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濒危的彝族古村落——羊槽子,位于盐源县黄草镇黄腊沟村四组,海拔3000米左右,因在这个地方最先拓荒者的大脑中最深刻地印象是一根给绵羊喂盐水的长长的木槽而取名为“羊槽子”。这个村落的人们还在传说,彝族最先来到这里时,这里居住的是一种语不相通的以畜牧业为主的叫“塘固塘尔”的民族。最先来到这里的彝族就是捡拾这种民族遗失在山野的绵羊来发展牧业。
最先来到这个村落的彝人,是从昭觉县境内迁移过来“黑惹”姓氏,后来因这个地方草场丰美而畜牧业闻名遐迩,通过同姓的家支和姻亲的关系,从盐原县的大草乡、大河乡等地的黑惹、阿陈、简潘等姓氏也随之迁来。民主改革期间,这个村落就形成了一个居民安置点。
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后,这个地方因海拔高、离城镇远、交通不便、就学看病难等原因,有想法和门路的人户都往条件比较好的地方搬去了,但一些农户因经济困难、故土难离、没有去处等原因,仍然固守在这个村落。
这个村落以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沟而植物的种类、土壤的色彩、冷热湿度等随着海拔的升降而阴阳泾渭分明。背面是阳山,南面是阴山;背面是红土壤,南面是黑土地;背面是杜鹃花,南面是索玛花;背面是松树林,南面是华山松松;背面是青冈林,南面是桦树林;背面是实心竹,南面是空心竹;背面的红土壤上种的是青稞和大麦,南面黑土地上种的是苦荞和燕麦;背面的冬季阳光照耀时,南面的冰雪阴冷覆盖;晴天往高海拔的东面牧场上放牧,雨天往西面低海拔的松林里放牧;清晨阳光最先染红南面的祭神山,傍晚落红最后一抹停留在背面的跑马山。这个彝族古村落的住房选址就在背面阳山的脚下。粮食中的苦荞、牲畜中的绵羊,是这里最为美好的敬神品。羊毛披毡是这里不分季节与阴晴的随身伴随的物品
这个村落的人们也向往彩瓦砖房、平顶高楼、家用电器、摩托车子、好的教学质量、好的医疗条件、好的水泥路……但这个古村落至今还不通公路,住的仍然是传统的竹木结构的瓦板房。这个村落的上方东面是有待开放的因丰茂的牧场、五彩缤纷的牛羊、奇花异草、种类繁多的索玛花、密集的竹林、雄奇壮观的山峰、奇形怪状的岩石、高大的冷杉林、种类众多的杂木树、品种多样的菌类、稀有的娃娃鱼、珍贵的禽兽、名贵的中草药等而著称的——大药塘风景区。
羊槽子这个彝族古村落,是从盐源县黄草镇走往“大药塘”风景区最捷径的必经之地。徒步或骑马经过羊槽子这个彝族古村落的城市旅者们,看到这个蜂房般密密层层、重重叠叠,已经很难见到的竹林结构的冷杉瓦板房村落时,手机和相机的镜头总时对准这个彝族古村落闪光响亮。可城市的旅者们收藏和讲述的是这个彝族古村落面临濒危的瓦板房的表面和形式。其实透过这个彝族古村落瓦板房的表面,里面还有很多外人不知道的彝族传统建筑、民风民众和历史文化。
一、竹木结构的瓦板房
从远处把目光投向这个古村落,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房顶上反光醒目、大小一致、距离相等的白色圆点,那是瓦板房上的压石。黑压压的瓦板中偶尔镶嵌着个别的白色房屋,原来那是新结婚新安家的人户。
走近时,这个古村落的正房座向,要么座北向南,那么座西向东,没有看到座东向西的。
房屋的结构从上到下、从外到里,都是竹木结构。房屋的框架,中间有两棵比较粗的柱子,与柱子对齐平高的两边和屋面的前后是根部削尖后插埋在地下的顶头带有丫形的青冈木(彝语称养平所簸),在柱子和房面前后青冈木丫口上放置大梁和小梁,在屋梁上有跨度的放上成对并排的长挑(彝语称冷杜),在长挑上放檩子,在长挑与檩子的交叉处用竹篾条捆绑固定,在檩子上以纵向用撕制的冷杉树瓦板,下面有间隙地横铺两块后上面加盖一块,在纵向的冷杉瓦板的交错口的檀子对应位置上用瓦板压条横排,在压条的接口上压上风吹不动的干净而能放稳的岩石,依次铺排盖房。在屋顶的最顶端冷杉瓦板的接口处加盖竹篾条编制而成的长块形的竹席子(彝语称引不棚)。在房屋四周的青冈木桩齐人肩高处用篾条固定横木杆,对着横木杆的地上开挖出沟槽,顺着横木杆和地上的沟槽,用藤条把劈开的木块拴成木栅栏。在木栅栏里层垫上长块形的竹席。正房一般分成三间,两根柱子的中间为设有火塘的堂屋,柱子的两边为内屋和客房。神龛设在内屋里,磨盘放在客房方。主客的座位和住房,以门所开的方向来确定,门开往的背后方为主人家的座位和内屋,门前面方为客人的座位和客房。房门内外两道,外面的一道比较矮,用来防止猪鸡进屋和透光透气。里面的一道比较高,人天黑睡觉和外出时紧闭防盗。门用的是木门或竹门。
这个彝族古村落,因就地取材,不仅房屋的结构是竹木结构,家里面的用具也是自编自制的竹器和木器。比如,竹筷子、竹筷篼、竹肉盘、翻肉竹篾条、竹簸箕、竹筛箕、竹篓子、竹斗笠、竹木箱、竹席子、装洋芋的竹围子、竹粮器、木桶、木瓢、木钵、木勺子、木床等等。
这个彝族古村落,房屋和畜圈的四周及菜园上围的都是竹篱笆和木栅栏墙。
二、瓦板村落的彝人
这个彝族古村落里的人,修房造屋不请人,一旦看到有人在修房造屋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帮忙,因为哪家都会有修房造屋的时候。这里一有红白喜事,即使没人到现场也分一份,因为美食能凝聚人心。这里邻居的狗来咬人时不能下毒手,因为打狗也会伤及主人的情感。这里的人赶集回来时路上遇到邻居的男人时让他品尝买来的美酒,遇到邻居的妇女和小孩时要让给他们分糖,因为大方是一种美德。这里的人不管熟不熟悉,有客到家里来,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住宿费和吃饭钱,因为自家的人也有出门的时候。
这里出现过很多有名的毕摩,比如记忆超群、常识渊博而闻名遐迩赫赫有名的大毕摩黑惹大都,就出自于这个古村落。比如才思敏捷、能言善辩而名扬四方的著名演说家阿陈伍几就生于斯长于斯。我这个70后的彝汉双语诗人、诗评家、翻译家,用彝语翻译过大西南彝族汉语诗人的诗歌和《吉狄马加长诗选》的黑惹子喊就是这个古村落土生土长的彝人。我虽然离开了这个古村落,但我在梦里也会梦到这个古村落:
《我童年的故乡羊槽子》
我童年的故乡叫羊槽子
一根残破的羊槽子
不知经过了多少岁月和风霜
自从记忆的开始你就横卧在那座
亲吻着蓝天白云的祭神山下
记忆中那群洁白的绵羊哟
为什么总是呼唤着奔向你羊槽子
为什么总是迷恋于你羊槽子而赶不走
那汪杉竹下不枯的生命之泉
总是在昼夜不停地股股流淌
还有那光着脚丫留着菩萨头的少年
骑在一头大肥猪的背上
活像骑士驰骋勇猛的英姿
快乐地奔驰在洋芋茬地上
二十年后的夜里我还梦见
我的爷爷在童年的故乡
身披千层毡头戴竹斗笠
左手拿着写满了古彝文的经书
右手持着画满了鹰虎之图的法扇
从右到左虔诚而舒缓地在唱念
还有那群执着的经童伴唱的谐音
山寨里充满了抒情而动人的歌声
二十年后的夜里我还梦见
我的父亲在童年的故乡
肩扛猎枪身披黑色的羊毛披毡
口吹牧哨提醒着领头羊的名字
还在那蜿蜒的牧路上牧放又牧归
我不断地向父亲大声地呼喊阿达
可是他阴沉的脸没有正面地看我
也始终没有回应我急切地呼声
我很失望很伤心也感到很奇怪
哦,原来天堂里成为神灵的亲人们
从来就不和活着的人们正视与对话
二十年后的夜里我还梦见
我的母亲在童年的故乡
黑沉而悄静的瓦板房里
右手紧拧着被苦难的岁月
磨损得光滑剔透塌腰仰背的磨柄
朝反时针方向推动着沉重的命运
左手凭着习惯而娴熟的经验和感觉
不停地往磨脐里添加着生活的苦荞粒
磨扇相互斯磨出的声音
缠绵而悱恻一圈又一圈
惊扰着睡人酣畅而甜美的梦
一个个同出一辙的圆圆的甜荞粑
是深夜里母亲疲劳的手臂
辛酸了多少圏后形成的的圆月
二十年后的夜里我还梦见
我的大哥在童年的故乡
左手紧拎彩色的羊毛缰绳
右手不断地在高空抽响牛尾长鞭
烈马在地球似的椭圆的赛马圈里
萧萧嘶鸣振鬣扬尾如游似飞
身后迷漫飞扬的尘土的味道是椭圆的
四蹄生出的风声也是椭圆的
骑士的视觉和梦想也是椭圆的
二十年后的夜里我还梦见
我在童年的故乡
快乐地和少年的伙伴们
模仿着巫师捉拿鬼魂的呼声
和森林里猎狗急切追捕的声音
在那视野开阔的原野花丛中
不停地追逐着翻飞的彩蝶
那是山里的孩子最真实的梦想
故乡的那根残破的羊槽子
还静静地横卧在那座
亲吻着蓝天白云的祭神山下吗
那汪杉竹下的生命的泉水
还在昼夜不停地股股流淌吗
记忆中的那群洁白的绵羊哟
还在缠绵于那根喂盐水的羊槽子吗
原来生命的盐水
是骨子里干渴而深深的爱
原来童年的故乡
是一首梦里也会唱起的歌
想找个理由想找个借口
想回到童年的故乡
三、瓦板村落的彝族文化
这个古村落的人,老人们都说不来听不懂汉语。但彝族经典的史诗、格言、谚语说来滔滔不绝,好像个个都是这方面的高手。这个古村落的年轻人,虽然走出远外接受了汉文化,但是他们的骨子和语言里依然充满着深厚的彝族文化的骨质和血液的元素和特质。
这个古村落里,骏马还在这里奔驰、斗牛还在这里努吼、牛羊还在这里五彩缤纷、猎狗还在这里追捕发声、雄鹰还在这里盘旋高空、云雀还在这里欢唱云霄、山野鸡还在这里鸣唱、口弦还在这里缠绵、牧笛还在这里悠扬、儿童还在这里留着菩萨头、少女还在这里换童裙、壮士还在这里摔跤、男人们还在这里擀毡、女人们还在这里纺线、《玛牧》还在这里教育、《勒俄》还在这里述说、“克智”还在这里说唱、“尔比”还在这里闪亮、彝语还在这里流利纯洁、彝文还在这里书写运用……
这个古村落里,还在观看着星座择吉日,还在歌唱古老的火把歌谣,还在结婚的夜晚赛唱喜悦的山歌,还在沉重的葬礼上歌唱哀婉的丧歌,还在为葬礼上的死者唱诵《送魂指路经》,还在请毕摩为死者的亡灵送灵归祖。这些仪式和活动,不是城市里为了宣传而宣传表演而表演。对这个彝族古村落的人们,这些仪式和活动,像肚子饿了,或口渴了,需要吃饭和喝水一样,是发自于内心的情感和精神的需要,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粮食和营养。
这个古村落里的彝人,有一天易地搬迁,或开通公路了,是否也会一犬吠影百犬吠声地变成彩瓦砖房、平顶楼房?如果有一天这里没有人居住了,或这里还有人居住,但腐烂消失了瓦板房, 这难道只是一种竹木的腐烂和消失吗?为这些面临濒危的彝族古村落的“瓦板文化”,我的心在疼痛,良药是什么?无奈中,只有用文字和图片的方式来留存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