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古老的民族,生也离不开火,归祖也离不开火;哭也离不开火,欢笑也离不开火。唱一首火把赞歌,跳一曲火把狂舞;火塘连着彝人的心,火把照亮彝人的路;温暖的火塘、袅袅的炊烟蒸煮着彝族人的岁月,一支火把在彝人手里永不熄灭!
——题记
彝族格言说:“年末就过年,岁末就过火把节”。年复一年,日月轮回到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当索玛花盛开于旷野,荞麦飘香彝家山乡,火光照亮崇山峻岭时,迎来了彝族火把节。
炎炎夏日,蝉鸣不停,杜鹃欢歌。稻花飘香,谷穗微笑;肥硕的牛羊在翠绿草甸里悠闲吃草,牧笛声时断时续;河水里的鱼儿是自由的,山岩边的蜂糖是甜蜜的;高二半山的空气中弥漫着燕麦、荞麦成熟的味道,玉米苞骄傲的挺起即将饱满的胸脯,以高傲的姿态回报农民辛勤的汗水。万物向上生长,人类向善生存。一个如金子般的节日悄然降临,赋予人们喜悦和希望。
农历六月二十四,是彝族毕摩不择的良辰吉日。火从石头与火镰里蹦出,圣神山间里走来,从远古流淌向未来。人们围着火跳,围着光笑,在火光中追溯着民族历史的记忆,折射着历经弥新的非遗之光。火把节,那是黄伞下美女如云的爱情之约—美丽盛会,灿烂的脸庞恰如一朵朵含苞欲放的索玛花,让人心旷神怡;那是低吟浅唱的“朵洛荷”,也是响彻云霄的“阿都高腔”,更是史扎悠扬婉转的“阿斯妞妞伙”,从远古传承至今。崇山峻岭间,繁星散落,火光在旷野间跳的更猛,舞的更野。山海、星海、人海、火海,仿佛天空被斯烂,抖落星辰满人间。神毕—“阿苏拉则”铿锵的祈福声仿佛萦绕耳畔,接纳一切幸福吉祥;神捏(巫)——“拉此俄觉”敲响如雷般的鼓点,驱走一切邪恶祸害。若有保佑神还存在,火塘边上会降临火神,后辈的祈福会应验,毕摩的咒语会生效,勇敢的灵魂所向披靡!
雄鹰盘旋在蓝天,骏马奔驰在赛道。江河穿梭于群山之间,险峰与平坝相连,与河谷相依。这就是美丽富饶的金色大凉山,仪态万方,钟灵毓秀,是火把节的发源地,火把文化的核心地带。
说到火把节,简要说其来历。相传很久以前,稻谷含苞之时,蝗灾肆虐,聪明的彝人们便用松枝、野蒿、竹杆捆扎成火把驱赶田中蝗虫,之后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彝人们便举着火把出门巡游,至此,彝人的这个古老习俗便有了它的名字—火把节。
火把节彝语统称“都则”。火把节第一天为“都则”,意为“迎火”。宰牛杀羊,祭祖祈福迎圣火,第二天为“都格”,意为玩火或耍火;各式的民俗竞技,活动精彩纷呈。第三天为“都沙”,意为送火,三天中的高潮,万人空巷,盛况空前。这三天蜚声海外,被称为“东方狂欢节”。
人海伴星辰,在这样的节日里,各种美好如期而至,各种爱情即将成熟。壮美的“朵洛荷”,斗牛、斗鸡、斗羊、摔跤、赛马,还有民歌联赛、民乐齐奏,让你血脉偾张、血液沸腾。传统的彝族选美场上,俊男美女养心养眼。夜幕降临,月琴声起,一对对情侣间四目相交,情愫暗生,火花四射,口弦声悠扬,暗处窃窃私语似有似无。因此火把节又被誉为“东方情人节”。谁也无法拒绝这样狂欢的海洋,云端的月亮似乎也不愿离开,想要守住这片欢乐的星海。
如果你来到彝乡恰好赶上火把节,热情好客的彝家人会牵起你的手跳上“达体舞”,端上美味的坨坨肉,甘烈的杆杆酒,与你一醉方休。这是一个成熟的节日,庄稼要丰收,爱情要成熟;这是一个治愈的节日,为你洗去所有的忧伤和烦恼,尽情舞蹈释放激情。跳累了,撸起袖子大块干肉、尝彝家烧烤,吃彝人千层荞饼;张开双臂大碗喝酒痛快畅饮,拥抱真诚,领略豪情。彝人的热情就如透红的篝火,让你卸下沉重的包袱,涌向欢乐山泉,就这样一直流淌,永不干涸,传递下去,传播开来,弥漫四方。高歌一曲《阿惹妞》,身着“丹红扎妮”彩裙的美女会闪现你身边,微笑在你身旁。
希望的火把照亮每位奋斗者的前程!火把象征光明,象征希望。火把不灭,希望永在;奋斗不熄,成功会有。今年彝族火把节邀请函已发出,你确定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