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讲述凉山跨越时代的脱贫故事
作者 米宇 2020-07-24
原出处:中国艺术报

在素有“凉山百灵鸟”之称的歌手吉木喜儿的婉转歌喉里听迷人的山歌调子,在“山鹰组合”创作的耳熟能详的乐曲里看凉山流行音乐的发展……7月9日至16日,由四川省文联、凉山州人民政府主办,凉山州委宣传部、四川省音协、凉山州文联、凉山州音协承办的“讲好凉山脱贫攻坚故事”国内青年词曲作家走进凉山采风创作活动在四川凉山州雷波、昭觉、西昌等地举办。薛永嘉、谭杨、徐兴民、孔云峰、潘磊、杨华、梁策、余启祥等来自辽宁省音协、江苏省音协、安徽省音协、广东省音协、云南省音协、四川省音协以及凉山当地的优秀青年词曲作家参加了本次活动。
aD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20年7月10日一大早,前一天集结完毕的青年词曲作家从成都出发,沿乐山犍为、马边一线朝雷波进发,晚上8点左右,终于抵达雷波。雷波背靠大凉山,金沙江水如一条天然的护城河,隔离了外部世界的种种惊扰。封闭的地理环境,反而成为了民族文化保存相对完好的屏障。作为彝族民歌之乡,众多旋律让人陶醉其中。在采风过程中,虽然听不懂歌词,但在“索玛花组合”低吟婉转的曲调中,大家表示能听出姑娘远嫁的忧伤,特别是“彝族老腔” ,一曲高腔响起,震撼人心。aD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何让原汁原味的彝族民歌传承发展下去,既保持彝族民歌传统风格的基础,又避免外来音乐文化的冲击,当地音乐人可谓是绞尽脑汁:没有音效合成器,就用水瓢舀水模拟溪流的声音,用树叶含在嘴里,发出类似高音笛子声音的效果。而咬笛(克希举尔) 、月琴、水鼓、彝版二胡(胡惹) 、马布这些彝族特有的民族乐器,如何解决乐音表现层次不够丰满等等问题,也时刻牵动着彝族音乐人的心。aD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原“山鹰组合”成员吉克曲布创作的很多具有浓郁彝族音乐风格的流行音乐,是青年一代彝人心中的神曲。据了解,吉克曲布早年闯荡广州、北京流行乐坛,组合有所成就后他选择回到大凉山,专注于本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筹办了《行者音乐汇》及《彝歌会》等大型彝族音乐节目,完成从音乐人到“现代毕摩”彝族文化传播者的华丽嬗变。“彝族音乐让自己感动的地方,重点在于音乐的诗性,特色在于人声和群体性。 ”来自辽宁省音协的词曲作者谭杨感慨道。aD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脱贫攻坚看四川,四川看凉山” 。音乐人们来到凉山州昭觉县支尓莫乡的阿土列尔村,这里素有“悬崖村”之称,一条钢铁的天梯连接云端上的村庄,它更像是一条通往幸福的出路,指引着“悬崖村”的村民从此脱离贫困奔向小康。在昭觉县城的异地扶贫搬迁4号安置点伊乌社区,居民吉只么略的母亲手拿着儿子写给党和政府的感谢信:“吃水不忘挖井人,谢谢党和政府。今后我们会好好挣钱,供孩子上大学,培养出国家的有用人才,将来为国家作出贡献! ”在谷莫村,泥泞不堪的小路变成了水泥路。低矮的土坯房变成了漂亮的小木楼。几位彝族阿莫坐在宽敞的晒坝上一边织着披毡,一边照顾身边笑闹的孙子,黄发垂髫,其乐遥遥。aD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几天的行程,彝民族的厚重历史、民间音乐传承,特别是脱贫攻坚战中,精准帮扶、移风易俗、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搬得出留得下稳得住,彝家山寨旧貌换新颜,给每一个采风团员留下了深刻印象。aD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做音乐重在真诚,就像听昭觉小朋友的纯真童声,天籁之音瞬间直击心灵。民族音乐接轨流行,让群众自发参与进来,这是凉山音乐发展的特色之一。 ”来自广东的青年词曲作家薛永嘉如是表示。在随后举行的“讲好凉山脱贫攻坚故事”主题采风创作研讨会上,与会青年词曲作家,以及来自凉山州词曲作家代表杨智聪、罗木果、阿说阿木则等结合几天来的所见所闻,各自从专业的角度进行了交流。大家认为,彝族音乐与本民族语言结合得非常好,其重要的基础在于坚守和寻根,通过技术手段把“根”歌曲化。怎样用音乐来表达“脱贫攻坚”主题,要善于用彝族音乐的小我,来表达更大范围的大我。大家也建议,彝族音乐的发展要避免创作同质化的倾向,同时需要一个良好的类似音乐厅的载体,便于展示真正的彝族声音。aD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四川省音协副主席、四川省流行音乐协会主席刘党庆和四川省音协副主席、凉山州音协主席吴永波看来,彝族音乐作为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音乐,整个音乐界要提供合适的土壤和条件,让民族音乐自由生长。“时代赋予了凉山一个跨越历史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一个音乐人,如何用艺术的语言反映这个跨越的时代、奋斗的时代,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灵魂拷问。 ”四川省音协副秘书长杨小兰说。aD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肖敏 编辑: 肖敏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