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作家诗性民族再出发
作者
吴梦琳
2016-08-23
原出处: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我与他们素不相识,但并不妨碍共同热爱、歌唱,载着光速旋转的时间。”这是彝族女作家鲁娟诗歌集《好时光》中的一句话,这本诗歌集刚刚获得第十一届“骏马奖”诗歌奖。
彝族有悠久的诗歌文化传统,至今还传承保留下大量知名的彝族古诗。四川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作家们创作出了大量根植于本土民族历史文化的优秀作品。“特别是现在的凉山彝族诗歌群体,引起了诗坛广泛关注。”曾四次获得“骏马奖”的彝族作家、凉山州文联主席倮伍拉且说。
诗性民族迎来新爆发
今年上半年,历时4年选编而成的彝族诗人诗歌选集《中国彝族当代诗歌大系》正式对外发行。书中虽然只选编了120位四川彝族诗人的作品,但据主编、彝族作家阿索拉毅估计,四川的彝族诗人至少有300多人。“彝族是一个有诗性的民族。数千年来,彝族人不仅把诗歌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在哲学思想的抽象表述上,更是极为精湛地使用了诗歌的艺术形式。毫不夸张地说,彝族是一个时刻把诗歌的形式与自身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民族。”中国作协副主席、彝族作家吉狄马加说。
吉狄马加被誉为彝族现代诗的标杆性人物,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一直保持旺盛的创作力。在他的影响下,诞生了一大批彝族诗人,并收获了“骏马奖”等国家级奖项。
凉山作家发星一直关注彝族诗人,并梳理了凉山彝族诗歌发展轨迹:上世纪80年代,是彝族当代诗歌的一个起点,受现代主义诗潮影响,开启了彝族作家的现代诗写作,随后有过一段时间的沉寂。进入21世纪后,又形成彝族第二个写作爆发期,随着彝族作家与外界交往更多,受到更多元的影响而在质与量上整体拓展了彝诗写作疆域。
根植历史也关注现在
“彝族作家群体在创作上的共性或特点,主要体现在关注生存现状、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等。”倮伍拉且说。
实际上,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等原因,以凉山为核心的地区,经历了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接跨越,短时间内社会经济的迅速变革,带来的一系列发展变化,成为影响彝族作家群的重要因素。
作为彝族作家群中为数不多的小说写作者,熊理博写作的彝族魔幻小说三部曲《玛庵梦》《虚野》《第三世界》,用充满魔幻色彩的笔调来描写世居于崇山峻岭之中的彝族先民。“彝族的族群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南方少数民族的许多消失了的文化。在古老神秘的彝族文化面前,我拥有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是别人无法理解的。”熊理博说,但同时,文学应该主动出击,作家具有向前看的使命,要直面社会生活现实。
刚收获“骏马奖”的鲁娟告诉记者,《好时光》是她的第二本诗集,是紧紧依托于母语世界和母语文明这一古老源泉的。“诗集描述了彝族古老悠久的信仰、进入新时期演变中的爱情、漫步时光的生命体悟、人生旅途中各种人文地理等。”鲁娟说,诗歌中既带有她与生俱来的民族胎记,也有她对于现在空间的思考和表达。
而去年底,彝族作家阿克鸠射的彝语散文集《温暖的火塘》出版发行。他则以独特的视野和笔法,解剖与考量传统文化以及市场经济下彝乡人际关系和道德风气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