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茅地处石林县东北角,和所有的彝族村寨一样,人们一直过着宁静祥和的日子。芭茅村不大,与距离30公里的石林景观相比,这里的一切都平常而平常,周围不高的群山围绕着山寨,几片不大,但终年翠绿的松林点缀着山间坝子的红土地。
红色高原,红土芭茅
在这片普普通通的红土地上,生活了几十代彝家人,这里没有苍茫的大山,没有延绵不绝的河水,没有更多让山寨人引以为豪的东西。唯一让这里的彝家人津津乐道的是这里的山泉,由于地处典型的喀斯特地型,加上村落地势恰到好处,芭茅地域内的地下水形成了很多山泉,在村落的山脚,有一湾涌流不息的清泉,冬暖夏凉,清澈甘甜,至今,山寨的人的生活与耕作还们一直依赖于这湾泉水,在山寨人的眼中,它是生命之泉。在刀耕火种的年代,芭茅人依赖着这些泉水而生活,也因此而热爱着这片红土地。并以火一样热情的歌舞来热爱和赞颂着这片红土地。
普普通通的彝家山寨,芭茅人在这里生活了几百年
芭茅是一个汉彝共同居住的村落,这里民风纯朴,几百年来汉彝人民情同手足,共同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十分难得的是,虽然这里并不是彝族撒尼人聚居的中心地区,但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条件造就了芭茅人特有的豁达与乐观,古老的彝族文化和风俗在这里得到了保留和延续。不知从何年何月开始,这里的人们就一直喜爱着大三弦,而且不分汉彝。年复一年,人们在热烈的大三弦歌舞和轻快的笛声中生息劳作,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快乐与幸福。而古老的彝族文化民俗得到了较好的保留和延续。
如今,彝家人的生活好了,劳作生息不再是生活的全部
如今,彝家人的日子越来越红火,沿袭了千百年的生息劳作方式也逐渐被打破,人们感受到了双手创造的幸福,也开始追求一种享受生活和自由的快乐。于是,这里具有丰厚底蕴的彝族文化如沐浴春风雨露,突然显现和绽放开来。
芭茅人正在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多彩的生活
当你来到这个山寨,迎接你的是红土、蓝天、大三弦,青山、绿水、热情的撒尼人。在这片远离喧嚣的土地上,依然有火热的生活与歌舞,真诚淳朴善良的彝家人,到处洋溢着那来自自然、脱口而出的歌声,以及源于生活、取自劳动生产的优美而充满激情的舞蹈。
村里面群众文化底蕴深厚,每年能组织起活动丰富多彩的群众文艺活动
能歌善舞的芭茅彝家人,不仅用热情的歌舞来颂扬对生活的热情,而且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将延续了几百年的大三弦文化艺术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开拓和发展,使之展现出崭新的生命力,并成为石林地区群众大三弦文化最为精彩的村寨。
芭茅的大三弦文化闻名乡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大三弦之乡
在村里面,人们不仅热爱三弦歌舞,也亲手制作大三弦。在众多制作大三弦的工艺人中,毕光明师傅手艺最为出色,并因此而闻名乡里,1999年,毕师傅以一手木工绝活赢得了云南省民间美术艺人的称号。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彝族撒尼人,他也象村里的所有人一样热爱着大三弦,并利用高超的工艺技术,亲手制作了几百只精美的大三弦。
1999年,毕师傅以一手木工绝活赢得了云南省民间美术艺人的称号
毕师傅制作的三弦集实用性与工艺性与一体,不仅工艺精细,外形美观,而且弦声响亮,音质醇厚,成了七村八寨彝家人的收藏精品。本着对彝族文化的挚爱,毕光明师傅打造出了一个个精品。在一系列精美绝伦的大三弦中,堪称天下第一大三弦的“火之弦”更凝聚了毕师傅的全部功力,大三弦重一百二十余斤,造型独特,工艺精致,令人称奇的是大三弦也能弹奏。
毕光明大师傅(居中者)与酷爱大三弦的亲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