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高:离故乡最近的“彼岸”
作者 杨志高 2015-12-10
原出处:《云南法制报.交通安全周刊》
    他,是中国社科院的教授,是云南禄劝掌鸠河畔展翅远飞的彝家汉子,是我在北京求学时认识的朋友。至今,他那长发披肩奔走在京城大街小巷的形象犹在我心。 7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每每聚会喝酒,两三杯酒下肚之后,便自告奋勇站起来吟一首诗,一口蹩脚普通话让人一知半解,却让我感到暖意在心里徜徉。吟诗结束,他总是笑笑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我普老师说普通话。”7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敬佩他,敬佩他可以诗性地活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能够安静地坐下来吟唱一首诗歌,倾吐内心真挚的感悟。这样的生活状态现在已经为数不多了,更何况,他首先是搞严谨的民族学和社会学研究的。7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难以想象,那些诗性的语言从他笔下跳出来的时候,他是怎样的正襟危坐,还是“激动地脱下自己的衣服却全然不知”(一文友言自己写作时的状态)。7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诗集,2009年的时候,他送我一本《临水的翅膀》,散文组章里那首《幸福如那些看不见的泪水》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祖国颂”全国征文一等奖。7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们多年没有见面了,也多年没有相互问候过了。但我们曾有过相同的情结:在北京,遥远的北方,同样用炽热坚定的眼神回望故乡南高原的一山一水,多少次酒后的言语里也提起对故乡忠贞的爱,一样在北京里,想用自己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让世界听得见。7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而今,他依然在北京,继续诗歌和研究,我南回故乡,当了丽江一名交警,他成了我回忆中难以抹去的逗号、句号或者深藏心底的水晶石,而我,或许可能,也成为他那南高原诗语中可删除或者不可多得的那一句。7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说到诗,我曾有过死心塌地的喜欢,早期随意抒发自己爱恨情仇写的诗,现在回看,不禁脸红,大学时也系统学习诗歌理论,参加诗会,寒冷的冬天赤膊在北大未名湖畔大声朗读诗歌,最后也认为“诗歌已死”,当网络红起“梨花体”,也就是“口水诗”,全民诗人的时代好像使我离诗歌渐行渐远。对于普驰达岭的诗,于我,这是一个由人及诗的过程。7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次见到普驰达岭是2005年,在中国社科院,一眼看去他的办公室稍微简陋却堆满书,他让我看书,却都是些让人心烦的学术类书,怎么看也看不进去,也很难将他跟诗人联系在一起。后来,在来来往往的交流中,也逐见他的才气和凝聚在他骨子深处的民族情结、家园情结、南高原情结。7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阳光下,当我所有的想象抵达南高原,在月光下,当我所有的幻想抵达红土地的核心地带,所感知的爱与痛、快乐与泪水、尊重与平等,它们需要像呵护双眼那样去珍视:现实的故乡给了我肉体与生命;精神的故乡,给了我弥足珍贵的诗意的空间。”(《石头的翅膀》自序),这种空间上的分离、历史现实的交融、民族文化的危机意识造就他像一名开荒的老者般矛盾和劳累。7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开垦,生存的希望,也向环境交上罪恶的礼物;歇息,脚步却难以停止;向前,找不到离家最近的路。终于,他用诗的语言喊出了心声,足以安慰自己。7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普驰达岭的南高原情结在远行中硬朗,在忧伤中明媚。一边是北上匆忙的脚步,一边是日夜灼热的家园挚爱,他行走的脚步总在矛盾中移动,从最初“突入城市/我们就像一支迁徙的部落无以着落”(《木炭•彝人》)的漂泊流浪之感,到想“头顶蓝天/脚踏高原/手举太阳/用响亮的口哨/放飞一群群雄鹰”(《守望家园》)的家园之恋,既然恋家为何偏要远走、既已远走何需恋家的困惑之情跃然纸上。7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北京稍站稳脚跟之后,他开始用高亮的声音喊出:“其实啊/我就是那一粒被遗忘在瓦板房墙脚的木炭/需要温暖的人会点燃了我/不需要温暖的人会熄灭了我。”(《木炭•彝人》)除了发出声音,他开始考量民族历史,如《夷龙河上的歌谣》《我用石质的呼吸仰望凤家城遗址》《颂词与玛纳液池有关》等,他也开始行走,在大小凉山、金沙江畔、乌蒙山脉、红河两岸,如《走过凉山》《走进丽江》《红土背上的阳光》《鸟飞出石头的视野》等,“我守望家园的目光永远不会弃置于路上,我将在临水而立的审视和考量中,在吟行部族深邃文化的根基上生发临水的翅膀,飞翔的翅膀。”(《临水的翅膀》后序)7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故乡成他乡,他乡亦故乡,我想,离故乡最近的,只有两个时刻:一个是远走,一个在诗里。这是他给我最遥远亦或是最亲近的故乡情怀,那份深埋在心里,也显露在诗歌中的“浓情蜜语”。7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普驰达岭 编辑: 普驰达岭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