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圩归来啊哩哩,赶圩归来啊哩哩……”活跃于北京的两支摇滚乐队黑豹和轮回并肩在舞台上唱起了这首广西新民歌,电吉它、键盘和打击乐,伴着近乎嘶哑但极具磁性的歌声,将喜悦欢快的情绪推向极致,令台下的年轻人热血沸腾、纵情附和。
近年来,民歌翻唱已然成为中国流行歌手们热衷的选择:刘欢的《半个月亮爬上来》、孙楠的《万泉河水清又清》、那英的《珊瑚颂》、田震的《草原之夜》、韦唯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令人耳目一新的摇滚、爵士流行演绎,使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中国原创民歌和新创民歌在时尚的声音与配器中,迸发出新的活力。
以腾格尔、“彝人制造”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流行歌手,更是以民族特色为旗帜不断推出《蒙古人》、《天堂》、《彝人回家》等创作民歌,丰富发展着中国的流行歌坛。
“挺好,挺好,这就象中国民歌穿上了牛仔裤、超短裙。”至今仍笔耕不缀的72岁的著名军旅歌词作家阎肃如此比喻中国歌坛上的民歌新唱。
从小听着东北民歌《小白菜》长大,随后哼着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黄杨扁担》度过少年时代,因向往延安又爱上陕北民歌……民歌伴随着阎肃的人生道路,直至达到创作高峰――参与创作的大型民族歌剧《江姐》。
满头白发的阎肃说,一开始也不能接受青年人如此改编民歌。“为什么年轻人对此如痴如醉?总归有他们的理由吧。”说服了自己的阎肃,豁然发现了民歌承传发展的一片天地。
在中央电视台今年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著名女歌手田震以一首翻唱的民歌《草原之夜》登台,赢得了热烈的喝彩。她说她几年前在一个民歌节上首次公开翻唱这首民歌,但她母亲告诉她:“我还是喜欢李双江演唱的《草原之夜》,原汁原味。”
持田震母亲这种态度的大都属于40岁以上的人。在他们中间,说起《乌苏里船歌》就想到郭颂,说到《赞歌》就想到胡松华……可面对翻唱的民歌,曾在北京一歌舞团担任合唱演员的45岁的曹女士执着地认为,为什么不去重新创作而要改编呢?这是不是一种歌坛创作贫乏的表现?
著名歌词作家甲丁认为,民歌大致可以分为原创民歌和新创作的民歌,凡是民族、民间、民俗的内容用歌曲的形式表现就算作是民歌了。因此,以往人们对民歌的认识是不是应该有所调整?
60年代开始闻名中国歌坛的李双江,也象郭颂、胡松华等一样擅长演绎中国民歌,是为数不多、至今仍频频登台演唱的著名歌唱家。
出生于东北黑龙江的李双江至今还记得母亲给他唱的民歌。他说,这就是他酷爱民歌的原因之一。这位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声乐系主任的少将说,当年他在克拉玛依油田的篝火边、在牧人的帐篷里,总是情不自禁地唱起歌。他翻唱了胡松华首唱的《草原之夜》,在豪放中添加了细腻,使之流传更广。“创新是民歌承传的一个重要途径。”去年他执教的学院参加中央电视台电视歌手大奖赛,学生们在民族、流行、美声三种唱法中颇有收获。
在中国流行歌坛上颇有建树的摇滚歌手臧天朔,几年前就开始受邀改编一些脍炙人口的民歌,如广西壮族风格的《山歌好比春江水》、新疆风格的《我们新疆好地方》、云南白族风格的《蝴蝶泉边》。他说在改编的过程中,他越来越体会到中国民歌的魅力。这些歌曲之所以能传唱几代人,是因为他们有着优美的旋律,所以他坚持有原则地改编民歌。
“热爱民歌吧,这是我们生命的根和源。”年逾古稀的阎肃语重心长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