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居四川的彝族主要分布在凉山十七个县市、乐山、雅安、甘孜、宜宾、攀枝花、泸州、成都等地,有230多万人口。四川世居彝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彝人的文明,用心血书写了彝族文化的辉煌。
写彝族历史文化的书很多,有汉族、有彝族、也有其它民族,都各有所长,深浅不一,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丰富多彩。早期的方国俞先生的《彝族史稿》、林耀华先生的《凉山彝家》等书对四川的彝族特别是对凉山彝族的历史文化作了论述,对宣传彝族历史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作者的思维和视野局限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他们的生活层面,难免出现一些偏颇。
曲木车和是地道的凉山彝人,对自己的民族非常熟悉,他的《四川世居彝族文化》对四川的彝族历史文化作了全面深入的介绍,是一本关于四川彝族历史文化厚实的工具书。捧起沉甸甸的《四川世居彝族文化》,颇有历史和文化厚重感,其特点是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可读性、实用性、真实性、工具性。
跟随曲木车和回眸彝族文化视野的阳光,涌起一股热血,眼前浮现出一派属于彝族文化的新天地。
一.巧用《勒俄特依》诉说彝族历史
《四川世居彝族》一书,不是以自己的论点来阐述四川世居彝族的历史,而是用大量的彝族典籍的翔实资料告诉世人四川世居彝族的悠久历史。
《勒俄特依》是彝族的创世史诗,它以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告诉人们:彝族人的宇宙观、人类的起源、万物的起源、天地的形成,彝族的历史,彝族历史上的迁徙路线,彝族社会的变迁等等。曲木车和不是说教式地阐述关于彝族历史的观点和见解,而是用彝族典籍和图解来表述,从新的视角给人启发,给人深思。从勒俄特依的字里行间中,可以寻找彝族先民的历史源头,更能追寻彝族先民的来龙去脉。凡是真正意义上有文化的彝族人,或多或少读过《勒俄特依》,或深或浅知道《勒俄特依》的内容。因为那是彝族人的骄傲,彝族人的最能说服力的历史荣耀。
早在公元纪年以前,彝民族先民已在川滇横断山脉的河谷平原及山间盆地上生息繁衍。在今四川西南部、云南西北部、贵州东西部活跃着一个庞大的部落群族,称之“夷人”,属于游牧土著彝人群落,这一族群是西南彝语支民族的先民。
东汉魏晋时期,彝族先民名部族已从游牧或半游牧的经济生活发展到定居于河谷地带,从事畜牧业或农业耕作。
四川成都平原的古蜀国是从南往北迁徙的彝族部落群形成的古彝政权,从国王蚕从、鱼凫、柏灌、杜宇、开明时期,都属于古彝人兴旺时期。三星堆文物古迹古彝文的惊人破译,见证了古蜀彝人的辉煌。秦灭蜀后,蜀国的彝人祖先四处迁徙逃亡,分散于我国的西南各地。
唐代是彝族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开始了新的历史进程。唐代乌蛮的族属主要是现在的彝人,也包括了纳西族、拉秙族、僳僳族、撒尼族等部分彝语支系,史称“六诏乌蛮”,又称南诏。西州地区的乌蛮,主要指活动于今金沙江一北凉山州一带的彝族。
唐王朝册封南诏王皮罗阁为云南王。云南在历史上曾是彝族聚居的地方。
后来,南诏向东部扩张,激化了唐朝与南诏的矛盾。
据说有关史料记载,在历史上,唐朝两次派兵讨伐南诏,迫使南诏倒向了吐蕃,与吐蕃联手反攻唐,致使讨伐南昭的唐军全军覆没。阁罗凤收拾了唐阵亡将士的尸体“祭而葬之”,在其都城太和城中矗立了南诏“德化碑”。
据史料记载,南诏国的彝族最为强盛时,其疆域广阔,东接贵州,南括云南,西抵缅甸北部,北接四川大渡河,东南接越南,西南接缅甸,西北与吐蕃的神川为邻,东北达唐戎州(今四川宜宾地区),凉山的博什瓦黑崖画是南昭留下的遗迹。后因南诏与吐蕃关系日益恶化,促使南昭王异牟录率大军攻破吐蕃神川都督,取塔城等十六城。南诏王丰佑时,率兵北攻唐朝,连陷唐西州、邛州,攻陷成都外城。南诏后又对唐发动了一系列战争。由于南诏长时期的穷兵黩武,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最终走向了灭亡。
大理国取代了南诏国,彝族先民乌蛮在这一时期政治势力明显由滇西转向滇东及黔西。大理时期,乌蛮境内出现“稻粟再熟”的双季稻,在川黔境内则出现了“良田万顷,颇多积谷”的繁荣景象。乌蛮的纺织品已经有了新的发展,如出现了莎萝缦、复莎萝勒帛、莎萝花毯、羊毛白毡、羊毛披毡等。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期,战马大多来来源于乌蛮辖区。由于彝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叙州一带(今四川宜宾一带)成为乌蛮彝族的贸易集市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地。
元朝成吉祥如思汗统一中国后,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彝族,被分别置于蒙古元帝国的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个省的统辖范围。元代彝族多被称为“罗罗”,又称“倮倮”。
元代开始在彝族聚居地区设置土司制,即选派土著民族的首领充当各地各级土官,由朝庭命官,实行“以本土人治本籍事”的制度。
元代在彝族先民先后设置的主要土司有罗罗斯宣慰司(今四川凉山州大部分地区)、马湖路总管府(今四川雷波、马边、屏山一带)、乌撒乌蒙宣慰司(今滇东北及黔西北地区)、曲靖宣慰司(今滇东和黔西)、八番顺元宣慰司(主要在今贵州中部大方、纳雍、安顺等地)等。
古代的彝族人,分为五个等级,即“兹、莫、毕、庚、轴”。“兹”为掌握权力的阶层,那就是统治阶级;“莫”为管理国家司法处理各种国事和民族纠纷的的权力机关和官员;“毕”为掌管宗教礼仪语言文字的文官;“庚”为掌握各种科学技术的技术人才和民间的能工巧匠阶层;“轴”为耕种牧业的广大人民群众。
元代末,彝族社会中开始出现了“黑白”之说,“黑白”之说,其实源于社会分工形成的地位之异,逐步演变为等级和地位关系。那是近期的社会现象。
后来的彝族家支林立,战争不断,各部之间的争夺频繁,迫使个部落不断迁徙,社会不断走向衰败。
四川的彝族,据上千个家族谱系的记载,从“兹兹普乌”迁徙而来,距今已有八十代,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从兹兹普乌迁徙来之前,据凉山彝族各家族的谱系记载,父子连名家谱已有两百多代,即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许多的古彝族文史料记载,彝族曾经是世居四川的民族。
二.《玛牧特依》的精确翻译
曲木车和准确地翻译了彝族典籍《玛牧特依》,艺术地阐述了彝族先民的教育规范,《玛牧特依》根据彝族的十二属象,十三为一轮,两轮为二十五,因此轮推,把人分为八个不同的年龄阶段,训导和教育人们在不同年龄时期相应的道德规范,行为情操。在解放前,凉山的彝族人不管男女,从四五岁就要求背诵《玛牧特依》,并且要求严格按照《玛牧特依》上的训导作人做事。所以,《玛牧特依》可以说是彝族古典的教育经,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玛牧特依》上说:“出生六至七岁时,童年时期不懂事,成长时期莫学坏,力气大时才会有,道理小时要学懂。”彝族人教育后代要求从小开始,小时候就学好。“千万莫打邻居狗,打狗会伤主人面。”讲的和谐和团结。“出生十一二岁时,衣着整洁会自理,结识能人为朋友,高山能去套野兽,赛场能够去骑马,有山能够去放牧。”讲的对青少年的要求,从懂事开始就要胸怀大志,要树立远大理想。“强敌面前最英勇,智者跟前更聪明。”作为彝族男人,要求英勇善战,应该都是强者,在强敌面前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这就是英雄的传统观念。在彝族人观念中,楼外有楼,山外有山,强中自有强中手,在智者的面前能不能显得更加聪明能干,是对人的素质的检验。
“人穷不要去贪财,贪财千万莫去偷,偷的钱财不抵用。贪吃千万莫偷食,偷食不会填肚饱,贪肉千万莫偷鸡,偷鸡之人嘴必馋。”在彝族人观念中,偷窃为人耻笑,特别是偷鸡摸狗的行为为人所唾弃,宁愿去偷牛也不能去偷鸡。
“娶妻莫娶不洁女,娶了成为人笑柄,子孙后代无人问。”虽然讲的是男人娶妻的要求,实际上讲的就是女人的贞洁。
“要想家庭有发展,千万不要卖土地。”
“朋友越多便越好,树敌越少才越好。”
“世上子孙后代们,跟随家族要守信。土司失信丑如贼,毕摩失信要遭殃,做事失信没灵魂。”……
《玛牧特依》从人出生到最后九十八岁,通篇讲的是作人的原则和做事的道理。教人做人,教人做事,是彝族人必读必学的育人经典。
在凉山的历史上,《玛牧特依》成了彝族地区必读之书,必背之书。有点文化的家庭都有《玛牧特依》手抄本,人人都能背诵。
《玛牧特依》有各种彝文典籍,也有各种现代彝文版本,但更多的是民间口传。许多的现代彝族人读不懂自己民族的《玛牧特依》,许多的现代彝人更不懂,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母语能力,他们崇尚的现代的文化。曲木车和是个精通彝文典籍的现代领导,他既能书写和阅读彝文典籍,又能把彝文典籍准确翻译为汉文,并能说流利的汉话,能写汉文文章。我接触过曲木车和,他是彝族“德谷”世家的后代,不但精通彝族语言文字,通晓彝族天文历算。他虽然是领导干部,但他没有丢掉自己民族的母语文化,不仅仅会用自己的母语在火塘边在彝人群里在万人的场面上进行精彩的母语演讲,而且还能非常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着彝族的语言文字。
我所接触的许多都市彝人,他们不知道《玛牧特依》,更不会阅读《玛牧特依》,所以,他们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已经失去了《玛牧特依》所教诲的东西,丧失了彝族固有的文明。假如所有的彝人都能读《玛牧特依》和按照《玛牧特依》去要求自己的行为,那么就会多一分善良少一份罪恶,多一分勤劳少一分懒惰,多一份和谐少一分矛盾。假如优良的传统文化如《玛牧特依》之类的文明成果在彝人群中得以传承和弘扬,那么,那些吸毒贩毒、打架斗殴、腐化堕落、偷牛盗马等危害社会的丑恶会不会减少呢?解放初期,有人曾做过调查,凡是熟读《玛牧特依》的家庭,一般都属于文明家庭,教养教好,表现出色,受到邻里的称赞。反之,他们我行我素,缺乏休养。
在现代化的教育环境中,像《玛牧特依》这样的传统教育遭遇了冷漠,甚至排斥与千里之外,这无疑是一种悲哀,一种颓废。
曲木车和用大量的篇幅介绍和翻译《玛牧特依》用心良苦,言外之音就是在呼唤救救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彝文典籍的现代手法
如今,真正懂得和能使用自己母语的城镇人已经寥寥无几,几乎都在追逐现代文化,在都市文化的旋涡中悠然自得,忘却了自己的母语文化。彝文典籍对他们来说,几乎成了陌生的外语,甚至是文盲。
曲木车和之所以能够写出《四川世居彝族文化》,是因为他热爱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忠实捍卫了自己母语文化的尊严,并以时代的责任用现代手法向世人展示彝族的语言文字的魅力。浩如烟海的彝族典籍,如像《勒俄特依》、《玛牧特依》、《支格阿鲁》、《阿莫尼惹》和毕摩经书,用古老的彝文记载了彝族古老的传统文化。假如曲木车和只有汉语的能力而丧失了自己的母语能力,他就不可能熟练地用另外一种民族的语言文字来准确表述厚实的彝族历史文化。一个没有自己语言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一个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是不健全的民族。一个既有自己的语言又有自己的文字的民族是值得真正骄傲的民族。
著名的彝族学者刘尧汉先生所研究的彝族“十月太阳历”的成果震惊中外,就是这一成果把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向前推进到了五千年。“十月太阳历”可以证实彝族历史的悠久和彝族文明的古老,也见证了彝民族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和“十月太阳历”一样辉煌的浩瀚的彝文典籍从另一方面记载和证实了彝族先民的聪明智慧。而相近于“十月太阳历”历史的许多彝文典籍以极大的生命力传承至今,说明了彝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彝文典籍内涵丰富,寓意深刻,风格各异,现代的彝族人都为之生疏。曲木车和用现代汉文的手法,以流利通俗的现代语言向世人准确叙说了古老的彝文典籍的内涵和外延,透彻地讲述了彝民族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古老。
古彝文的创制历史久远,但几乎都是口传和手抄本,流于世上的典籍不多,是因为彝族从历史以来实行火葬的习俗有关,彝文典籍几乎随之焚烧。而曲木车和从小就在火塘边跟随老人学习这些彝文典籍,能背诵这些典籍,能写彝文,他的心里装着彝族的原生文化,沉浸于彝文化典籍的海洋。
我和曲木车和的多次言谈中,感觉他能一把把地抓出“尔比尔吉”,出口成诗,话语中的内涵深厚,精通彝文典籍,通晓彝族语言。他是彝族的语言专家、彝文诗人。他还能用彝语讲述彝族许多的神话传说,能在万人大会上用丰富的彝语进行党的政策的精彩演讲,他也能用汉文的现代方式,阐述和介绍了彝文典籍。
彝文典籍非常深奥,内涵极深,没有彝文功底的人难以读懂,能熟读彝文典籍并真正懂的人为数不多。曲木车和同志是双语人才,自如应用彝文彝语,又能能随心所欲使用汉语汉文。他能用汉文和图片的穿插应用,形象巧妙地表述了彝族的历史和文化,很有创新意味。在译文《勒俄特依》、《玛牧特依》等彝族典籍中,对应文字内容插入了许多相应的古典彝画,使内文显得更加活里活现,栩栩如生,联想多多,给读者留了许多的思维空间和遐想的无限天空,进入浩繁的典籍充满神奇但又有轻松感。
翻译彝文典籍的作品很多,都沉淀于绵长和深奥,读起很累也很费时。曲木车和的《四川世居彝族文化》用现代手法,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真是一部难得的彝族历史文化的现代工具书。
四.全面展示四川世居彝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旗帜,也是民族的灵魂。
彝族文化,就是与其它民族不同的彝族的特征,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彝族文化包含很多内容,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民风民俗,年节礼仪、地域服饰、传统饮食、音乐歌舞、民间工艺、民居建筑、婚姻风俗,丧葬民俗等等。
四川世居彝族,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中心地带,包括乐山、雅安、甘孜、宜宾、攀枝花等二十五个县市,居住面积广大,人口众多,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区。四川世居彝族,因在解放初期还换保留着封闭的奴隶社会社会,长期的奴隶社会和半封建社会的形态封闭了外来文化,也封闭了自己的古老文化传统,成为了中国彝族原生文化的最后堡垒,是彝族传统文化保留得最完整的地方,可以说是中国彝族文化的最后领地。《四川世居彝族文化》全面介绍和展示四川世居彝族文化,具有重要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一)彝族语言文字是彝族文化的基根
彝族是个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的民族,所以,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衡量,彝族是个完整的民族,文明的族群。
语言文字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彝族文字是中国文明史上比较早的文字。从西安半坡出土文物陶瓷符号的彝文破译和对三星堆众多符号的古彝文破解,足以说明了彝族文字的源远流长。
据报道,2008年,世界六大古文字——古彝文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研讨会在香港召开,会议指出:历史上中国少数民族曾创制并使用过的三十几种古文字中,古彝文是其中文字与文献数量最多、体量最大、底蕴深厚、内容丰富、体制完善而成熟的古文字。彝文的典籍涉及社会各个层面且内容非常宽厚,其著名典籍有木刻本《太上感应篇》、《玛牧特衣》、《摩史书》,手抄本《勒布特以》、《玛姆特依》、《物始纪略》、《尔比尔吉》、《彝族创世志》、《阿细的先基》、《西南彝志》、《宇宙人文论》。
中国古彝文可以与中国甲骨文、苏美尔文、埃及文、玛雅文、哈拉般文相并列,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而且可以代表着世界文字一个重要起源。苏美尔文字、古埃及文字、中国甲骨文、古玛雅文字、腓尼基文字、哈拉般文字、阿拉姆文字、伊特鲁里亚字母等。
课题组搜集和查阅了中外大量的史料,认为支持中国彝族文字走过10000年以上时间“长度”的观点在学界已比较认可。与之作比较的苏美尔文字、古埃及文字、中国甲骨文、玛雅文字、哈拉般文字等学界比较一致公认的世界最古老文字,最早出现约在3000——10000年以上。该课题报告依据大量考据资料评鉴认为,原始古彝文的创制和出现时间大致可推算为7000—10000年以上。该结论得到与会专家一致赞同。
凉山彝族自治州上以万计的大小毕摩手中都还保存着祖先传承下来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经书手抄本,有木刻、骨刻、竹简、土布本,土纸本等。据凉山部分毕摩的谱系记载已哟200多代,这些毕摩彝文经书典籍传承了6000多年的历史。1956年凉山民主改革之前,凉山彝族几乎都在使用老彝文字,早期参加工作的彝族干部全部都用彝文记录,有个别的虽然懂一点汉话但不识汉文。彝文成了广大彝族干部的必需工具,用彝文记录党的民族政策,用彝语宣讲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彝文的普遍使用,对凉山民主改革事业和建设事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凉山彝文,经国务院批准,作为彝族规范文字,普遍使用于凉山广大群众工作、学习、生活中。凉山大量的彝文教材的编译成果在双语教育中的广泛使用,彝族科普读物在农村的推广应用,凉山彝文报、刊、图书的编印出版发行,凉山彝语电视频道的开通,都大大地促进了凉山各项事业的发展。
历史证明,彝族的语言文字是彝族文化的基础和源头,没有语言文字,彝族的文明就不可能得到世世代代久经不息的传承。
彝族的语言文字,是彝族文明的基根,没有这根,彝族文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彝族的语言文字,是彝族文化的命脉,没有这一血脉,彝族的历史就不会生生不息。彝族的语言文字,是彝族人文明的手和脚,是彝族创世的资本和手段,只所以有了这一坚硬的手脚,强悍的彝族人才能从历史的源头走到了今天。
(二)彝族传统文学是彝族早期文明的重要证明
一个民族的文明特征,包含着民族民间传统文学的成果。换句话说,民族的民间传统文学是民族文明程度的记录和证明。
凉山彝族的民间传统文学作品丰富多彩,在历史长河中,几乎都以民间口传形式而流传了几千年,也包括一部分古彝文记载的典籍史诗、神话传说、民歌、尔比尔吉、谚语、寓言等。
彝族民间流传着大量的脍炙人口的神话和传说,其中最具代表性并有彝文记录的是史诗版本《勒俄特依》,它宏大的史诗篇幅叙述了宇宙的变化,人类的起源,祖先的迁徙等方面的内容。磅礴气势,生动形象,语言朴素,反映了彝族人民在原始社会以来的聪明才智。
彝族典籍《勒俄特依》反映了彝族先民对天地的形成,万物起源的认识,记录了彝族社会由母系制进入父系制,民族迁徙,民族战争等社会发展演变过程。《勒俄特依》反映出彝族先民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全诗结构庞大,气势雄伟,内容丰富、诗意连篇、脍炙人口。
《玛牧特依》以人每12年为一轮,从一轮一直到九轮进行人的一生轨迹的论述,是人生的良好要求,体现了彝族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反映了彝族人民富有哲理的人生观,表现了彝族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人生的认识水平,从生理年龄和社会责任的角度,客观地分析了人的本质和能力,彝族人尊崇的是和谐、勤劳、善良、勇敢。曲木车和从新的角度翻译和展示《玛牧特依》文化,对研究彝族历代社会的传统思想、道德、伦理、文化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阿莫尼惹》原本就是口头流传的民间民歌,约在清代末才形成比较完整的彝文手抄长诗,出自古老的彝族阿都方言腹心地解厅尔库的拉箐彝寨。《阿莫尼惹》用眼泪化为诗行写了妈妈女儿的遭遇和苦难,揭露了奴隶制社会旧婚姻制度的残酷,是彝族妇女要求自由的呐喊,读起来悲壮而震撼人心。
我列举该书翻译的一段:“妈妈女儿不走不行了/狂风暴雨也地走/风雨交加也德走/泥泞陷脚也德走/鹅毛大雪也得走/冰冻三尺也得走/睫毛结冰也得走/马跑九天也得走/狗跑一夜也得走……”阿妈的女儿含着无比的悲痛哭泣出将被迫出嫁的痛苦,令人催人泪下。
凉山彝族地区有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神话、传说故事、寓言和笑话。如《支格阿鲁传奇》神话,《火把节的传说》等,这些民间文学形式各异的文学作品,语言生动,结构简练、表述自然、情感朴实、热情地讴歌了彝民族的勤劳勇敢、正直善良。
彝语“尔比尔吉”称之彝族语言的盐巴和佐料,是诗的语言。在凉山彝族农村人中可以说是人人皆知,使用率最高,流传面最广。它一般用形象的比喻方式揭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问题。它在彝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的还起到教育人的习惯法的范例作用。如像“头年猎肉分不均,来年打猎无人跟”、“莫将敌人当友待,别把朋友当敌欺”、“好事无好报,无人做好事。坏人不惩办,烂事成串串”、“心情舒畅时,冷水当酒喝;心里快乐时,圆根当肉吃。”……如此之类的“尔比尔吉”中包含着彝族人睿智的哲理和人生观,语言简朴,含意深刻。彝族“尔比尔吉”有社交类、修养类、生产类、生活类、事理类、时政类等,丰富多彩。
我小时候不懂汉话,更不识汉文,跟随父母跋涉于彝族母语文化的千河万壑,跟随长老智者学念毕摩经书,听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学《玛牧特依》、念诵《阿莫尼惹》、听《支格阿鲁》、记录《尔比尔吉》……。我和曲木车和的经历差不多,是德古的后代,是地道的彝族家庭。曲木车和虽然远离了本土的自然环境,在省级机关供职,也有了地师级的待遇,早已不由自主地惝徉于都市现代文化,但他没有离开本土文化,始终占有本土文化的先机,始终不渝站立在彝族文化的制高点,并用心在抢救、挖掘、捍卫、开发、弘扬彝族母语文化。
《四川世居彝族文化》中的介绍的民间传说如像“成都平原洪水暴发的传说”、“居木三子的传说”等这样的民间文学作品真实地记录了彝族祖先在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对研究彝族的历史发展进程提供了重要依据。“成都”是彝语“米粮仓”或“产大米的地方”的意思,追根溯源到三星堆遗址等的出土文物众多的古彝符号和彝族文化基因,彝族的民间文学作品作品与彝族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
曲木车和深知,许多的彝族文化传统已经面临濒危,特别是许多彝族传统文学已经失宠,甚至开始遭遇被冷落的境地。诚然,一个地域的文化和民族的文化受到时代潮流文化的冲击是难以避免的社会现象,如像中国的文化走向汉化,而中国的汉族文化又走向世界,这是大势所趋,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但是,民族文化的世界性大融合还是遥远,并不像推广英语那么容易,更不比做商品交易那样快,因为,民族文化是根深蒂固的东西,只要还有人群在生存,不会轻易消失。特别是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并有着五千年以上文明史的民族来讲,她的文化就是她的命脉。悲哀的是现在我们有许多拿着国家工资用着汉语汉文的彝族人他们不知道彝族文化,不懂彝族传统文化,更不动彝族传统文学,他们没有读过《勒俄特依》、《玛牧特依》、《支格阿鲁》、《阿莫尼惹》,也从来没有没有读过彝文《尔比尔吉》,他们对彝族母语跟异国的语言一样陌生。尽管他们的血管里依然还流淌着彝人血,但在他们的言行中已经充满着现代文化,在他们身上已经看不见属于彝人的文化意味了。面对多元文化交织的旋涡中,我对远离了自己民族文化的的族人不知道该感到悲哀难过还是该为他们的异化担忧?好在还有曲木车和这样的彝族领导还没有背离自己民族的文化沃土,守护在母语文学的土地
上,能用古老的母语文学与自己的族人对话,由此看到了彝族母语文学的希望。
(三)神奇的彝族音乐
传统音乐,是族人的心声,是来自遥远的历史源头。
民族的音乐,就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一种有声的独具一格的符号,碰撞出感人肺腑的旋律。曲木车和熟悉彝族音乐,我曾听过他唱过彝语“牛牛合”、“惹达”、“甘洛民歌”、“彝族酒歌”等,是地地道道彝人唱彝歌,是用心来唱的,令人信服。现在有些年青彝族人唱彝语歌,彝语唱不准,是用生硬的汉字的音来唱的,让人哭笑不得。同一的音乐和旋律,但唱词的音调五花八门。
彝族的音乐种类繁多,丰富多彩。
曲木车和书中介绍的民间歌曲就有山歌、民俗歌、劳动歌、情歌等,都具有浓郁的彝族特色,而且他自己就能唱。
歌,是发自肺腑的心意,是激情的燃烧,具有巨大的感召力。一首成功的歌曲,就是一股强劲的力量,它能凝聚民族的精神,它能让人思情涌动,激情喷发。它能鼓励族人奋发向上,勇往直前。一首哭嫁的《惹达》歌,把女儿和阿妈难舍难分的深情唱得淋漓尽致,让人泪流满面;一首情歌《阿惹妞》将表哥表妹的深深爱恋唱得如胶似漆,令人激动不已;一首《五彩云霞》让人回首凉山红色历程的辉煌,回想到当年红军长征过彝区时红军和彝人的深厚感情,也让人从中领略凉山彝族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一首真挚的待客歌《嘎优拉》表现出凉山彝族人民待人的真挚和好豪爽,把客人和主人的距离拉得更近了;凉山彝族火把节的《朵乐荷》唱响了中国,震撼了世界。歌声就是出自内心的呼唤,歌声就是沸腾的血液。电影《五朵金花》的一首《蝴蝶泉》招徕了天下千万的游客,人们带着美丽的向往涌向大理,炒热了大理的旅游;一首《阿诗玛》唱响了云南石林,让云南走向了世界。
曲某车和向读者介绍的彝族音乐中还有许多独具一格的民间乐器,如月琴、口弦、马布、木叶、羊皮鼓、葫芦笙、竖笛等。这些民间乐器都有不同的历史渊源,代表着不同时期的文明进程。彝族口弦,最先为单片竹弦,后变为两片、三片。铜器时代,彝族的竹口弦发展为金、银、铜片,从单片发展到了六片。彝族的口弦,从簧片的弹、吹、吸和口形的奇妙变化和气流的大小强弱奏出无不清脆悦耳的音乐,是世界上最为奇妙的乐器,展示出彝族人民的创造力。
民族民间乐器的发明创造,蕴藏着族人的智慧,伴随着民族的文明在传承。
彝族的月琴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如像远古邛海一个神童和一只神蛙的故事,引发出蛙皮月琴的出现,表现了彝族人的聪明和善良。
彝族的音乐与许多种类,喜怒哀乐都有不同的音乐,如像换童裙、哭嫁、送亲、接亲、婚礼等都有不同的歌声不同的音乐。火把节的“朵荷”、“朵格”、“朵宰”、“朵乐荷”、“朵莎”等;彝族过年就有“丫莫荷”、“威史拉谷格”、“库九”等的歌和音乐;宗教音乐就更多了,有丧葬的“策格”、“八子勒”、送祖灵的“尼木撮毕”等都有音乐。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场面的音乐都凝集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音乐,是民族精神的声音,是民族心灵的呼唤。
藏族和蒙古族的音乐歌声十分独特,具有地域文化的感应,感染力非常强烈。当你闭上眼睛在听的时候,一听就知道是藏族的还是蒙古族的。如像藏族的《青藏高原》,那粗犷高亢的歌声和美妙的音乐让人自觉不自觉地感觉到青藏高原的博大和雄伟。像蒙古的《草原晨曲》的旋律让人感受大草原的宽广。但是,彝族的音乐歌曲可能是历史的诸多原因,悲哀有余欢快不够,而且特色和感染力差。除了民间歌曲和民间传统音乐外,解放以来没有几首唱得响传得开的歌曲。曾有一位凉山州的州长为彝族歌曲的冷场叹息,他号召大家创作一首像《青藏高原》那样有影响的彝族好歌,并许诺要给以重奖。我为之振奋过,也为之感觉到了一种希望。但是,时过境迁,已经过了八九年了,但是,至今还没有出现这一领奖人,也没有出现一首像《青藏高原》那样的歌曲。
曲木车和向大家介绍彝族民间音乐和歌曲的目的在于着力抢救和挖掘彝族民间音乐传统,希望广大音乐工作者汲取民间传统音乐营养,深入生活,弘扬彝族音乐传统文化,以新的理念创作出优秀歌曲。
这是曲木车和同志的希望,也是我们大家的期待。
(四)彝族民间舞蹈的魅力
凉山彝族民间传统舞蹈多姿多彩,舞式繁多,丰富多彩。
彝族舞蹈分宗教舞蹈、儿童舞蹈、女人舞蹈、男人舞蹈、火把节舞蹈,彝族年舞蹈、丧葬舞蹈、狩猎舞蹈、劳动舞蹈、生活舞蹈等。
最有特色的是彝族火把节的“朵乐荷”,在所地地区很流行。上千的彝族姑娘穿上节日的服装,手拉手,以轻柔的脚步在歌声中悠然舞蹈。“朵乐荷”的舞步虽然简单,但却有十多种曲调和不同的唱腔相伴。
在宗教祭祀、丧葬活动中,有铃铛群舞,彝语称“泽革”,一人领唱领跳,其他人跟着唱跳。还有唱跳“指路经”,彝族语为“呷玛”,用歌舞的形式送死者的灵魂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到祖宗栖息的圣地,祈祷一路无灾无难,顺利达到。在宗教活动中还有“苏尼”的羊皮鼓舞,是在请神驱鬼的法事活动中跳的一种舞蹈。跳舞时口念经文咒语,左手举舞羊皮鼓,右手握木槌以各种节奏击打、跳跃、翻滚、转体、旋转等动作。有的毕摩和苏尼身怀绝技,擅长将舞蹈、杂技、气功、魔术、谜绝为一身,做各种精彩的歌舞表演。如将手伸进沸腾的油锅,喝沸腾的油,头顶点燃的火把转圈,吃火,吞火,用牙咬着羊提起或旋转,用火烧身,用,赤脚踩或用舌舔烧红的铧口等,让人瞠目结舌。
丧葬中还跳“八子勒”的舞蹈,是在吊唁期间进行,由奔丧主客轮流各出两名男子挥刀唱诵所跳的一种舞蹈,舞蹈时由一人领唱领跳。
在礼节中,彝族有迎宾舞 称“地微孜佳”,主要是在寨外迎接奔丧的亲友队伍,舞者头戴彩带,衣着彩服,手舞丧旗,边唱边舞边吼边走,把宾客迎进灵堂。
最为普遍的是达体舞。达体舞集中了彝族民间各种舞蹈的精华,是彝族舞蹈的荟萃。以个人动作和集体队形的变化融为一体,节奏欢快,旋律壮丽,动作刚健,热情奔放。
人们都说,彝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实,许多的现代彝人已经不是能歌善舞的彝人了,他们不知道民间音乐舞蹈,他们唱的现代流行歌,他们跳的是现代流行舞。曲木车和向读者介绍彝族的民间舞蹈,其实是在诉说彝族民间舞蹈的衰落,是在呼吁抢救民间舞蹈艺术。州府、县市城区的比比皆是的现代歌厅、都市化的现代文化生活,早已遗忘了彝族民间音乐舞蹈。
(五)独具一格的彝族民间工艺
彝族的民间工艺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
曲木车和出生在地道的彝族家庭,对彝族的民间工艺特别熟悉,也特别热爱彝族的民间工艺文化。现代的都市彝人,住的现代楼房,用的是现代都市家具,早已远离了自己民族的民间工艺。我在曲木车和家里看到了彝族漆器桌椅板凳,还有许多的彝族酒具餐具,有一种亲切感。
彝族的民间工艺品种繁多,琳琅满目。
如像布拖、普格等县的彝族银器,喜德、昭觉等县的漆器,美姑、越西等的木器,雷波、金阳等县的石器,冕宁、甘洛等县的竹器,这些民间工艺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但是,许多的彝族民间工艺已经面临濒危境地,需要我们用心去保护、抢救。
在历史上,彝族的皮具工艺曾经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如精致的皮碗、皮杯、皮盘、皮袋、皮衣、皮鞍等。曾有一个美国人在凉山用高价买走了一只麂皮碗,他高度评价这种工艺的高超和绝顶。但是,这种工艺已经失传,没有人能再制造出如此精致的皮碗了。我在昭觉县曾看到过民间的一只牛皮碗和一只麂皮碗,至少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这皮碗光滑无比,轻薄如纸,柔软如水绸,油黑发亮,真是珍品。可是现在,哪个能说出这些皮具的制造工艺技术?没有。解放以期流传下来的凉山彝族漆器,不脱色不变形,几百年依然保持着古老的精湛工艺,但是,现在的漆器,无论色彩、工艺、品质、样式都无法与过去的工艺质量相比。
彝族的银器除器皿、兵器外,多为饰品。器皿中最常见的是各种方式的小巧的银碗和各种银质酒器,器表多采用阳刻、楼空、镶嵌等工艺,独具一格。
彝族早期的银饰纹饰与漆器相同,手工信手刻画、稚拙朴实。纹样图案多为太阳、月亮、星星,几何线角、飞鸟走兽、山河美景、牛头羊角、叶片花卉等。后期银器虽也保留了少许动植物山水的模拟,但更多的图案是用点、线所组成的几何纹样,雕刻细腻,明暗效果强烈。许多古老的银器花纹的采用根据不同的需要繁简而定,如酒壶中心以细密的图案和小圆圈组成,疏密有度,浓淡相配,弧、直线并用,工整秀丽,其纹饰 手法有阴刻、镂空、镶嵌,达到了艺术效果。
布拖、普格、昭觉、喜德等地过去有许多的民间银匠,工艺制做水平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但是,民间银器传统工艺开始变异退化。
(六)丰富多彩的彝族服饰文化
彝族,是一个把自己的历史文化穿戴在身上的民族,其服饰上的款式、色彩、花纹图案都展示着彝族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古老。彝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性,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凉山十七个县市的不完全统计,彝族的服饰品种多达三百二十多种,各种配饰和花纹图案上千种,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彝族服饰,在世界民族服饰文化中实为少见。凉山彝族服饰,彝族文化底蕴极为深邃,称得上是“彝族服饰文化之乡”。凉山彝族服饰分四大方言区,既圣乍、所地、阿都、依诺。凉山,过去由于历史和地理诸多原因,长期以来都处于十分封闭的奴隶社会和半封建社会,形成了与世隔绝的社会环境,在封闭自己文化的同时也封闭了外来文化,所以,保留了完整而独特的彝族文化。
服装,代表着民族的文化,也代表着民族的审美情趣,也是民族的特征。但是,彝族服饰文化也同其它文化一样,受到了现代服饰潮流大冲击,各种各样的外来服饰取代了城镇彝族人的服饰。在昆明、成都、贵阳,有许多的彝族人,但是,人们很难看到穿彝族服装的彝人,那些官员、职员、学生穿的都是时髦的西装。就连彝族人口比较集中的西昌、楚雄城里的彝族人几乎都在穿西服或汉装,在外表上都成了异族人了。究其原因,一是彝族服装本身存在的笨重、复杂、价高、不舒适等的毛病,在生活中带来诸多不便,不易推广应用。二是彝族人本身素质问题,不少彝族人片面地理解和歪曲彝族服饰,他们觉得彝族的服饰落后,崇洋媚外,缺乏文化意识,没有民族自尊心,觉得穿上西装体面,总是与自己民族的服装离心离德,出现了感情危机。三是彝族服饰文化的导向偏离了实际需要。在穿着民族服装上领导干部能不带头,城镇的彝族人不乐意穿彝族服装,导致了对彝族服装的冷落。四是彝族服装的制做工艺复杂,背工背料,造价偏高,许多彝族人不愿意购买。五是彝族服饰的生产行不成规模,几乎是手手工劳动,政府对彝族服饰生产的扶持力度几乎甚微。我经常看到曲木车和同志穿着彝族服装,也经常谈论彝族服饰文化。实际上,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的区别在于民族的服饰、民族的语言文字、民族的文化。如果都穿一样的服饰,都说一样的语言,都用同一的文字,都是同一的文化,那么就不存在民族的差异了。我们应该尊重客观事实,尊重和爱护各民族的服饰文化。
在凉山广大农村,彝族服饰的市场很大,许多的彝族农民喜欢穿自己民族的服装,所以,彝族服装的开发利用价值很大。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彝族服饰的生活实用价值、文化观赏价值、经济价值等都已逐步凸现出来。特别是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中,凉山彝族服饰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资源,彝族服饰文化资源开发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服饰文化在凉山旅游发展总体格局中据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凉山彝族文化旅游的亮点。
曲木车和向读者介绍彝族服饰的文化的良苦用心是:一是向世人诉说四川世居彝族服饰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他告诉大家,彝族服饰是中国最美丽的服饰。二是充分认识彝族服饰资源优势,加强彝族服饰文化保护和宣传。三是强调统一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发挥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效益。三是要切实做好彝族服饰文化的调查研究工作,深入挖掘、开发彝族服饰文化宝藏。四是在开发彝族服饰文化的过程中,还应该尽力保护和营造彝族文化的环境。提倡穿着民族服饰,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对彝族服饰文化遗产加以有效保护。五是通过举办彝族服饰文化节,六是努力做好思想观念的转变,注重民间能工巧匠人才培训,增加资金投入,提高技术手段,打造凉山彝族服饰新品牌,打造服饰文化产业支柱,全面发展彝族服饰文化。
(七)促使彝族文化资源向彝族文化资本的转化
曲木车和主编的《四川世居彝族文化》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四川世居彝族的历史渊源,全面展示了四川世居彝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展示的目的在于寻找切入点,促使彝族文化资源向彝族文化资本转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化的古老和传承不仅说明了其历史的悠久,也内涵了民族的生存方式和创造能力,是民族繁衍生息的基本要素,成为社会行为的基本导向,是民族精神的支柱。彝族文化资源的历史积累成为了彝族生产生活的最主要的动力,彝族文化成为广大彝族人民的依赖和伦理道德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了讲,彝族文化决定着彝族人民对人生价值的取舍和选择,审美观念的基准。
面对多元文化的相互冲撞,彝族文化已经不可避免地跟随在自觉不自觉地转型,受到社会文化的调理。许多的彝族文化资源已经发生濒危和变异,不少的彝族文化资源在闲置和冷落。一个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并不代表文化资本的优势,也并不代表民族的将来和希望。只有在宣传民族文化的同时,着力促使民族资源向民族文化资本的转化才是明智之举。一是向曲木车和同志那样去深刻认识彝族文化,了解和掌握彝族文化,重视和关心彝族文化;二是树立保护意识,强化民族文化意识,采取切实可行的多种形式给以保护,如彝文古籍、民间文学、文物古迹、对毕摩文化、民间绝技、民间音乐歌舞、民间传统工艺、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等;三是继续不断地收集整理传统文化资源,如古彝文典籍、毕摩经书、谱系、彝族传统医药等;四是挖掘彝族传统文化,在原来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五是开发彝族文化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将彝族的音乐歌舞、民风民俗、饮食等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用于现实生活,结合与旅游服务,结合于接待工作,结合于日常生活。实实在在地将彝族文化的资源转变为彝族文化资本,促使以文化力量引领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新需求。
曲木车和的《四川世居彝族文化》,就是奉献给大家的彝族文化资源宝库的盘点和清单。面对这样一个巨大而丰厚的彝族文化的原生百花苑,骄傲、激动、忧虑、自信、希望油然而生,人们都希望在灿烂文化的凝聚力中,携手并肩,以新的理念,把文化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为文化的资本,带动彝族地区经济社会的新的全面发展,迎接彝族文化的更加明媚的新春。