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上挺起的精神脊梁——读王红彬电影小说《永仁之恋》
作者 ​沙辉(彝族) 2019-02-14
原出处:彝族人网

  云南彝族作家王红彬,是一个在创作态度上十分真诚和接地气的作家,我所熟悉的他的作品,都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加上浪漫主义的情怀,既接地气又生动、坚实地表现出了自己所熟悉的乡土人文和精神世界的。由此可见,王红彬的创作成果,都是靠一个个坚实的脚印走出来的,他的每一步创作之路,都走得如此坚实,与自己脚下的土壤、那一片土地贴得那么近。王红彬对于生他养他的云之南那一片红土地,充满血浓于水的深情,因而对那一片红土地上曾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红色事业”和一切积极向上的、有意义的事物总是触动着他内心深处的那一根弦,激发着他创作的灵感和冲动,让他凭借胸中情、手中笔进行记之录之、抒之写之。从这一层意义上而言,说他是那一片红土地上犹如啼血杜鹃式的一位抒写者,我觉得并不为过。王红彬是一个脚踏实地进行创作的严肃的作家,是一个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担当精神的作家,他的作品总是植根于现实的土壤和生活的现实,因而总是充满并给人一种“现实”的力量。有时候,作家的功力和才气不一定体现在那些虚构的和完全靠想象创作出来的作品里,而是表现在对纪实性和非虚构的作品的创作上。这也就是说,最考验作家功力和才气的,往往是在对纪实性和非虚构作品上面。所以我觉得,瑞典文学院将201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白俄罗斯女记者、散文作家、擅长纪实性文学作品创作的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是非常正确的一件事,从它给了纪实写作者以最高的肯定这个层面来说,它的意义大过了把它颁奖给任何一种其它类型的最好作品的创作者。x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x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王红彬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中篇电影小说《永仁之恋》,刊发在《方山》杂志,是一部反映云南贫困山区少数民族教育历史、讴歌在那个艰苦年代下为民族教育贡献了青春年华甚至一生的“教书育人”的精神风骨的“深情回顾”性作品。《永仁之恋》的男主角梁青松原型,取材于楚雄州永仁县第一中学梁达松老师,他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教系,原籍广东信宜,不远万里来到云南边疆支教,一晃就是80年。故事写的是在云南教育落后,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奇缺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梁青松孤身来到国家级贫困县永仁,经受种种考验,仍矢志不渝地选择留下的感人事迹。该电影小说以永仁县的地貌山川、民族风俗为背景,全方位展现永仁的教育、文化等人文风情,是一部既有可读性,又有思想性,并且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它以纪实的、平实而又充满力度的笔法,描写了主人翁献身教育、并据此安家立命的故事,给我们描绘出了一个男人留于山间却又高于山间的精神背影,真实而生动地描写出了在那一片红土地上挺起的伟岸而让人敬仰的精神脊梁。x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x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小说中,上个世纪50年代,华中师大政治系1957届毕业生梁青松,凭着一个年轻人的热血和对教育事业的忠诚,积极响应党中央“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边疆去”的号召,义无反顾主动申请奔赴当时边远贫困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一中任教。而永仁,这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人口稀少、经济贫困、教育更是一穷二白,在这个一不小心就会踩到四方街上的“牛屎粑”的偏僻山旮旯,梁青松老师历经生活的艰苦、工作的艰辛、人生的磨难与起伏悲喜。梁青松面临的现实是,住的地方简陋,教学也很难开展,除了课本,没有参考书,学生基础薄弱,来自高寒山区的同学,甚至连普通话都听不懂,但一次次碰壁和艰难的生活没有将他击垮,反而锻炼了他坚强的意志,坚定了他留在穷乡僻壤的决心。尤其与这些贫困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打交道时间久了,他渐渐爱上了他们。这些学生家庭困难,出身贫寒,知识基础差,但他们想要改变自身命运的愿望,他们对知识的强烈渴求,深深打动了这个小时候也曾经历不幸的热血青年,他暗暗发誓一定与他们一起共渡难关。他不止帮助过一个贫困的同学,但毕竟,他的工资也有限,天长日久,轮到他下腌菜啃馒头度日了。恰恰此时,大跃进的炉火点燃了他的热情,他像当时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带着学生赶赴农村,开始了支援农忙、大炼钢铁,不分昼夜的劳作,再加上风吹日晒雨淋,终至疾病缠身,落下病根。这一切,被一个女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悄悄从家里给他包来热饭,放在他的窗台上,终于被他发现,这个羞涩的女同学说:“难道就允许你照顾他们,不允许我照顾你吗?”后来,这个学生成了他的相濡以沫的妻子。期间,梁达松有两次调回广东、两次调到攀枝花市、两次调到上级教育部门工作的机会,但他都主动放弃,把根紧紧地扎在永仁一中,为永仁一中和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x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x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化大革命时期,梁青松接受了更为严峻的考验。这期间,他的爱人生小孩,他也不在身边,他从农场赶到医院的时候,孩子早已出生。身体的摧残、心灵的痛楚、前途的渺茫,曾一度使他绝望……正是在他经历人世间非人折磨、人格羞辱的考验的时候,他接到了回广东的邀请,老家的领导说,你回来吧,家乡需要你,你也不用在那里受苦了。但他却说,我走了,这些学生怎么办呢?我可是答应过他们,一定要教他们到毕业的。甚至连妻子也劝不动他。这头远离家乡、支教边疆的“犟牛”,就这样默默地、没有任何要求地在一个边疆小县度过了他的50个春秋,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永仁的教育事业。一直到梁老师退休的时候,他也不愿意回广东老家养老,他深深地爱上了永仁这片土地。这时候有人问他:“你干嘛那么死心眼呢?那里又不是你的家乡,你却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他们?而且还在那里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不但被人批斗,还落下病根……你觉得这样的生活有意思吗?”梁老师说:“永仁虽然是一个贫穷落后的高寒山区,但孩子们一样需要教育,一样渴求知识。我是一名教师,给他们传授知识,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是我的职责。我之所以无怨无悔、愿意在这里呆一辈子,是因为我爱我的学生,这与他们是哪里人没有关系,与他们贫穷与否也没有任何关系……”x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x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电影小说《永仁之恋》平实而真实地描绘和再现了梁青松(梁达松)为永仁教育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一生的精神。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从文本阅读中我们可以感知到,作为梁达松曾经的学生,电影小说《永仁之恋》的作者王红彬从内心深处、精神深处对梁青松(梁达松)老师充满钦佩之情和真心赞颂之愿,我们在阅读中也感受到了作者在行文中对主人公进行真心赞颂的欢畅;但同时,作为一个成熟的作家,王红彬在写作《永仁之恋》时是节制的、抱有“作者的理性”。一方面,作者对所书写的对象熟悉、热爱和饱含深情,另一方面,又在笔下尽量客观和节制。可以说,王红彬在饱满的激情中却以客观和平实的笔触,生动再现了主人公奉献的一生,成功树立起了永仁教育的一座精神的丰碑,真实而生动地高举和刻画出了在那一片红土地上挺起的一道精神脊梁。x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x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报道,2012年1月,梁达松扎根云南山区50年的感人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随后,梁达松获颁云南省“云岭楷模”、全国道德模范提名等荣誉。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梁达松,又用自己退休金的三分之一设立了“凤凰奖学金”,奖励自己曾工作了50年的学校的优秀毕业生。他还四处奔走倡议社会人士捐款,把“凤凰奖学金”变成公共账户,让更多贫困的优秀学生受助。为改变边疆落后地区教育教学面貌,梁达松顽强拼搏,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他的坚守、顽强、隐忍和大爱、豁达的精神以及他一生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是厚重在永仁的民族教育历史上的丰碑,是猎猎作响在永仁的民族教育历史上的旗帜。x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x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王红彬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中篇电影小说《永仁之恋》,和其它成功的纪实性和非虚构作品的创作一样,是非常考验作者的功力和才气的:如果写得过于浮夸和虚构,就会落入不真实并且离题万里的窠臼,而如果写得过于平面化,则又会失去一定的典型性和感染力。在此部电影小说的文字描述过程中,比起那些奇幻的、玄幻的或阔大的小说,并没有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故事情节;比起那些煽情的、运用想象和修辞之能事的“艺术化”小说,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想象奇特的细节描写。但是,它就在一种近乎白描的“忠实性”记录和作者伸展有度、进退自如的平实性语言中,人物形象饱满、故事内容真实可信、艺术感染力十足,让我们在“很是接受”甚至是欲罢不能的阅读中被其深深感动。这就是真实性的感染力之所在,也是平实性语言所给我们带来的可信度和“值得信赖”。如何从琐碎又繁多的被记录之人的人生轨迹中真实而又“艺术”地展现被记录之人的事迹,体现出它文学的力量和生活的质感,这正是最考验作者笔力和智慧之处。读过之后,可以看出,王红彬写《永仁之恋》,是遵从了“事实的”即纪实性的,是极其“务实的”,他以一种非常平实的笔法生动地、艺术地再现了主人翁的感人事迹,在充分展现出人物的生活质感的同时展示出了文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充分展现了纪实文学的迷人魅力和纪实文学在现实与文学艺术中不可替代的价值。x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x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生活给文学以灵感和内容的源泉,文学的感染力和艺术性又给了我们的生活不无裨益的文学力量以及人生启迪。这就是文学产生的根源之一,也是文学存在的最大意义。文学不仅艺术化和“还原”、逼真地描述了生活,同时给生活和人心以“镜子”的作用、修正的作用和滋养的作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学的力量”,以及文学的意义。《永仁之恋》不仅仅描写了梁青松的一生是教育的一生、贡献的一生,更是描写出了在那个时代下的一代人的精神守望与坚守、生活付出与人生的收获与价值,并由此给人以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启迪,从而传递出一种社会正能量,弘扬了时代主旋律。x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x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以为,在当下这样一个“五花八门”和浮躁的现实世界里,那些就像王红彬一样,默默地下沉于生活与时代,脚踏实地,以自我的才气和努力以及一种“现实主义”精神的“本家功夫”,正大、正气、正能量而又超群地施展、发挥,书写出时代与现实的精神的人,要比那些以旁门左道、歪门邪道、花拳绣腿或者是魔幻术、虚幻术、麻醉术、灌醉术进行自我展演、自我搭台唱戏,写出一些像什么穿越、嘻哈和娱乐至死的稀奇古怪的作品的人值得让人尊敬得多。而不知何故,我在阅读《永仁之恋》的过程中,感觉王红彬其人非常像他所写的电影小说里的男主角梁青松,他们都给我“红土地上挺起的脊梁”这样一个很深刻的意象:他们从小就生长于这样的一片红土地上要么就终身留在了这样一片红土地上,并且一生献身于这样的一片红土地。所不同的只是,一个是以教书育人的方式,一个是以笔耕不辍的方式。就像梁青松是永仁教育、民族教育界上一个名副其实的“耕夫”,王红彬,也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字的世界里、文学的领地里,一直默默地、不停地耕耘着的书写着的“耕夫”。x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x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8-6-3夜初稿,2019-2-8定稿)x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x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简介:x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沙辉,彝族,1976年12月生,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18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班学员,凉山州文艺评论家副主席,盐源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诗集《漫游心灵的蓝天》《心的方向》两部,创作有几十万字的评论文,几部作品在出版中。 x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联系地址: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委宣传部,沙辉 收 ,邮编:615700x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电话:13795651096 ,电子邮箱:shahui197688@163.comx7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措扎慕 编辑: 措扎慕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