几句咒语,又舔了几下,那块烧红了的犁铧还在咝咝地冒烟。此刻,毕摩是在凡界通向天界神灵或幂界鬼怪的使者。他的魔咒就像神话里将不可思议的东西变成了现实。他的舌变成了青紫,但也还在舔那块依然火红的犁铧。彝人与火是那样亲近,一个民族与火是那样亲近。毕摩食火,难道毕摩是火神赐予了神力?那几句简单的咒语,让肉身的毕摩超凡,验证了我们无法解释的某种神秘。但是,他毕竟感到征服那块火红透的犁铧并非那么容易。他“飞飞飞……”地吐出几声气息和溅出唾沫星,脸色晕红,感到紧张,是超凡的紧张。随即用手将犁铧置在地板上,几次赤脚踩滑那块烧红的犁铧,几次“沙沙”声响,观众一片寂静,叹服。施法完毕,将犁铧丢进了一盆冷水里,水咝咝咝冒出青烟,热气氤氲。或将一张纸放在那块刚落地的犁铧,纸便立马冒烟燃烧。
在云南丽江看彝人的“太阳火”,那位来自凉山的毕摩食火的法力,让我遥想传说中一代毕摩宗师阿蜀拉则,在成都斗法,毕摩放入蒸笼活蒸,却变为冰人,或路过昭觉木佛山便施法引来泉水的事——是传说的历史,还是历史被传说?
毕摩食火的表演,在过去肯定不是表演张扬,或许是请神灵来驱邪袪病消灾。如今,毕摩堂而皇之地走上台,面对观众表演这种超常术时,仿佛那些内敛不张扬,充满了无限神秘的力量也似乎逐渐消失。
火把节
小时,每年火把节来临时颇为兴奋。除了得到好吃的(譬如吃上羊肉鸡肉),就是村寨男女老少的欢乐。过火把节,几个夜晚,村寨里我们这些孩子舞起用枯蒿,柳叶捆编的火把,口里说唱大人们教的“富人用腌了的公羊过火把,穷人用鸡过火把,土司用獐子过火把”,那时隐隐地知道穷人、富人、土司三种人过火把的不一样,经济上的不平等,我们穷人的寒酸。幸好,我们山寨里的每一户人家都是穷人。
“火把节”彝语为“嘟在”(音译近似不准确)。小时候只知道过火把节是欢乐的,却不知道里面的含义。现在想来,“嘟在”这个词来看大意是“还火”或“火庆”,都含有对火的感恩之情,是对火的庆祝。是的,我们应该感恩火,火给了我们光明照亮了黑暗,给了我们温暖驱走了寒冷,给了我们热情消除了冷漠,给了我们欢快而忧愁消散了。不只我们这个彝族与火那样不能分离,我们人类都离不开火。就像希腊神话里那位盗取火种给人类的英雄普罗米修斯,我们崇敬感激普罗米修斯,我们感激火。但是世界上似乎没有哪个民族每一年像我们这个民族有庆火的节日“嘟在”——其实并非彝族四个方言区的人们都“嘟在”,像“日喏”这个语言温柔含蓄的方言区的彝人就不兴。这是有其不过这个节日的理由的传说——很多民俗民风就这样与传说关联——其实云南有些少数民族也过这个节日——那么我们和他们有着同样的传说,有着同样的习俗渊源?
夜晚,手擎火把舞动,山寨的沉寂一下欢腾喧闹起来。山山寨寨的火把舞举游动,是希望,是光明,是憧憬。
朱自清先生在《蒙自杂记》里这样描述“蒙自有个火把节,四乡是在阴历六月二十四晚上,城里是二十五晚上。那晚上城里人家都在门口烧着芦杆或树枝,一处处一堆堆熊熊的火光,围着些男男女女大人小孩……四乡那些夷人,该更享受这个节,他们该更热烈的跳着叫着罢。这也许是个拔除节,但暗示着生活力的伟大,是个有意义的风俗;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
梦见支格阿鲁
那个夜晚,我梦见了彝人传说里的支格阿鲁。他身姿英俊,披着薄如轻纱的黑色“瓦拉”,头缠黑色的头帕,黑色的英雄髻直指苍穹。他坐着他黑色的神马“斯木都垫”,在蓝天下乘一朵白云。当时,我激动得停止了语言而仰望凝注,仿佛我与他是几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修来的这样一次梦缘。那个画面清晰得纤尘不染,如上帝洗过,我在梦里沉浸激动,仰视族人传说里的人神结合的英雄,毕摩的护法神,就是那个彝族美丽善良的女性蒲嫫妮日和神鹰的儿子。我幸福沉浸在那个梦里的画中。可一会儿,却消失了。这让我颇为怅然。为什么这样美丽的画面片刻消失了?仿佛那是神的召唤与安排,仿佛那是天机不可泄漏。但这样一个美丽的画面,这样一个神秘的天机,虽然就那么片刻,却让我幸福一生。
博什瓦黑岩画群
A、那位王子,骑着俊马,气度非凡,高贵优雅从容,这是古代王者的风范气度。他的后面是随从和随犬,随从神情步态安然又紧张,随犬疾步尾随王子显得府首听耳。后面还跟着随从和随犬,却没画完。我在这块石刻前和其他人一样凝神看望。那些和我一样的现代人面对岩画里的王子,或王子的随从,或随犬,或那些没有画完的部分,各种猜疑在那刻产生。为什么王子由北朝南而行,为什么尾随的部分没有画完?王子是经过了这个山麓的,被现在的当地的彝人称为“博什瓦黑”(山麓下)的这个地方的。他从何而来,到何而去?他是南诏国王?各种的谜团。古代的王子是什么样的?服饰气度。那段遥远的历史,那个遥远的王子,他的风度非凡仪表气质让我这个现代的彝人拉近了和他的距离。那位刻画岩画的艺术家或大师,把一位王子的优雅高贵从容的气度给了生活在这里的彝人,给了外人,给了世界。同时,他把精绝的刻画艺术留给了后人。啊,多么精绝的刻画艺术。
这幅王者出行图。从“博什瓦黑”归来后的几年,我才发现我中学历史教材有这样的一幅。哦,历史就在我的大山里,就在我的眼前,就在我的家乡。
B、哦,那位摇法伞(彝语“其克”)盘腿而坐,头发蓄有像彝族男人发式的男人,是一个彝族毕摩,他肯定是个毕摩。他席地而坐,面朝北方,一手拿着经书。在他右手侧前与他未一步之遥的是只俯首贴耳的狼,不是狼?是另一界的神兽。它是听见了毕摩念经的召唤而奔来,在毕摩前显得顺从依附,竭力表现出对毕摩的忠诚和顺从听耳,也竭力地表现它并非是凡物。它颈脖上的项圈饰物丁当。而毕摩右手边的上空飞来一只鹰,还是鸽子?那只鹰,抑或鸽子凌空飞翔,朝毕摩飞来,那一定是毕摩延请召唤来的神禽。
这是毕摩手执法伞念经图。那位毕摩的坐相,酷似现在凉山彝人毕摩做毕时的坐相。几百年前,在南诏王统治时期在这里在这个叫“博什瓦黑”的地方已居住了彝人。几百年前,那位岩画上的毕摩是阿苏拉则?他一定是位非凡毕摩,在当地。他手摇法伞念着经书,为那位王子消灾袪病?那位古代的毕摩,他又是现在的毕摩。
C、那些好奇而来的凡人呀,止住你们的脚步,请不要往这块岩石背上踩,那是古老的艺术,那是教人向善的佛。那尊佛像,他面南侧睡,在这块岩石上占了突出主要的位置。一尊侧卧的佛像岩画,是我第一次所见。我一不小心,踩上那块岩石,端详岩石上刻画的是尊佛像时,让我这颗尘世的灵魂在颤抖。佛呀,请原谅我这个无知而卑贱的凡人,请宽恕我的罪, 我的莽撞,我的闯入。我端祥那是尊佛像后,因对佛的敬畏而让我一会儿就下了那块岩石,我站在岩石的下侧地上,仰视凝注佛像的睡姿。佛像的睡姿,让我许久凝目。一块岩石上刻画了一尊巨大的睡佛,那位艺术家的用意一定是表现佛的大智慧,大慈悲,大善大美的境界。大佛的下侧,还有坐佛。那是人心向佛的用意?
在这块现在叫“博什瓦黑”的山麓下,好几块岩石都出现了錾刻佛像。那时的古代,是唐代,是宋代,还是以前?那时佛教已深入了凉山这块地方。凉山,古时的凉山。
D、神龟图,麒麟图……余下的几块岩石画像,给我们怎样的想像和思考空间,是古代唐人,宋人?留给我们对古代的迷团,包括历史文化哲学宗教地理习俗等。
紫孜妮楂
毕摩经籍诗文里记,那是远古时候,是天空白昼有六个太阳,夜晚七个月亮照耀的时候。兹敏阿基带着人马猎狗去狩猎,从密林里追出一只花白獐。追去逐来,经过崇山峻岭,幽谷险河,兹敏阿基张弓射去,花白獐不见。兹敏阿基的军师莫克得智在另一处又张弓射去,花白獐不见。兹敏阿基的武将罕依滇古遇了白獐,白獐哀求逃奔,却被射死。獐子死后,却亡灵不灭,变成一只鹿,被猎狗追到一棵大红花树,猎人张弓射去,却出现一位绝世美女,就是紫孜妮楂。
紫孜妮楂后来与另一彝族部落首领阿维尼库一见钟情,结为夫妻。第一年紫孜妮楂是花容月貌的妻。第二年紫孜妮楂是聪慧能干的贤妻。第三年却变得凶恶无情。第四年阿维尼库生了病。紫孜妮楂为了给丈夫治病,变成一只獐子去武则洛曲雪山采雪。
在紫孜妮楂出门后,请来了毕麻念经作法。因毕摩的诅咒,紫孜妮楂变成了一只褐红尾的山羊……那只山羊后来在毕摩的指使下,被箭刺杀,捆缚起来丢入崖洞里。那只山羊被水冲到河中,被不知情的人们剥皮而食。结果吃了那只山羊而致死的人变成了害人的鬼。于是,毕摩说鬼的来源是紫孜妮楂。
这个凄美而悲剧的紫孜妮楂,由白色的獐子而变为美丽的女子,由美丽的女子变成了害人的女妖。这个传说里的美女,她的美艳却听来让我惧怕战粟而几乎毛骨悚然。这大凡与她的害人有关。
传说里的女妖都长得美丽无比,为毛色美丽的动物如狐狸所变。毛色美丽的狐狸或獐子幻变为害人的女妖。人们似乎害怕那些光鲜艳丽的女子,诅咒她们,仿佛她们就是女妖的化身。
紫孜妮楂,如果只听这个名,而忽略或忘掉那个凄美而悲剧的女妖故事。“紫孜”或是一鸟名,“妮楂”是美女之意,连起来讲这个美女像紫孜的鸟儿一样美丽,动人又亲切。在我的老家有一种山崖鸟名叫“紫孜瓦沙”,那种鸟儿羽毛美丽。听到紫孜妮楂的故事,那种“紫孜瓦沙”的鸟儿仿佛也是女妖的化身而使我毛骨悚然起来。
紫孜妮楂,一个美丽的名字,竟成了一个女妖的名字。凡人心仪那些外表艳丽的女子, 那些艳丽的容貌却藏着魔鬼的思想,所以凡人又怕那些艳丽的女子。
彝族说唱艺术“克智”二人转
彝语“克智”(音译近似,不准确)里“克”是嘴巴之意,“智”是移动之意,连起来就是移动嘴巴说唱辩论之意。
山村彝人的婚娶嫁丧,常常举行“克智”说唱论辩二人转,引得男女老幼围而观之,不时评论之,笑之,为沉寂的山寨带来了几分热闹。
小时候,在山村里,见“克智”说唱论辩表演,只是围观高兴,却大多不知论辩说唱的内容,走进城市后,很难赶上这种表演了。想来,自己身为彝人,只是个躯壳,是一个名,思想灵魂里早已生疏了彝人的许多东西。就像这个说唱表演,太多的彝人文化在我思想处越来越陌生,使我越来越像个外族人。此刻,我才恍然意识到我不自觉或自觉地丢弃了我的族人的古老的许多优秀文化,仿佛我背离了我的先祖,背离了我的民族,使我感到羞愧与难过。当我回首自己三十多年的生活,或者再次进入山寨彝乡时,让我感到我已经丢弃了什么,丢弃在了大山的褶皱里。
“阿米子”或“阿咪子”
外地人尤其是外族人到了凉山,称呼彝家姑娘为“阿米子”或“阿咪子”(歌词和有些文章常常写成这两个词)。“阿米子“、“阿咪子”是“阿妹子”的误写。
凉山彝语称姑娘为“西来”(音译近似),而并非“阿米子”。汉语“阿妹子”是一个亲切的称呼,却不知怎么成了“阿米子”或者“阿咪子”?
《指路经》
彝人死后,形灭而灵魂不灭。卷帙浩繁的《指路经》记“人死有三魂。一魂守灵牌,一魂守坟墓,一魂归祖先”。那个祖先居住地叫“莫木蒲古”。那里是“上方有山好牧羊,山下有寨好居住,寨下有坝好耕作,坝中有地好赛马,坝下沼泽好牧猪”富饶之地,是“寨上放牧带麂来,寨边砍柴带脂来,寨下背水带鱼来”,“不懂有人来教授,不识有人来指点”……的理想乐园世界。
彝人死后,生者与死者相隔阴阳两界,而生者悲痛哭丧唱丧。但死者火化后由祭司毕摩超度念《指路经》,送亡灵沿着先祖迁来的路线,到祖先居住的那个世界乐园。所以彝人对那些吉死的人的死亡观又是豁达乐观的。生即是死,死即是生。
“烈火熊熊烧,你将火中葬。烈火熊熊烧,洁逝的你呀,烈火中永生。烈火烧头发,头发变青草,随着吹风生。肌肉变沃土,与大地共存。烈火烧骨节,骨头变石头,与山河共存。烈火烧气息,气息变成雪,雾色笼山川,与山川共存。烈火来烧血,鲜血化作雨,雨露滋大地万物生朝晖”。
一卷卷浩繁的经书,一条条曲折而充满艰险的乡路,一个天堂般美丽而诗意的祖先居住地。
彝人。我出生那天,我就逐渐地寻找走向那条回乡的路,我就逐渐地走向那个叫“莫木蒲古”的先祖居住的那个美丽的家园,那是彝人归宿,不管彝人迁徒了多远。
雪子
那本叫《勒俄特依》的史诗告诉我,我是雪子的后裔。雪来自天上。人的生命为洁白的雪所化,所以人最初的灵魂像雪一样洁净无污。雪落在地上,化成了水,雪水是清澈干净的,所以人最初的灵魂像水一样清澈干净的……
洪水泛滥时,那位彝族的部落酋长“阿普居木”带领族人迁徒。凉山彝族的两个先民父系部落古候、曲涅,从云南昭通“兹兹普吾”迁徒,渡金沙江,进入了凉山“苏祖博涅”……
那本叫《勒俄特依》的史诗经书,告诉我一位彝人从哪里来,又怎样来?她让我似乎了解了远古,却没有了解远古,就像她的诗句“宇宙之始,上没有天,下没有地”的混沌。我们的历史被神话,因为我们的历史太远古了。因为太远古,我们的历史在史载之前都是混沌的……
我是雪子,我是自然之子。我死后火化我在火中永生。“头发变青草”,“肌肉变沃土”,“骨节变石头”,“气息变成雾”,“鲜血化作雨”,我又归自然。无中有我,我中有无,我是雪子。那本叫《勒俄特依》的史诗告诉我,我来自自然,又回归自然。
鹰缘
远古时候,彝家姑娘蒲莫列伊在一棵大杉树下织布,天空上盘旋几对雄鹰,滴下三滴血,一滴落在她的头上,穿透了九层黑发;一滴落在她的腰上,穿透了九层衣服 ;一滴落在她的百褶裙上,穿过九层裙。蒲莫列伊因此而受孕,未久生下“支格阿鲁”。支格阿鲁降生于龙年龙月龙日。
大小凉山的彝人都知道远古英雄支格阿鲁射日月,造福人间的神话故事。支格阿鲁是神鹰神龙之子,是蒲莫列伊感鹰血而孕之子。所以支格阿鲁既有神性(能左手开银弓,右手抽金箭,射下五日六月,留下独日独月。骑上长翅的神马,降雷神,用铜网服雷电……),又有人性,娶了两姊妹为妻后,一直忙于制伏人间妖魔鬼怪,妹妹出于猜忌和嫉妒,剪去了飞马的三层翅膀,致使英雄葬身大海。支格阿鲁虽死,但他的神性降妖服魔的神力在彝人的传说里得到永恒。
在“苏祖博涅”(凉山)这块美丽而神奇的地方,上空盘旋一只雄鹰的时候,我们想到了那个神话英雄支格阿鲁,我们许久的凝望,仿佛我们在望着远古,我们思想着远古。
在“苏祖博涅”这块地方,我想邂逅一只鹰,是种幸福,是神的召唤,也是远古修来的鹰缘。
牺牲羊、替罪羊
在我的家乡,族人们如果遇到险恶的事而怕魂丢了,或生病去毕摩那里占卜说魂丢了要招魂,便请毕摩念赎魂招魂经。用柳树做神树枝,用洁羊做牺牲。火塘里烧红了石块,门前用做神树枝的残余枝叶和稻草烧起冒了浓烟。毕摩吩咐用烧熟的石块袪邪除秽,然后开始做毕念招魂经。温顺平和的羊被毕摩助手(通常是做毕那家人的族亲)牵着在堂屋在毕摩前的一侧。毕摩面朝门外,诵声阵阵,铿镪而有力。他请神灵告诉神灵用那只温顺平和的羊来为主人家招魂赎魂祈福消灾。牺牲羊也许知道它今晚会去幂界,它不知道的另一界,包括主人家和毕摩祭司也看不见的另一界。看不见的那一界是模模糊糊,恍恍惚惚的,是彝人先祖生活的那界,是天堂?那只羊孤独地站着或不时来回着,它“咩咩”叫了几声,它或许感应到了什么,或许没有感应到什么。它依然平和而温顺地面对死亡。它抖动全身后,先祖接纳它赎魂,被人拧死作了牺牲。它平静地看待死,走向死。它无私地在毕摩的诵经声里赎来了主人全家的魂。它成了“替罪羊”,它无私地奉献了。那刻,我明白汉语“替罪羊”这个词似乎来源于彝族毕摩 的做毕法事。那刻,作为彝人,我明白了人的高贵,也是人的自私。
《阿嫫妮惹》(汉译《妈妈的女儿》)
我是彝人。然而我在渐渐丢弃了我的文字,我在渐渐丢弃了我的文化,我在渐渐丢弃了我的习俗。
叙事兼抒情长事《妈妈的女儿》,诉说了妈妈的女儿从呱呱落地,来到人世开始,度过天真烂漫的童年,在劳动磨炼中长大成人,被迫嫁到婆家后哀怨凄苦的一生,彝家姑娘出嫁前的几个晚上同村的妇女好友陪伴新娘,呤唱这篇长诗,闻者无不动容掩泣。
小的时候,在山寨听到妇女吟唱这篇长诗时,就那么几句亦使人动容掩泣了。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它能触动一个八九岁的少年的思想,它能使 刚才热闹的场面一下变得寂静起来,它能使所有在场者动容欲泪,它能摄住感动所有在场者的思想灵魂。
长大时候,想再听彝家妇女吟唱《阿嫫妮惹》,却无缘了。那篇代代吟唱的经典,就这样被我掩没忘记了。她的唱词被我掩没,她的哀怨凄苦却在我心底沉着徘徊。得到那本汉译本《妈妈的女儿》时,就像捧读一位邂逅相遇的妈妈的女儿,内心是一阵激动与兴奋。然而,我翻读时,它不像是活着的经典,更像是坟墓里的文物。
那本活着的经典《阿嫫妮惹》,它只能在民间,我想像它在某年某月某夜的某个山寨邂逅它,使我如获珍宝。
看到一张署为“20世初叶的凉山彝人”的照片
那张照片里,那些人的面孔太熟悉了。他们面朝那位照相的外国人,个个身穿“袈史”(披毡)或“瓦拉”(察尔瓦),除站着的一老人,其余的都一律坐着。站着的那位老人缠黑色头帕,穿黑色“瓦拉”,嘴唇紧闭,仿佛一尊木刻。他的形象,让我疑心他是我家乡里那位还在世的毕摩,或者是那位毕摩的前世。不,那位外国人一定把它弄错了。我们生活在新的世纪,他却以为我们还活在古老,所以在新世纪初照的彝人照片说成是“20世纪初叶的凉山彝人”。那位站着的老人的前面是蓄有天菩萨的中年彝人,紧裹“架史”,他是我邻村里的一位彝人?他的头缠黑色头帕,英雄髻粗壮指向右侧,露出半张脸。照片的右侧第一人是位老者,穿宽大的褶皱的“袈史”,头帕的英雄髻细而长,高高地直向天空,他高高的鼻梁,他的脸庞让人想到大山的伟岸。照片左侧的第二位是个年轻的小伙,头缠白色的头帕,微张双唇,他让我想起我小学的同学。其余的人都一样裹披“袈史”“瓦拉”,仿佛那天是在一个冬天,或者一个阴雾的天气。他们的背景是一座木屋和一简易的婑小的杉木板屋(上面压了石块)。
这张照片,让我久久凝注。那些彝人,生活在古老与神秘里,也生活在现代与不再神秘里。那张照片里的彝人,我生活在他们中间,但是仿佛我又隔着他们几个世纪。那张照片,让我回到了过去,又生活在现在,恍恍惚惚,仿佛是在梦里,又不是在梦里。
带着彝腔说汉语的彝人
起初,我说汉语的时候,人家说我彝腔很浓,我觉得自卑。现在我说汉语的时候,人家说我带彝腔,我便不再自卑。带着彝腔说汉语,说明我是生活在彝区的彝人,我的彝腔像乌鸡一样乌到骨子里去了,我没有忘记我是彝人,我的父母我的宗族都是彝人。我的彝腔,说明我没有淡忘族人文化习俗。我带着彝腔,说明我热爱着我脚下彝人生活的这块土地。我的彝腔,说明我的族人,我的宗族还是把我当彝人看待,而不像那些生活在城市的彝人,族人说他完全像个汉人,也不像我的女儿出生在城里,说着流利的汉语,想说彝语却带着汉腔而让我和我的母亲见笑。
起初,我带着彝腔说汉语,人家笑我,我便知道我要努力改掉说好汉语。现在,我不再努力改变这种彝腔,我甚至有时自豪。
在火车车厢里,那些去打工的彝人,带着彝腔说普通话的时候,让我禁不住笑起来。现在,他们在火车里说着带彝腔的普通话时,让我感到亲切,而不是陌生,他们是和我一样生活在大山里的彝人。
神枝
砍折来的树枝和草,柳树、松树、竹枝、蒿草……。毕摩做法事用的树枝和草,被称为“神枝”。
读了巴莫曲布嫫的《神图与鬼板》里《神木灵力》才知道,在毕摩做法仪式里,神枝学问是那么多——用来抵补洪水泛滥时失去的一半经书,是代表宗教理念(如星座、神座、神路、神地及鬼位、鬼路、鬼屋等)形成一个相对的时空仪式场面,是通向神灵的中介(从而达到驱邪制鬼)。
在彝区,遇到有人砍来的柳树枝,那通常是毕摩做法时用来插神树枝的。那些被砍来的柳树枝,被外族人看是破坏树木,在彝族人看来那是通向神灵的神树。一棵树的树枝在两个民族里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毕摩做法插神树枝时,他是通向上天和幂界的智者。经毕摩之手一些平常的树木和草也变得神秘而不可思议起来。毕摩告诉里,这个世界是可知的,也是不可知的;是神秘的,也不是神秘的,就像他手里的草木,你不知道它在哪一天抽芽,哪一天落叶,哪一天就会枯死。
吉布鹰升:又名流水,生于1970年,昭觉县人,讲师,作品曾在《人民文学》、《散文世界》、《华夏散文》、《西部散文家》、《中国散文家》等刊物发表,入围《中国散文家》举办的“洁达杯”优秀散文奖,主写散文,偶写诗歌,著有个人集《昭觉的冬天》《彝人笔记》(《诗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